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春麗,劉斌,侯學紅
(寧夏醫科大學,寧夏銀川 750004)
臨床支氣管鏡操作技術教學的實踐與探討
侯春麗,劉斌,侯學紅
(寧夏醫科大學,寧夏銀川 750004)
目的探討臨床支氣管鏡操作技術教學的實踐效果。方法選擇部分支氣管鏡操作技術培訓學員為研究對象,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分別采用多元化教學方法和傳統教學方法,評價學習效果。結果實驗組理論考試和臨床技能操作考試成績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1),實驗組在學習熱情提高、提升支氣管鏡操作能力和培養臨床思維方面顯著優于對照組(P<0.01或P<0.05)。結論在臨床支氣管鏡操作技術教學中應用多元化教學方法,教學效果好,值得推廣。
支氣管鏡;臨床操作技術;臨床教學
1.1 研究對象
選取2012年2月—2015年2月在本院支氣管鏡學習班學習的共計136位年輕醫生、研究生、進修醫生作為研究對象,對其進行調查研究。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實驗組與對照組(每組68例)。實驗組男性31例,女性37例;年齡范圍23~41歲,平均年齡(30.42±4.85)歲;本科學歷36名,碩士及以上學歷32名。對照組男性29例,女性39例;年齡范圍23~40歲,平均年齡(30.04±4.25)歲;本科學歷33名,碩士及以上學歷35名。兩組研究對象在性別、年齡、學歷分布上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兩組的學習時間均為10周,學習后統一進行培訓考核測試。
1.2 教學方法
對照組采用傳統教學法,即教師講解理論知識并示范相關操作技術。實驗組采用多元化教學法,包括案例教學和醫學仿真模型教學。其中案例教學采用問題式教學方法,通過問題導入的形式使學員了解患者案例,包括病史、體格檢查、影像學資料等。教學中的重點操作內容由教師播放小段操作視頻,并配合講解。在醫學仿真模型教學中,利用模型讓學生反復訓練,以提高操作的熟練度,并實現由慢到快、由簡到繁的練習操作過程,最終熟練掌握各個步驟。操作過程中給予學員充分的獨立操作機會。
1.3 效果評價方法
于10周培訓結束時,對所有研究對象進行理論與臨床技能的操作考核以及相關問卷調查,評估教學效果。調查問卷共發放136份,收回有效問卷134份(實驗組67份,對照組67份),有效問卷回收率為98.53%。問卷調查內容主要包括學習熱情是否提高、是否提升了支氣管鏡操作能力、是否培養了臨床思維。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2.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對問卷調查的結果采用(±s)來表示,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表1 兩組支氣管鏡理論與臨床技能操作考核成績比較(±s,分)

表1 兩組支氣管鏡理論與臨床技能操作考核成績比較(±s,分)
臨床操作考試成績組別實驗組(n=68)對照組(n=68)tP理論考試成績84.72±10.32 70.42±11.32 17.212<0.01 79.32±8.43 65.32±9.12 14.982<0.01
結果發現,實驗組理論考試和臨床技能操作考試成績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1)。兩組問卷調查結果發現,實驗組認為學習熱情提高、提升了支氣管鏡操作能力和培養了臨床思維的人數顯著多于對照組(P<0.01或P<0.05)。
具有扎實的理論知識與實踐能力是學習支氣管鏡技術的重要目標。對尚未接觸支氣管鏡的學員,在開始學習時就應牢固掌握以下技術,包括[4-7]:(1)熟悉纖維支氣管鏡的結構與性能,了解其工作原理與特點以及各部件的功能,這對靈活、精準地操作以及解除操作中遇到的機械以及信號傳導等方面的故障等都十分重要。(2)提高胸部影像學資料的閱讀水平,只有在胸片上能熟練而準確地定位,才能在操作時目標明確。(3)熟悉呼吸道的解剖結構,對于初學者,能操作支氣管鏡沿著支氣管到達胸片上的定位是非常困難的,只有非常熟悉解剖結構才能實現。必須讓初學者熟悉正常的解剖結構,在操作前完全了解各葉、各段支氣管的解剖結構,操作起來才能游刃有余。(4)熟悉支氣管鏡檢查的適應證與禁忌證。患者呼吸道的特點決定了支氣管鏡檢查的禁忌證,只有掌握禁忌證才能大大提高操作的安全性。(5)了解支氣管鏡操作的并發癥。并發癥貫穿于操作的全過程,包括麻醉藥物過敏、出血、感染、心律紊亂、喉頭水腫、支氣管痙攣、氣胸、肺不張等,應教育學員加以防范。針對以上臨床支氣管鏡操作技術的基本知識,本研究創新性地通過多元化的教學方法實施教學,其中多媒體案例教學法形象生動,激發了學員的學習興趣,提高了他們的記憶效率;問題式教學方法有利于培養學員的臨床思維。
臨床支氣管鏡操作技術教學需要學員勤學知識、苦練操作方能達到學習目標。首先應使學員熟練掌握支氣管鏡的調試,只有把支氣管鏡的各部件調試到最理想的狀態,才能達到較好的操作效果。其次需要掌握支氣管鏡操作的要領。最后讓學員學會支氣管鏡的清潔與保養,嚴格遵守操作規程和保養維護條款。教師也應通過言傳身教來培養學員良好的保養習慣。本研究中實驗組學員采用了仿真模型教學,進一步加深了學員對各級支氣管解剖結構的理解,并通過反復模擬練習提高了學員的動手能力。通過仿真模型邊學邊做的教學方法,能鼓勵學員積極參與學習的過程,有利于調動學員的主觀能動性,真正做到了“授人以漁”。本研究通過對比學習效果發現,實驗組理論考試和臨床技能操作考試成績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1),實驗組在學習熱情提高、提升支氣管鏡操作能力和培養臨床思維方面顯著優于對照組(P<0.01或P<0.05)。由此可見,多元化的教學方法明顯提升了教學效果。
本研究中多元化的支氣管鏡教學方法得到了學員的高度認可,教師通過多元化教學方法可潛移默化地提高學員的學習能力與實踐工作能力,可提高支氣管鏡教學的質量,值得推廣。
[1]Madsen K R,Guldager H,Rewers M,et al.Danish Guidelines 2015 for percutaneous[J].Dan Med J,2015,61(3):5042.
[2]Khare R,Bascom R,Higgins W.Hands-Free System for Bronchoscopy Planning and Guidance[J].IEEE Trans Biomed Eng,2015(6):331-332.
[3]Badiger S,Fearnley A,Ahmad I.Fibreoptic tracheal intubation training using bronchoscopy simulation[J].Eur J Anaesthesiol,2015,32(3):209-210.
[4]Ernst A,Wahidi M M,Read C A,et al.Adult Bronchoscopy Training:Current State and Suggestions for the Future:CHEST Expert Panel Report[J].Chest,2015(12):10-14.
[5]McSparron J I,Michaud G C,Gordon P L,et al.Simulation for Skillsbased Education in Pulmonary and Critical Care Medicine[J].Ann Am Thorac Soc,2015(20):271-279.
[6]Dabscheck E J,Hew M,Irving L,et al.Bronchoscopic training and practice in australia and New Zealand is inconsistent with published society guidelines[J].J Bronchology Interv Pulmonol,2014,21(2):117-122.
[7]Facciolongo N,Piro R,Menzella F,et al.Training and practice in bronchoscopy a national survey in Italy[J].Monaldi Arch Chest Dis,2013,79(34):128-133.
G420
B
1671-1246(2015)24-0071-02纖維支氣管鏡是呼吸系統疾病診療技術的一項重大發明,對呼吸系統疾病的診治起了巨大的推動作用,成為呼吸內科醫生需要掌握的一項重要技術,然而,操作者需要通過一定的培訓學習掌握這項技術[1-2]。本院作為三級甲等大型綜合性醫院,承擔著本院年輕醫生與醫學生的培養與教學任務。支氣管鏡檢查的實踐操作雖不是最復雜,但操作不慎仍存在一定的風險[3]。為了進一步提高學員支氣管鏡的操作技能,本文對多元化教學法與傳統教學法進行了比較,以期為提高臨床支氣管鏡操作技術教學效果提供幫助,現介紹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