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冷月
不是每個漏洞都能天衣無縫
文_冷月

連云港市紀委干部何福康“舉報”副市長,被該市海州區檢察院以涉嫌誹謗罪為由提起公訴。圖為庭審現場
日前,一則熱點新聞讓人頓生感慨:人民網、《新京報》曾報道,連云港市紀委黨風政風監督室副主任何福康因授意表弟發布檢舉副市長和紀委副書記腐敗的網帖,被該市海州區檢察院以涉嫌誹謗罪為由提起公訴,已被羈押9個多月。這也罷了,殺人償命欠債還錢,觸犯刑律就該被繩之以法。判決尚未出來,真相不好臆測。可偏有些好事的網友硬要充當韓寒筆下那“洗不干凈的蔥”,不斷琢磨,疑竇叢生:
首先,堂堂紀委、黨風政風監督室的副主任,居然無法通過正常途徑去“監督黨風政風”,卻只能劍走偏鋒,寄希望于網絡?其次,有關部門接到網帖舉報貪腐線索之后,怎么不是把重點放在認真查證被舉報者是否貪腐,而是把重點放在查處舉報者是否誹謗?最后,就算該檢舉確屬誹謗,根據刑法第246條,只要沒到“嚴重危害社會秩序和國家利益”的地步,就只能是“民不告,官不究”的自訴案件。但是此案為何直接適用公訴程序,動用公檢法三大公共資源強力介入,并迅速得出“誹謗”的結論?
怎樣才算“嚴重危害社會秩序和國家利益”呢?若按《公安部關于嚴格依法辦理侮辱誹謗案件的通知》,何氏舉報既未導致群體性事件,曹副市長和王副書記也不屬于涉外人員,更沒有嚴重危害國家利益,顯然無法作為公訴案件辦理;幸好,在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于辦理利用信息網絡實施誹謗等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三條中,將“誹謗多人,造成惡劣社會影響”納入了“嚴重危害社會秩序和國家利益”之列。
好吧,連云港方面總算有了法律依據,可以為相關質疑打上“補丁”了:“被誹謗的人數超過了3人,滿足公訴條件”。換言之,在兩份并無隸屬關系的司法解釋當中,當地官方自動選擇了對于舉報者來說最嚴厲的那一款,進而形成這樣一種事實,即在浩如煙海的法條中,若要從寬,總有一款適合你;若要從嚴,也總有一款適合你。至于這讓“依法治市”理想露出了幾分破綻,那就顧不得了。
可就算上述問題都不是問題,也還是有一個最大的瑕疵——此案交由海州區公檢法辦理適當嗎?既然被檢舉的是連云港市領導,怎么不是交給上一級亦即省里去受理,而是堅信轄下一個區級執法機關能夠辦得了?瓜田李下,曹、王二位領導怎就沒有一點回避意識,聽任此案在自己的一畝三分地里兜轉,讓自己白白蒙受“公報私仇”的猜疑?而誹謗罪屬于輕罪,屬于“采取取保候審、監視居住等非羈押性強制措施就足以防止發生社會危險性”之列,至于要用最嚴厲的強制措施予以長時間的審前羈押嗎?
透過一個個“越補越不平”的系統漏洞,總讓人隱約窺見“法治”外衣下那件古老的“權治”小肚兜,筆者想起了舊時民告官、下犯上所必須承受的“滾釘板”劇情。據說,“楊乃武與小白菜案”就是通過楊乃武之姐以生命的代價,“滾釘板”告御狀后才得見天日的。如此看來,“滾釘板”式的考驗至今仍在,只不過外包裝不斷推陳出新,方式方法也不斷“與時俱進”罷了。
寫到這里,不妨重溫另一報道——日前,便衣警察陳先生到寶雞市某派出所辦事,卻遭到當地派出所內的同行群毆。紀委干部舉報副市長被捕,便衣警察進入派出所被毆——兩則新聞,宛若一對隱喻,讓人驚覺:警察也好,紀委干部也罷,都只是一枚螺絲釘,哪怕打進了承重墻,混到了核心位置,也依然只是龐大機器上一個微不足道的零部件。只要法治的理想照不進機器的內核,那么,作為個體的“零件們”一旦脫下“螺絲釘”外衣或背離機器的主航向,曾經的威權和神力便會戛然而止,處境其實比一般百姓也好不了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