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_本刊記者 化定興
副縣長辭職只緣鄉愁
文/圖_本刊記者 化定興

長沙街頭的人群中,本刊記者一眼就認出了劉濤,他外表俊秀,身材略有些清瘦,舉手投足間看不出一點“官樣”。“我是叫你劉縣長、劉總還是劉兄呢?”剛一見面,本刊記者就和他開起了玩笑。劉濤笑了笑說:“叫什么都可以,就是別叫我縣長,我現在已經不是縣長了。”
劉濤,34歲,湖南慈利縣人,常德臨澧縣原副縣長。這是一個令人艷羨的工作,然而2014年12月,劉濤毅然決然辭去了副縣長職務,回慈利承包了100畝土地,種起了獼猴桃。2015年春節,劉濤一直待在老家,他在微信中寫道:“每到這個時候,廣袤的農村就人去樓空,風景絕美,處處荒涼,以前走的時候不覺得,現在留下來,心情復雜,這么好的土地、空氣,其中蘊含巨大的機會和希望,我愿做個拓荒者,期待更多人同行。”
8個多月來,劉濤不當副縣長,當起了“掌柜”。他告訴本刊記者:“這幾個月的收獲很大,接觸了不同的領域,不同的人,也知道將自己的想法付諸實施有多困難。自己創業當然可以發揮自己的能力,但方向多了不好把握,選擇多了容易恐慌。”接受本刊記者采訪前,劉濤剛從上海回來,他說現在主要任務是不斷學習,開拓思路,把握好創業的方向。
沒事整理資料的時候,劉濤發現自己得到過很多獎勵及榮譽證書,比如優秀黨員、先進工作者等。他自嘲道:“為啥干得不錯的人最想走呢?”
19年前,劉濤在慈利縣第一中學讀高一。3年后,他拿到了北京大學的錄取通知書,因為考分剛過線,專業從志愿填報時的法學調劑到圖書館專業。對此,劉濤告訴本刊記者,當時能考上北大已經很開心了,至于專業沒有想那么多。
如果從專業角度講,畢業后的劉濤應該選擇去圖書館工作。不過那時,人生經驗有限,覺得當公務員可能更有前途,也比較穩定,所以從北京大學畢業后,劉濤參加了湖南省選調生考試,隨后去了張家界市永定區雙溪橋鄉工作,崗位是辦公室秘書。鄉鎮工作1年,改變了劉濤對鄉村的認知,“要想改變農村現狀,光有國家政策補貼不行,必須有實業。”
畢業1年后,張家界團市委以考試方式選拔兩名干部,劉濤參加了這次考試并被錄取,主要工作是撰寫材料。2005年6月,劉濤調往共青團湖南省委。此后的3年半時間里,他的工作仍然是寫材料。2008年年底,共青團湖南省委推薦年輕干部去湖南省統戰部學習,劉濤因此調往統戰部門。
2012年10月,劉濤被調往常德市臨澧縣任副縣長,主要分管工業、勞動社會保障、電力、郵政等方面工作。在7個副縣長中,他是最年輕的,時年31歲。
“其實當時上大學包括后來選職業,都是很偶然的,但北大四年的教育,對于我這個從未走出大山的孩子還是非常關鍵的。學的專業知識可能用不上了,但過去的經歷都是財富。我現在每天都看北大校友微信群,也經常跟一些校友交流,看他們誰做了什么東西,哪個同學又創業了,都很受啟發。”劉濤說。
當副縣長之前,劉濤的主要工作是寫材料,比較務虛;當了副縣長之后,他對現實的感受才更加深刻。做副縣長時,劉濤曾經牽頭推動了臨澧縣的7家鞭炮企業通過歐盟標準認證,這是他引以為豪的事情。據他講,去瀏陽考察的時候,看到瀏陽的鞭炮廠都通過了歐盟認證,可以出口到歐洲。臨澧的企業也有這個需求,但是沒人去推動這個事情。劉濤說,我們的鞭炮企業家一旦和外國人打交道就望而生畏,而且如果我們要出口,就要摒棄過去的一些做法,成本就會提高,很多事情需要政府主動牽線。
作為副縣長,劉濤的常規工作比較多,取得的成績也與每個領導成員分不開。而回顧劉濤的整個公務員生涯,盡管平淡,但還算出彩。沒事整理資料的時候,劉濤發現自己得到過很多獎勵及榮譽證書,比如優秀黨員、先進工作者等稱號。他自嘲道:“為啥干得不錯的人最想走呢?”
2014年,湖南省委書記徐守盛在湖南省創新創業大會上說,要允許黨政機關、事業單位學有專長、有經驗的人員,在不違反國家法律法規和政策的前提下,主動走出去,領銜創業、自主創業。劉濤感到機遇來了。
Unlike its other surgical counterparts,cardiac surgery was a relatively unknown subspecialty in the early 20th century.In 1881 at the Vienna Medical Society,Theodore Billroth once proclaimed.
“農民大量流失,農村沒有產業,不斷荒廢,再過五年十年,會更加凋敝,如果要吸引他們回來,必須有產業。”
2014年10月,劉濤正式向組織提出辭職,12月底,臨澧縣人大開會,正式同意了劉濤的辭職申請。自此,劉濤正式開始了自己的創業之路,公司營業執照頒發的時候,他打趣道:“終于當一把手了。”
劉濤坦言,辭職的決定并不艱難,這個想法至少有大半年。2014年春節,他回到了老家——慈利縣東岳觀鎮跑馬村,目睹故鄉落后,田園荒蕪,心里五味雜陳。“我本來就是農村出來的,對家鄉和土地有感情。你去看看就知道,我的家鄉環境很美的,但因為沒有年輕人,很多土地都在那兒荒著,最多種點玉米,因為省事嘛。我覺得再不回去做這個事,可能就晚了。”而到縣里工作以后,劉濤跟老百姓接觸多了,覺得農民太需要有人帶領他們創業了。他告訴本刊記者:“農民大量流失,農村沒有產業,不斷荒廢,再過五年十年,會更加凋敝,如果要吸引他們回來,必須有產業。”
有了創業想法后,劉濤沒有立刻辭職,而是開始找項目。那時他常常問周圍的朋友附近的土地、氣候適合種什么經濟作物。偶爾他還會一個人開車跑到別人的果園,打聽收成和效益。他考察了茶葉、獼猴桃等項目,最后才決定種獼猴桃。種這個一方面沒什么污染,另一方面投入也不是很大,收益好。
辭職的決定,劉濤并沒有和父母商量,而是想先創業,然后再做父母工作。有一天,劉濤帶著獼猴桃去見父母,說起了要辭職創業的事。當時父母很生氣。
“我當時就說,這獼猴桃有什么好種的?我們辛苦培養你這么多年,好不容易你走出了農村,怎么又要回來呢?這不是讓別人看笑話嗎?”劉濤的母親回憶說,當時雙方大吵了一架。
好在做醫生的妻子很支持劉濤,他們一起勸說兩位老人,最后兩位老人一起幫劉濤打理“生意”,目前老家的獼猴桃基地就是劉濤的父親在管理,劉濤主要是不斷學習,整合資源,進行一些商業模式的創新。比如需要資金找銀行貸款,找農科院專家進行技術指導,還有摸索建立網絡平臺。
不過,農業投資周期長,回報慢,失敗風險也大。目前,劉濤的獼猴桃基地已經投入了30多萬元。“我搞農業,是經過深思熟慮和廣泛調研的,也能承擔這個成本。即便創業失敗了,我也不用擔心生計,最差還可以找個工作。”由于基地還沒有盈利,為了增加點生活收入,劉濤開起了“三尚農業”網店,賣一點家鄉的臘肉、蜂蜜等土特產。而做網店,從注冊、制作圖片到上傳“寶貝”,都是劉濤從網上學來的。
“重復地干一件事情,你的激情,創新的動力就會被消磨掉,這種感覺在辭職前幾個月很強烈。”
對于劉濤的辭職,有網友賦詩表示贊美:“曾游北大習經籌,一路春風意未休。不戀仕途心系綠,鐘情山水志扶耬。”不過對于劉濤來說,辭職只是換了一個活法,再正常不過。劉濤告訴記者,體制內優秀人才很多,但待久了,會安于現狀,會舍不得那點工資和福利,并且現在公務員太多了,怎樣讓體制流動起來,是當下政府需要考慮的問題。
劉濤年輕,學歷高,工作過的單位多,升職的可能性很大;而且副縣長的平臺很好,可以幫助更多人。然而,劉濤說,一個成熟體系內的公務員,很多時候就是個執行者,有一套工作程序,有各自的職權范圍,其實能做的事也很有限。他把自己的這種狀況形容為“螺絲釘”。“我們縣里的干部,都有扶貧、駐村的任務,也可以幫助農民解決一些實際困難,但很多時候改變農村面貌,不能只靠行政力量,還要靠產業、靠市場的力量。”
于是,劉濤選擇了辭職回老家。最初,他會聽到一些閑言碎語。但經過幾個月的相處,更多村民愿意跟著他干。劉濤目前是跑馬村的第一書記,他認為帶動村里發展,可以造福更多人,不僅能給國家減少開支,還能增加稅收,這樣的人生價值更大。“不是現實支撐夢想,而是夢想支撐現實。”
劉濤說,他之所以辭職,其實還有一個原因,就是想讓自己變得更好。在體制內雖然很舒服,衣食無憂,但很消磨人,干得久了,往往自己曾經的專業也丟掉了。“重復地干一件事情,你的激情、創新的動力就會被消磨掉,這種感覺在辭職前幾個月很強烈。”劉濤告訴本刊記者。
如今的劉濤主要奔走于慈利和長沙之間,生活不是很緊張,每天想著自己的目標實現多少了,還有什么事要做,不像當副縣長時那樣按部就班。“每天都為了明天更好的生活而奮斗,這可以讓一個人迸發出最大的動力。”劉濤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