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永艿,王小平
(張掖市人民醫院,甘肅張掖 734000)
甘肅省張掖市1584例食管癌及胃癌胃鏡檢查結果分析
莊永艿*,王小平
(張掖市人民醫院,甘肅張掖 734000)
目的分析近兩年來張掖市食管癌及胃癌的臨床病理特點,探討其發病的規律。方法收集本院2011年7月—2013年6月行電子胃鏡檢查的患者共16 720例,對于胃鏡下可疑胃癌患者行病理活組織檢查,明確診斷為食管癌及胃癌的患者1 584例,并對臨床資料進行研究。結果食管癌檢出率為3.24%,男女性別構成比為2.76∶1;胃癌檢出率為6.23%,男女性別構成比為3.87∶1。食管癌及胃癌在中老年人群中發病率較高,男性的發病率明顯高于女性,男女性別構成比為3.42∶1,且癥狀多不典型,早期檢出率低。結論電子胃鏡檢查結合病理學檢查是診斷食管癌及胃癌的主要方法,食管癌及胃癌多見于中老年人,但不能忽視青年人群中食管癌及胃癌的發病率。
胃癌;食管癌;電子胃鏡;流行病學
食管癌和胃癌是我國最常見的惡性腫瘤,全球每年934 000新發病例,其中42%的新發病例在我國,胃癌在我國的患病率和死亡率均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倍多[1]。張掖市為食管癌和胃癌的高發地區,為了解本地區食管癌和胃癌的流行病學特點,我們篩查了2011年7月—2013年6月在張掖市人民醫院行胃鏡檢查的16 720例患者,其中1 584例患者被診斷為食管癌及胃癌。為了有效地降低胃癌及食管癌的發病率,我們分析了患者的相關情況,以期為更好地防治食管癌及胃癌提供有效依據,現介紹如下。
我院消化科2011年7月—2013年6月行電子胃鏡檢查的患者共16 720例,對所有胃鏡下懷疑為胃癌的患者均行病理活組織檢查。對于食管潰瘍及胃潰瘍,以病理活檢找到癌細胞為診斷標準。
食管癌和胃癌患者共1 584例,其中男性患者1 226例,女性患者358例,男女性別構成比為3.42∶1;年齡介于23~85歲。食管癌患者542例,其中男性398例,女性144例,男女性別構成比為2.76∶1;胃癌患者1 042例(包括1例胃惡性淋巴癌為女性),其中男性828例,女性214例,男女性別構成比為3.87∶1,高于國內文獻報道的1.96~3.52∶1。在臨床表現方面,患者癥狀大多無特異性,吞咽不適、吞咽困難、上腹部疼痛、腹脹、反酸、噯氣、惡心嘔吐、嘔血、黑便、消瘦等均可發生,有些癥狀在腫瘤的晚期才出現,且在其他疾病中也有同樣癥狀存在。
2.1 食管癌及胃癌年齡分布特點
食管癌患者542例,年齡介于27~85歲;胃癌1 042例,年齡介于23~85歲。在胃癌及食管癌患者中,年齡最小者均為男性。食管癌及胃癌發病年齡構成比見圖1。

圖1 食管癌及胃癌發病年齡構成比
2.2 食管癌及胃癌(包括癌及惡性淋巴瘤)發病部位構成比(見圖2)

圖2 食管癌及胃癌(包括癌及惡性淋巴瘤)發病部位構成比
2.3 胃鏡分型
檢出的食管癌及胃癌患者中,BorrmannⅢ型最多見,占59%,基本表現為腫瘤表面有明顯的潰瘍形成,但潰瘍邊緣呈坡狀隆起,潰瘍邊緣和底部向深層及周圍浸潤性生長,腫瘤界限不清。其次為BorrmannⅡ型及BorrmannⅠ型,分別占32%、7%。其中BorrmannⅠ型表現為腫瘤主要向胃腔內部隆起,成息肉狀、傘狀或節點狀生長,表面有壞死或淺表潰瘍,基底較寬,浸潤不明顯,腫瘤的界限較清楚;BorrmannⅡ型表現為腫瘤表面有明顯的潰瘍形成,潰瘍邊緣隆起呈堤壩狀,腫瘤界限較清楚、局限,向周圍浸潤不明顯。BorrmannⅣ型最少,僅占2%,胃鏡下表現為腫瘤向胃壁各層彌漫性浸潤生長,表面沒有明顯的腫塊隆起或者深潰瘍形成,胃壁增厚變硬,形成“革囊胃”。
2.4 病理類型
在病理類型中,食管癌以鱗癌為主要類型的占93.8%,腺癌占6.2%;胃癌以低分化腺癌為主要類型的占64.4%,其次為黏液腺癌(26.6%)、腺鱗癌(7.8%)、鱗癌(1.2%)。
3.1 當前胃癌的流行病學趨勢及河西地區發病情況
胃癌是全球第四位最常見的惡性腫瘤,其死亡率居全球癌癥死亡譜第二位[2-3],近些年胃癌的發病率在歐美國家呈現下降趨勢,但是在亞洲尤其是中國西北地區其發病率仍呈現升高趨勢[4-5]。據2009年中國的癌癥調查數據顯示,胃癌發病率居癌癥發病譜的第二位,死亡率居癌癥死亡譜的第三位[6],甘肅省河西地區為食管癌及胃癌高發地區之一。為了解河西地區張掖市食管癌及胃癌發病特點,本文統計了兩年間在張掖市人民醫院進行胃鏡檢查檢出的1 584例食管癌及胃癌病例,總檢出率為9.47%(1 584/16 720),食管癌檢出率為3.24%,胃癌檢出率為6.23%。而黃曉俊等[7]對甘肅全省163家醫院30年間胃鏡檢查資料分析,胃癌總檢出率為5.30%,故張掖市胃癌檢出率高于甘肅省檢出率,而胃癌發病率高于食管癌發病率,這可能與本地區不同的經濟條件、飲食習慣、種族遺傳差異等相關。
3.2 張掖市食管癌和胃癌的高發年齡、類型及發病部位分布狀況
根據統計資料分析,食管癌和胃癌發病率男性多于女性。通過對食管癌及胃癌患者發病年齡分析,本研究統計的食管癌與胃癌高發年齡組第一位是56~65歲,第二位是66~75歲,與近年國內流行病調查數據相一致,而1983年胃癌協作組報道高發年齡為40~49歲。我們認為這主要是由于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的衛生意識和醫療衛生條件均相應有較大改善,同時隨著社會老齡化加快,老年人口增加,使56~65歲年齡組發病率超過了40~49歲年齡組。本研究數據與全球胃癌發病年齡后移現象一致。
在所有檢出病例中,胃鏡分型以BorrmannⅢ型最多見,占59%;其次為BorrmannⅡ型(32%)、BorrmannⅠ型(7%),均與文獻報道一致[8]。本研究中BorrmannⅣ僅占2%,考慮與胃鏡診斷技術欠缺有關。在胃鏡檢查中,共檢測到2例早期食管癌,1例早期胃癌,檢出率較低,這主要與癌癥早期缺乏胃鏡下特征性表現及早期癌灶往往淺小隱匿有關。
食管癌與胃癌發病部位統計結果表明,食管癌病變部位以食管中段居多,占61.07%;下段次之,占34.13%;上段較少,只占4.80%,與國內研究結果相一致[9]。胃癌發病部位以胃底賁門最多,占45.58%;其次依次為胃體(26.30%)、胃竇幽門(13.82%)、全胃(12.48%)、殘胃(1.82%),胃癌發病部位呈現胃底賁門癌增多、胃竇幽門癌減少的趨勢。上述數據與既往報道的胃竇癌多見有差異[10]。賁門癌發病率呈上升趨勢,在不同國家、地域,胃癌的病變部位均有以胃近側為主的現象,其原因值得深入研究[11]。
3.3 食管癌及胃癌的防治對策
在食管癌中以鱗癌為主要類型,腺癌較少;胃癌中以低分化腺癌占多數,其次為黏液腺癌,而腺鱗癌、鱗癌則較少[12]。如今,人們的生活節奏明顯加快,諸多不良的飲食習慣如不按時吃飯、進食速度過快等均可引起消化道黏膜損傷并增加食管癌及胃癌發生的風險。通過對人們進行指導宣傳等途徑,如糾正不良的飲食習慣、提倡多吃新鮮蔬菜水果、增加保護性食物的攝入、注意膳食平衡以及大力提倡戒煙等措施可預防食管癌及胃癌的發生。因此,進一步加強國民的健康教育對降低食管癌及胃癌的發生率是十分必要的。
[1]董志偉,谷銑之.臨床腫瘤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2.
[2]Ferlay J,Shin H R,Bay F,et al.Estimates of worldwide burden of cancer in 2008:GLOBCAN 2008[J].Int J Cancer,2010,127(12):2893-2917.
[3]Saika K,Sobue T.Cancer statistics in the world[J].Gan To Kagaku Ryoho,2013,40(13):2475-2480.
[4]Shen L,Shan Y S,Hu H M,et al.Management of gastric cancer in Asia:resource-stratified guidelines[J].Lancet Oncol,2013,14(12):535-547.
[5]Crew K D,Neugut A I.Epidemiology of gastric cancer[J].World J Gastroenterol,2006,12(3):354-362.
[6]Chen W,Zheng R,Zhang S,et al.The incidence and mortalities of major cancers in China,2009[J].Chin J Cancer,2013,32(3):106-112.
[7]黃曉俊,南壽山,金安琴,等.甘肅省30年胃鏡檢出34 116例胃癌分析[J].中華消化內鏡雜志,2009,26(2):65-68.
[8]魏振.胃癌Borrmann/Lauren/WHO各分型的臨床病理特征和聯系[D].天津:天津醫科大學,2014.
[9]王文憑,陳龍奇.食管癌外科治療的現狀與展望[J].中國胸心血管外科臨床雜志,2011(1):58-65.
[10]徐光煒.進展期胃癌的病理形態特點[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87.
[11]李玉民,石斌,柴琛,等.甘肅省河西地區胃癌發病狀況的調查[J].中華普通外科雜志,2004(19):183-184.
[12]趙麗珍,張軍,高君,等.西安地區12年間胃鏡檢出上消化道癌癥分析[J].西安交通大學學報:醫學版,2005,26(5):498-501.
(*通訊作者:莊永艿)
R195
B
1671-1246(2015)24-011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