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陳揚桂
文化抗戰在邵陽
文_陳揚桂
1937年7月7日,日寇悍然發動“盧溝橋事變”,其蓄謀已久的全面侵華戰爭爆發。隨著抗戰形勢的發展,特別是長沙“文夕大火”以后,邵陽一度成為湖南省,乃至中國南方進步文化人的大本營。因為認識到了亡國滅種的危險,大批邵陽志士與外地流入的愛國青年一道,積極奔走呼號,在邵陽大地開展文化抗戰活動。
1938年2月,邵陽進步青年敖振民、唐麟、譚滌予等集資創辦了《真報》,由徐特立題寫刊頭。湖南省文抗會的中共黨員楊卓然、李化之來到真報社,籌建黨組織,發展唐麟、李琦等入黨。敖振民因社長兼總編的身份暫沒入黨。《真報》及時報道抗戰消息,積極宣傳中共抗日主張,刊登通俗易懂而又短小精悍的抗戰文藝作品,激發廣大愛國群眾的抗日熱情。《真報》團結了不少的進步青年,如青冰、劉一禾等人積極向報社投稿,參加《真報》組織的抗日救亡活動。報社還辦起“資江圖書室”和“資江歌詠隊”,轟轟烈烈地開展群眾性救亡運動。
此時,《觀察日報》遷來邵陽。該報前身是由敵戰區北平回湘青年于1937年10月籌創的《火線下》三日刊。出刊兩個月后,改此名并成為中共湖南省委機關報。報社從長沙遷來后,選址鼓樓亭旁邊陳氏食堂。后《真報》聽從黨組織安排,并入《觀察日報》。
合并后的《觀察日報》四開四版,國內外重要新聞占一半版面,其余是副刊和地方新聞。副刊由張天翼主編,他的《金鴨帝國的故事》在該報連載,深受讀者喜愛。為動員群眾抗日,《觀察日報》積極組織群眾性的社會活動,如開展義賣,把義賣收入用來慰勞住院養傷的官兵。
國民黨方面也于1938年11月將長沙《力報》搬遷到邵陽,以儒林街陳光中的公館作社址。邵陽籍著名記者嚴怪愚任副刊兼采訪主任。邵陽《力報》力主抗日,率先揭露汪精衛的投日賣國行徑。徐特立曾親自跑到儒林街《力報》營業部訂了8份報,由商務印書館轉送延安的周恩來閱讀。
湖南文化界抗敵后援會邵陽分會創辦了《抗戰文化》《農村周報》《抗戰小叢書》等刊物,宣傳中共全面抗戰路線。
1938年5月,中共湖南省委派湖南文化界抗敵后援會研究部主任呂振羽創辦塘田戰時講學院,培養抗日人才。呂振羽邀請國民政府元老覃振為院長,湖南省參議會議長趙恒惕為董事長,由覃振致信張治中和朱經農,請他們送學生前來參加學習,同時中共湖南省工委通知各縣、市黨組織選派優秀青年入學。9月15日,塘田戰時講學院開學,首期學生120余人,除湖南外,也有江西、福建、湖北等省的學生。張天翼、曹伯韓、楊卓然、王西彥等與呂振羽一道去塘田戰時講學院工作。學院堅持抗戰救亡教育,重點講授《中華民族解放運動史》《戰時防護常識和體育》《戰時防護常識》《孫子兵法》等課程。從創辦到次年4月20日被國民黨反動派封閉,講學院歷時7個多月,培訓學員250多人,有40余人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學員有的奔赴延安,有的參加新四軍,走上抗日前線,有的留在國統區或回家鄉從事地下工作,到尚未建立黨組織的綏寧、新寧、城步等縣建立黨的組織。學院學生除課堂學習外,積極參加社會活動,到周邊鄉村集市辦識字班,用諸如“塘田塘田美麗家園,盛產稻谷又產甘蔗,我愛塘田,又愛家園,決不允許鬼子侵占”的通俗教材,鼓舞群眾抗日。
“文夕大火”后,徐特立指示長沙崇實女子職業學校遷來邵陽,租借邵陵中學作臨時校舍。八路軍駐湘通訊處先后派向杰、毛澤覃的妻子周立群、陳碧瑩等共產黨員到崇實工作。她們深入鄉村宣傳抗日,組織師生與抗日的傷病員聯歡,號召各界捐募寒衣慰勞傷病員。
毛澤東在一師就讀時的校長張干,于1940年回邵陽任湖南省立六中(今邵陽市第一中學)校長,所提辦學宗旨為“培養學生愛國家愛民族之信心,實踐勤勞節儉之生活,啟發互助服務之精神,使成為文武合一之人才,以備抗戰建國之用”。
全面抗戰爆發后,南京三民中學和黃埔軍校二分校等著名學府遷到邵陽。黃埔軍校二分校先在邵陽市區教學,后在武岡城東郊法相巖建校辦學六年,培養了初級軍官近萬人。開設的課程,軍事方面有步兵操典、陣中勤務令、射擊教范、戰術研究、沙盤作業、野外訓練等,政治方面有總理遺訓、總裁訓示、戰時法律、戰時經濟等,同時開設語、數、理、化以及英語、日語等普通課程,既重理論,又重操作和運用。

中山堂民國27年,也就是1938年,日軍進逼武漢,中央陸軍軍官學校武漢分校被迫遷來邵陽武岡,改名為黃埔軍校二分校——又名武岡分校。這里就是第二分校的舊址,中山堂位于武岡二中校園內。黃埔軍校二分校雖只有短短幾年,但在這里受訓的軍官就達23052人,其中將軍以上級別的就有50多人。
1938年下半年,《觀察日報》刊登啟事:“為啟發抗敵意識、增強抗戰力量,凡愛好歌詠、話劇之救亡工作者,皆所歡迎!”一時間,戰時演唱活動迅速開展起來。大街小巷隨處可見激情演唱《義勇軍進行曲》《長城謠》《打倒漢奸》《大刀進行曲》等抗日歌曲的場景。“工農民商一齊來救國,拿起鐵錘鋤頭刀槍,走出工廠田莊課堂,到前線去吧,走上民族解放的戰場……”每日清晨夜晚,嘹亮昂揚的抗戰歌聲震蕩長空,激勵更多的人起來抗日、保家衛國。
由于抗日游藝活動甚多,各學校組織學生分途義賣《游藝活動介紹》和《游藝特刊》。孩子們高唱抗日歌曲,奔走于全城的大街小巷。一時,全城熱火朝天,不僅市民們爭先義買《游藝特刊》,連國民黨的軍政要員及富家顯貴們也紛紛購買。除遍地開花的游藝活動外,公民戲院組織了抗日義演,公演節目有《國歌》《義賣歌》《青年航空隊員》等,公演的票價為1元、5角、3角,觀眾踴躍。八路軍駐湘通訊處徐特立、王凌波也多次走上街頭講演,宣傳抗日。
著名作家、長篇小說《金陵春夢》的作者唐人,當時未滿20歲,與張天翼、邵宇等人,組建資江歌詠團,他出任團長兼導演。每逢各種集會場合,他都要帶領團員們深入到群眾中去,教唱抗日救亡歌曲。那時,教唱的歌曲主要有《青年進行曲》《義勇軍進行曲》《打回老家去》等。唐人還發揮能編會演的特長,組織一班年輕人成立小劇團,在城區水府廟、府門口、大祥坪、箭落門等地演出文藝節目。其中表演得比較多的是《放下你的鞭子》《打鬼子去》等短小精悍的街頭劇。唐人很有演講天賦,每次演出前后,他都要發表一通演說,宣傳抗日救國的道理,激發人們的愛國熱情。
抗戰時期,湖南省文化界抗敵后援會邵陽分會、戰時書報供應社、青年抗戰服務團、中華民族解放先鋒隊、抗日文化宣傳基站等以文化青年為主體的抗日救亡社團,在邵陽大地積極宣傳抗日、動員群眾參加支持抗戰的活動。
湖南文化界抗敵后援會邵陽分會有會員數百人。是抗戰初期邵陽最活躍、影響最大的抗日團體。分會組織講演隊、歌詠隊、街頭劇組、壁報團、慰勞隊、難民指導委員會、讀書會、時事座談會、戰時常識訓練班等,創辦《抗戰文化》《農村周報》《抗戰小叢書》等刊物,宣傳抗戰,慰問傷兵難民,指導民眾開展抗日救亡活動。
1938年下半年,戰時書報供應社湖南分社遷來邵陽,以資江歌詠團、話劇團名義在《觀察日報》刊登征求團員啟事,吸收廣大進步青年參加抗日文化活動。書報供應社與地下黨組織聯系,利用買賣書刊的機會秘密發展黨員。與之同時,塘田戰時講學院師生雷一宇、申蘇民籌建青年抗戰服務團,設立民眾閱覽室、農民夜校、婦女識字班和宣傳隊,發展中共地下黨員,為打游擊準備骨干力量。
“文夕大火”后,湖南省文抗會隨省委遷到邵陽,成立文抗會邵陽通訊處,廣泛團結廣大愛國知識分子,擴大抗日團體,宣傳抗日救亡運動。受其影響,邵陽抗日救亡文化宣傳基站于1939年1月成立,是全省最早建立的文化宣傳基站。基站主要編印各種抗日救亡宣傳品,免費贈送給各地宣傳隊、民眾閱覽室、民眾學校,組織壁板工作團、話劇團歌詠隊,向群眾進行抗日救亡宣傳教育。也就在此時,李化之、謝勁之等發動進步青年參加中華民族解放先鋒隊(簡稱民先隊),從優秀隊員中發展黨員,壯大黨的組織。
邵陽宗教界人士積極投身抗戰,中國回族救國協會湖南邵陽分會利用開齋節、古爾邦節,宣講“團結、互助、共濟”“武裝反抗外來侵略”的穆斯林精神。遷來邵陽的漢口基督教女青年戰時服務團二隊,在八路軍駐湘通訊處領導下,幫助在邵陽的三個后方醫院辦傷病員營養食堂。服務團女青年們利用給傷病員喂食、補衣、剪指甲、代寫書信的機會,與他們談心,進行抗戰宣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