仝杏花
[摘要]農村寄宿制小學已經成為國家實施義務教育階段的一種主要辦學模式,從數量和分布情況看,村級寄宿制小學是農村寄宿制小學的主力軍,分析村級寄宿制小學教師流失的特點,從政策獎勵機制、學校管理機制、教師補償機制等方面對村級寄宿制小學教師流失問題進行補充。
[關鍵詞]村級寄宿制小學;教師流失;機制
[中圖分類號]G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5918(2015)14-0099-02
“農村寄宿制學校建設工程”是國家為實現“兩基”目標,解決西部農村地區普及義務教育的瓶頸問題,由中央和省級人民政府共同組織實施的一項重要的教育舉措。它對優化教育資源、保障教育公平、提高辦學效益起到了較大作用。在農村寄宿制學校中,村級寄宿制小學從數量到地域分布都最多、最廣,作為村級寄宿制小學教育的執行主體——教師,流失問題已經成為一個影響農村基礎教育的重要因素,分析村級寄宿制小學教師流失的特點,找出教師流失問題的補充策略。
一、調查研究過程
調查地點選取云南省3個縣的10所農村寄宿制小學,其中鄉鎮中心學校3所,村級小學7所,問卷分為3類:農村地區寄宿制小學教育調查問卷教師卷、學生卷、家長卷,教師卷共發放100份,回收98份有效問卷,學生類共發放100份,回收90份有效問卷,家長卷共發放100份,回收有效問卷92份。調查采取問卷、訪談、實地觀察的方式進行。
二、村級寄宿制小學教師流失特點
(一)主觀原因與客觀原因的主客結合。農村是村級寄宿制小學最大的實際,與城鎮相比,農村地理位置偏遠,交通等基礎設施落后,經濟發展滯后,在一些邊遠農村的寄宿制小學教師工作生活環境惡劣,實施撤點并校后學生寄宿學校,教師工作任務繁重,身心疲憊。客觀的環境因素導致教師工作滿意度低、職業成就感低,成為教師流失的主觀原因。客觀原因加劇主觀原因的形成,主客觀原因的交織促使教師普遍存在離崗的心理動機和實際流失問題。
(二)內部因素與外部因素的內外合力。村級寄宿制學校的教師流失的內部因素來自學校:一是學校的教師激勵機制,對教師考評主要依據是學生的學習成績,獎懲額度較低,沒有達到激勵的目的,學校普遍缺乏對教師工作效力的綜合評價標準。二是在職務晉升方面,村級寄宿制小學學生人數少,教師總量少,職務晉升的機會也少。三是個人發展提升,由于存在村級寄宿制教師普遍缺乏的現象,教師工作量大,教師外出學習的機會少,職業發展空間狹窄。外部因素的沖擊來自社會的影響,體現在經濟社會的整體發展,農村經濟收入普遍提高,使原來村級教師的經濟地位相對下降,學生寄宿學校后,學校、教師、學生與村莊的相對隔離,城市化、現代化對農村社會的影響,使村級教師在村莊的文化影響力在減弱,自我認知的社會地位下降,缺乏對農村的歸屬感和對教師職業的成就感。
(三)結構性流失與優質師資流失并存。結構性流失體現在緊缺專業教師進來的少,出去的多,主要是音樂、美術、英語專業。這些專業的畢業生由于就業選擇面廣,就業觀念(傾向于城市就業)的影響,上一級學校截留等原因能夠進入村級寄宿制小學崗位的數量少,即使進入后流失的快,流失率高。以N鄉為例,2013年全鄉引進1名音樂教師,由于縣城缺音樂教師,占用村上教師編制,直接留任縣城學校,N鄉全鄉6所村級寄宿制小學,沒有一個音樂、美術、英語專業的專任教師,這三個科目均由非專業教師兼任。部分村級寄宿制小學教師經過一段時間的教學探索和實踐,教學能力明顯提升,教學成績突出,成為學校的骨干教師,加上主觀愿望的訴求,通過考試或工作崗位調動等進入更高一級學校或在同級學校中擔任領導或從事管理工作,造成村級寄宿制小學優質師資的流失。
(四)主動流失高于被動流失。村級寄宿制小學教師的主動流出,主要是指教師因為婚姻、家庭、工作環境、自我價值實現等原因,積極主動爭取流入配偶、家庭所在地,或工作環境更好、經濟收入更多、發展空間更大的學校或地區,以滿足其生存發展的需要和自我價值的實現。被動流失主要是指由教育主管部門根據各個學校的教學需要及實際情況對教師崗位進行重新分配,而非教師主觀意愿的表達和訴求。2013年M縣N鄉、X鄉9所村級寄宿制小學教師總數為86人,流失9人,流失率為10%,9人中有8人是主動流失,1人因教學工作能力突出被鄉鎮中心校調任另一所村級寄宿制小學擔任領導職位,從事管理教學工作。主動流失率占流失總數的89%,主動流失明顯高于被動流失。從年齡分布看,流失的教師中青年教師較多。
(五)隱性流失甚于顯性流。村級寄宿制小學教師的顯性流失,即“看得見,摸得著”的流失現象,教師從地域時空上的遷移流失。教師隱性流失是指在農村教師人事隸屬關系不發生變化的條件下,即農村教師本人還繼續留在學校內,但對教育教學的興奮點(或興趣點)開始(或已經)全部(或部分)弱化或從教育教學工作中轉移至其它地方,或從事著與教育教學無關或關系不大的工作,或在教育教學工作中得過且過、無意進取等現象。農村教師在福利待遇、工作條件、生活環境等方面相對城市教師都比較差,尤其對偏遠貧困的村級寄宿制小學地區的教師來說,繁重的工作壓力,封閉落后的工作生活條件,導致了一些教師對工作的懈怠,缺乏工作的積極性和熱情,教育教學效率低。對62位村級寄宿制小學教師職業滿意度調查顯示,9%的教師對現在的工作感到“非常滿意”,15%的教師感到“滿意”,27%的教師認為“一般”,28%的教師感到不滿意,21%的教師表示“非常不滿意”,在“最想從事的工作”這一項中,只有12%的教師選擇教師職業。教師的隱性流失現象,極大地影響了農村學校教育教學質量的提高,其危害性和影響力遠甚于顯性流失。
(六)教師流失流向的不可逆性。村級寄宿制小學教師的流動整體呈單向流動,從流動的方向來看,農村地區流向城鎮,經濟欠發達地區流向經濟發達地區,低一級學校流向更高一級學校,流向同類層次學校的更高行政崗位,教師職業流向其他職業。村級寄宿制小學教師的主要由新進教師和原有教師兩部分組成,教師的補充主要是通過事業單位考試和特崗考試招聘進來的畢業生,這部分畢業生經過幾年的教學,積累一定的教學工作經驗,具備較強的工作能力,又成為潛在的最容易流失的教師群體。在教育系統中缺乏農村與城鎮,村級寄宿制小學與鄉鎮、縣城學校,教師與其他職業的循環雙向流動,教師流進渠道單一,流出通道多樣,形成教師流失流向的不可逆性。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