淺談上公開課對提升中學英語教師專業水平的作用
劉小妮
【摘要】公開課是一種常見的教學研討形式,本文以一次公開課為例,從上課設計、上課流程和課后反思等幾方面,探討了如何通過上公開課提升中學英語教師的專業水平。
【關鍵詞】公開課;英語教師;專業水平
doiWrite a report about other things China is ng to protect the environment. In groups of four,Ss choose a topic and prepare the report. (2)What is the Chinese government ng to protect the environment?
筆者有幸作為廣州市新一輪“百千萬”人才培養工程名教師培養對象之一,參加了由華南師范大學基礎教育培訓院組織的江蘇南通教育考察,并被要求和江蘇南通的名師進行一次同課異構,課題為牛津高中英語M5U2 Project(譯林出版社2011)。通過此次上課,筆者在英語教學理論,如何把握教材特征,如何進行課堂教學設計,如何進行課后反思等方面有了很大的收獲,個人專業水平得到了一定的提升?,F結合筆者這堂跨省異地教學的課前設計、上課流程和課后反思談談上公開課對提高中學英語教師專業水平的作用。
“公開課”也稱為公開教學,是觀摩教學的俗稱,是各類學校(特別是中小學)探討教學規律,研究改革教學內容與方法,評價和推廣教學經驗、開展教學研究活動的一種教學組織形式。從公開課的類型上看,不外乎有兩種:一種是校內的公開課,一種是各級各類的觀摩課、比賽課或評優課。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提出的目標之一是“建設高素質教師隊伍”,要“嚴格教師資質,提升教師素質,努力造就一支師德高尚、業務精湛、結構合理、充滿活力的高素質專業化教師隊伍”。龔亞夫在《中國中小學英語教師專業水平等級標準與教師專業發展——創建中國中小學英語教師的知識與能力體系》中對英語教師的專業水平提出三個板塊的要求:第一板塊,“英語語言知識和能力”,主要包括教師自身應該具備的知識和能力,如對于語言知識了解和教師本人的實際語言能力等;第二板塊,“教學知識和能力”,旨在為教師評價者提供一個觀察教師課堂教學行為和課堂教學過程的標準;第三板塊,“專業發展知識和能力”,主要是教師在課外所從事的各種與職業發展有關的活動。
教師的專業知識轉化為專業技能需要一定時間的實踐,而公開課作為一種特殊的課堂教學形式,具有交流、研究、示范、考核、競賽等諸多功能,對提高英語教師的專業素質、促進專業發展有著其他教學形式不可替代的作用。而積極參加上公開課則是幫助教師積累教學經驗、提升個人專業水平、促進教師專業化成長的有效方法之一。
(一)課前教學設計
筆者本次執教的課題是牛津高中英語M5U2 Project。拿到課題時,有點不知所措,因為廣東高中英語使用的是牛津版教材,而我對此教材一無所知,當然,對如何上好這堂課也就沒有任何概念。于是,筆者開始閱讀相關書籍,并上網搜集資料。通過
查閱資料,了解到牛津高中英語的每一單元都由Welcome to the unit,Reading,Word power,Grammar,Task,Project和Self-assessment等七個板塊構成。其中Project板塊共分為A、B兩部分:A部分是閱讀材料;B部分是Project。首先,該板塊提供了與單元話題有關的具體閱讀材料,讓學生從中受到啟發,引起用英語開展某一活動的興趣,然后根據所給的具體步驟,通過小組討論、分工合作、調查訪談、信息檢索、交流匯報等形式的活動,用英語做一件事情,最后呈現學習成果,創造性地完成學習任務,培養綜合運用語言的能力。Project既有利于發展學生的語言能力,也有利于開發學生的非語言能力,提高綜合素質。
通過查閱資料,筆者還發現,丁言仁(2001:225-226)指出,“With this method,students in content subject classes work on projects that involve activities of information collection,analysis,write-up and presentation.The emphasis here is not on learning to write but on writing to learn.To complete a research project,students have to take notes,write up a report,and revise the draft,all in the context of finding,organizing,and presenting information.”牛津教材的這一部分內容設置旨在讓學生writing to learn。
朱曉燕在《英語課堂教學策略——如何有效選擇和運用》(2012)一文中提出,英語教師在語言知識和語言技能的教學中可以從“把握所教英語語言材料的特定語言特征,確定所教英語知識或技能的具體教學目標,預測學生學習難度和了解學習環境,選擇和設計針對性的教與學的活動”四個方面理解教學行為背后的教學理念,有效選擇教學策略。按照這個思路,在對牛津英語Project部分有了大概了解之后,筆者開始設計這堂跨省的異地教學課。
1.把握所教英語語言材料的特定語言特征
本節課的要求為Writing a report,Part A是兩篇與環境保護有關的文章,一篇為Protecting the Yangtze River,322詞,一篇為Climatechangeand a low-carbon life,334詞。Part B要求學生根據8個提示問題寫一篇中國在環境保護方面所做努力的文章(Write a report about things China is doing to protect the environment)。筆者在從網上查閱資料的過程中發現,大部分教師只是處理了第一篇文章,課堂活動沒有涉及第二篇文章。但教材安排兩篇文章,一定有它的道理。于是,筆者開始思考這兩篇文章有哪些共同之處。通過反復思考發現,兩篇文章的共同之處有三點:第一,兩篇文章的主題都是環境保護,一篇為水污染,一篇為空氣污染。第二,兩篇文章的寫作結構相似,結構上Protecting the Yangtze River一文的5個段落主要分為長江污染的嚴重性、政府實施的解決方案和結論三部分;Climatechangeand alow-carbon life一文4個段落主要分為氣候變暖的原因和個人如何在生活中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兩部分。第三,兩篇文章的文體一致,都為說明文,全文以一般現在時為主,反映常態的情況,只有其中穿插歌曲的情況下才會出現一般過去式,并且語態上比較多地使用了被動語態。這兩篇閱讀文章并不需要我們當做閱讀的精讀課處理,對學生閱讀技巧的要求并不高,編者的主要意圖應該是讓學生通過兩篇文章的閱讀,為后面寫作部分提供一個模板。
2.確定所教英語知識或技能的具體教學目標
通過如上對教材的分析,筆者把本節課確定為以讀教寫的讀寫課,類似于人教版的Using Language部分。但學生讀什么?寫什么?在分析文本之后,筆者覺得應該讓學生一讀文章內容(主題、語言),二讀文章結構(為寫作做鋪墊),再根據所讀內容,激發學生思維,讓學生以所讀文章為范本,挑選一個環境問題,談談我們應該怎么做?;诖?,筆者確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Learning the lesson,students will be able to:
(1)know about the structure and language features of a report by reading two articles about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2)understand and use the high-frequency words and expressions related to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3)write a report on how to protect the environ-
ment to get well-informed about proper solutions to the environmental problems.
3.預測學生學習難度和了解學習環境
因為是異地教學,筆者在課前無法了解學生的任何情況;又因為沒有教材(手頭只有對方老師給的一份含兩篇文章的word文檔),因此無法了解學生在這堂課之前都學習了哪些內容,無法知道學生英語水平如何(通過上網查閱,大致了解到所授課學校的學生生源為當地比較好的生源,該校學生水平和廣州二類學校學生水平差不多);甚至連一節課的時間是多長都不知道(廣州一節英語課一般為40分鐘)?;谝陨锨闆r,筆者只能大概預測學生對本課學習的難度:學生在6~8分鐘內如何讀懂并理解兩篇詞數在300詞以上的文章?如何提煉寫作的框架結構?如何掌握文本中有關環保的常用語言幫助學生建立詞塊意識并在寫作中運用?
4.選擇和設計有針對性的教與學的活動
(1)范文學習:讀兩篇文本
①讀是為寫作鋪墊,因此,筆者在通過圖片引入課題之后,讓學生通過標題預測文本內容。再通過學生的回答,引導學生思考文章的寫作內容可能圍繞環境污染的現狀、采取措施和結論三部分展開。
②兩篇文章的共同點是段落展開結構相似,內容一致,因此,筆者設計了表格,以此引導學生進行對比閱讀,找出兩篇文章的problem,solution和conclusion。
③通過框架結構圖,引導學生分析兩篇文章的篇章結構。
④引導學生找出環境保護的詞塊和常用固定表達句式。
(2)寫前
①用brainstorm的方式激發學生靈感。
②學生小組討論組織素材,規劃文章結構,列出寫作提綱。
(3)寫中
小組合作組織語言,起草文章。
(4)寫后
小組展示,同伴、教師評價。
5.選擇合適的教學素材輔助教學
通過查閱資料,以及筆者之前的上課經驗總結發現,適合做環保教學素材的資料有很多。在這一主題中,可以選用的視頻資料有邁克·杰克遜非常出名的兩首歌曲Earth Song和Healtheworld;有哥本哈根全球氣候峰會的開幕式視頻等。關于保護長江和全球變暖的視頻材料也很豐富。但對素材的篩選和使用很重要,并不是好的素材就一定合適。經過思考,本節課筆者主要選取了兩段視頻:一段為濮存昕為保護白鰭豚所做的公益廣告(30秒),鏈接在課文理解填寫表格中政府所采取的保護措施:a nature deserve for the white-flag dolphins處,生動的視頻讓學生對保護長江特有物種有了更直觀的認識。另一段在本課的summary部分,筆者挑選了由貓王演唱的W hatawonderfulworld的歌詞改編的詩朗誦W hata wonderfulworld(2分鐘)作為結尾。詩歌朗誦者飽含深情,語音語調自然,視頻通過唯美的畫面給學生展示了一個令人向往的美好世界,更加激發了學生的環境保護意識。以下是歌曲的歌詞:
I see trees of green,red roses too
I see them bloom for me and you
And I think to myself what a wonderful world.
I see skies of blue and clouds of white
The bright blessed day,the dark sacred night
And I think to myself what a wonderful world.
The colors of the rainbow so pretty in the sky,
Are also on the faces of people going by
I see friends shaking hands saying how do you do
They’re really saying I love you.
I hear babies cry,I watch them grow
They’ll learn much more than I’ll never know
And I think to myself what a wonderful world
Yes I think to myself what a wonderful world.
(二)上課流程
Step1 Greeting and Warming-up
Show some pictures concerning beautiful scenery and environmental problems on the screen to draw Ss’attention to the topic of the text: Protecting the environment.
Step2 Predicting
Lead the students to predict the content of the two articles from the title in order to get a general comprehension about the article.
Step3 Reading for details
Get the students to read the passage and find out the facts in the table to obtain a deeper comprehension about the article.(如表1所示)

表1
Step4 Discussion
Students work in groups and analyze the structure and language features of the articles.
1. The structure of a report.
2. The useful vocabulary and sentence structure describing the environmental problems.
3. Tense and voice used in writing a report.
Step5 Group work(Finish the project—write a report)
1. Brainstorming and planning
a.(1)What do you think are the biggest environmental problems in China?
What should we do?
b. Decide on a topic.
c. Divide the task.
2. Preparing
a. Find information from various sources on the chosen topic.
b. Discuss the information and decide what to include and what to leave out.
c. Write an outline.
3. Producing
Write the report following the outline.
Step6 Presentation
Two or three groups give a presentation to the whole class of their group’s outcome. Teacher and students listen and interactively give necessary adjustment and assessment.
Step7 Summary
One student summarize what they have learned and end the class by watching a video:What a wonderful world,to arouse their awareness of protecting the environment in their daily life.
Step8 Homework
1. Write a report about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2. To protect the environment in daily life.
(三)課后反思
美國學者波斯納提出了一個教師成長的公式:教師成長=經驗+反思。這個公式說明,教師的專業化成長之路應該是:教學—教研—經驗—反思—教學—提高。這堂課結束后,基本完成了教學目標,但學生最后的寫作環節無法在課堂上當堂完成,只能作為作業讓學生在課后完成。另外,由于是異地教學,教師和學生之間不熟悉,因此,在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方面,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下面筆者主要結合教學設計時的四個方面進行反思,希望在今后的教學中能更加有效地選擇和運用有效的課堂教學策略,使學生收獲更大、使課堂教學更有效。
1.反思“把握所教英語語言材料的特定語言特征”
筆者對文本的語言材料的特征分析比較準確,所以在課堂上能引導學生總結出材料的體裁和篇章結構、詞匯等語言特征,為寫作做好鋪墊。
2.反思“確定所教英語知識或技能的具體教學目標”
由于筆者對牛津教材不熟悉,對project的整體要求把握不是很到位,原本設計為一節課既要完
成兩篇文章的閱讀,又要同時完成project的寫作部分,但實際操作中發現,教學目標不太符合實際,課堂容量太大,無法將目標在一節課內完成。如何重新設計?——這堂課可以分為兩個課時:第一課時主要完成第一、二個教學目標,引導學生在課堂上掌握文體結構,確定寫作主題、寫作框架,課后再進行資料的收集;第二課時展示課外延伸的學習成果,以達到通過寫作過程幫助英語學習者增強自信心、訓練思維、擴展詞匯和達到流利表達意愿的目的,即上世紀80年代被引入第二外語教學后被有些人稱為“課題教學法”(project approach)中提出的“不是學習如何寫作,而是通過寫作來幫助學習”。
3.反思“預測學生學習難度和了解學習環境”
由于這是一堂跨省的異地教學,教師對教材不熟悉,對學生可以說更是一無所知,因此,在預測學生學習難度時遇到一定的困難是在所難免的。但由于教師本人對教材的把握能力較強,所以,通過對教材進行分析,預測學生的學習難度基本準確。
4.反思“選擇和設計有針對性的教與學的活動”
(1)引入
蘇霍姆林斯基說:“如果教師不想辦法使學生形成情緒高漲和智力振奮的內心狀態,就急于傳授知識,那么這種知識只能使人產生冷漠的態度,而使不懂感情的腦力勞動帶來疲勞。(杜殿坤2004)”因此,導入環節很重要。因為是異地教學,第一次和學生見面,筆者精心挑選了當地幾幅優美的風景圖片和校園圖片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并告訴學生:This is the first time that I have come to this city and your school. On arriving,I am attracted by the beautiful city and your school。接下來,筆者展示了幾幅風景優美的圖片,同時口頭描述。之后,筆者再拋出一個現象:but in China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industry and agriculture and the growth in population,a lot of environmental problems appear,并展示了不同污染現象的圖片,通過圖片的對比,學生迅速了解了現在污染的嚴重性。隨后,教師提出問題:Should we do something to protect the environment and what should we do?學生的學習興趣被調動起來,教師順勢引出本節課的學習目標。導入的設計用了學生熟悉的畫面,拉近了教師和學生的距離,并且活動內容與課文主題一致,使學生自然融入到新課學習的氛圍中。但在圖片展示環節,教師急于為后面的寫作節省時間,圖片內容主要為教師本人描述,并把一些關鍵詞在幻燈片上呈現出來,導致學生只是聽,錯失了讓學生表現的機會;此外,教師在引出學習目標時讓學生齊讀,效果并不太好,如果前面是學生描述圖片,這部分由教師解讀教學目標,會讓學生對本節課的學習目標更清晰,課堂氣氛也會更好,學生的積極性可能會更好地被調動起來。
(2)文本閱讀的輸入和文本語言特征的分析
①雖然這堂課有兩篇閱讀文本,但文本的閱讀并不需要像處理閱讀教學一樣,而只需將閱讀文本作為一個泛讀材料,為學生完成project提供結構、內容和語言的范例。因此,筆者的教學設計只有兩個環節:其一,通過標題預測文本內容(Can you guess what the author will talk about from the title?);其二,提過填寫表格幫助學生掌握課文內容,并構建兩篇文章的框架脈絡,從中掌握寫作框架。這個環節的設置較為簡潔,讓學生能夠通過對表格進行對比,明白兩篇文章的相同之處。同時,也幫助學生梳理了文本內容(如表2、表3所示)。學生閱讀完之后,筆者組織學生進行了小組合作交流,通過學生的交流,不僅達到了互助的目的,也照顧了不同思維層次學生的學習需要。但由于師生之間不太熟悉,學生在展示自己的答案時并不主動,而是被老師叫到才回答,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不夠。教師在以后的教學中,應該更加注意如何發揮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發揮學生之間的合作探究能力。

表2

表3
②在學生掌握了文章大體內容的基礎上,教師引導學生進行文章結構的分析(如圖1、圖2所
示),幫助學生建立寫作的框架意識。

圖1

圖2
③為了進一步幫助學生在寫作時積累語言素材,在文章框架分析之后,教師組織學生進行了分組討論,找出useful expressions and sentence structure。執教過程中,筆者在學生活動之前,給出示范,但由于示范不夠典型,導致學生不太明白怎樣找useful expressions and sentence structure,因此,這個環節沒有達到預設的效果。課后,一位教研員給筆者提出建議:“這部分教學設計意圖很好,但給學生的指示和示范必須清晰,不然學生無法明白how useful is useful。例如,可以給出一些文中與環保有關的詞塊和常用固定表達句式,讓學生區分哪些是用來提出問題的,哪些是用于方法措施的,等等?!?/p>
(3)寫作討論
本節課主要是通過學習兩篇文章讓學生做一個與環境保護相關的報告(Write a report about things China is doing to protect the environment)。因此,筆者在本環節首先安排學生做了一個brainstorm(如圖3所示),然后,讓學生以4人小組為單位進行討論,選擇自己最感興趣的一個problem,再結合所學內容寫一份報告。但由于前面部分容量較大,學生討論之后沒有時間在堂上進行展示,只能留在下一節課讓學生進行學習成果的展示。

圖3
通過此次上公開課,筆者認為,無論是課前設計、上課,還是課后反思,對英語教師專業水平的提升都有很大的幫助,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豐富和提升了教師的專業理論水平
教師的理論素養是在教師研讀經典理論著作中不斷提高的。促進新課程改革要求教師以先進的教學理念為指導,吸收內化新的理念,優化我們的課堂教學。通過這次上課,筆者查閱了很多相關的資料,閱讀了相關的英語理論書籍,從中學習了先進的教學理論,更新了自己的教育教學理念,能運用理論指導實踐,給自己的教學設計提供科學的依據。
(二)提升了教師的英語語言知識和能力
中小學英語教學的主要目的是“培養為交際初步運用外語的能力”,這就要求中小學英語教師本身首先要具備一定的運用語言進行交際的能力,而語言知識是運用語言進行交際活動的基本材料,沒有語言知識的基本材料,運用語言進行交際活動的過程就難以實現(孫艷玲2010)。筆者在準備這堂課的過程中,不僅查閱了相關的理論知識,也閱讀了大量的相關資料,例如一些與環境有關的文章、網站。在這一過程中,教師無形中豐富了自己的英語知識。
(三)課后反思提升了教師的教學技能
教學反思是教師在教學實踐中,批判地考察自我的主體行為表現及其行為依據,通過觀察、回顧、診斷、自我監控等方式,或給予肯定、支持與強化,或給予否定、思索與修正,將“學會教學”與“學會學習”結合起來,從而努力提升教學實踐的合理性,提高教學效能的過程。這堂公開課之后,教師積極地進行了教學反思,并在自我反思的教學實踐中,自主學習教育的理論知識和教學技能,對課堂教學不斷進行反復重構,深刻感悟,升華自己的教學情感,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學風格。
(四)提升了教師個人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的能力
多媒體在英語教學中的應用日益廣泛,它以豐富多彩的表現形式、直觀生動的表現手法為英語課堂增添了不少樂趣,不僅優化了語言學習環境,增大了課堂容量,還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成為教師授課的得力助手。為了充分發揮多媒體在英語教學中的作用,在此次公開課的準備過程中,筆者精心制作課件,利用網絡搜索相關視頻、音頻資料,提升了教師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的能力。
公開課是教學實踐與最新教育理念的結合,是學校教學活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對教師知識體系的完善、教育技能的提高和教學思想、教學方法的改進都起著重要的作用。上公開課有助于提升教師的專業水平,對教師的專業化成長具有積極的意義。因此,無論是青年教師,還是已經有一定經驗的教師,上公開課無疑都是一種可以高效提升個人專業素養的有效途徑。
引用文獻
賀新民.2013.談《牛津高中英語》Project課型各環節教學設計[J].中小學外語教學(中學篇),(4):42-45.
蘇霍姆林斯基.2004.給教師的建議[M].杜殿坤,譯.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
孫艷玲.2010.中小學英語教師提高專業素質的途徑[J].基礎英語教育,(3).
譯林出版社.2011.牛津高中英語Module5[T].南京:譯林出版社.
朱曉燕.2012.英語課堂教學策略——如何有效選擇
和運用[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作者信息:510545,廣東廣州,廣州80中
26179171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