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俊方
[摘要]人是一切社會活動的主角,高等教育這一特殊的社會活動也不例外。高等教育需要高校教師和學生的共同參與,這就決定了高校教師要以人為本,從自身和學生出發,逐步養成獨具特色的教育智慧。本文分析了以人為本的高校教師教育智慧的特點,為高校教師培養教師智慧做出指引。
[關鍵詞]以人為本;高校教師教育智慧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5918(2015)14-0010-02
一、以人為本的高校教育,是彰顯教育智慧的立足點
人是一切社會活動的主角,離開人的參與,社會活動就不能正常的進行;一切社會活動的進行所要達到的最終目的是為了最大限度地滿足人的利益需求。作為特殊社會活動的高等教育,高校教師和學生占據著不可替代的地位,兩者在教育活動中產生的復雜關系構成了教育問題。如果脫離了這一實際,教育問題的解決就無從下手,但又不能只強調兩者中的某一個,必須促進兩者統一發展。這就決定了要完成這一目標,必須從高校教師自身和學生的實際出發。
高校教師處于教育事業的頂層,其教學和科研能力的提高,直接影響了我國教育現代化的進程。這就對高校教師的要求越來越高,高校教師要有教育智慧,要在以人為本的前提下關注學生個體,從學生的實際出發,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這是教育根本任務的要求,體現了對生命的尊重。
二、以人為本的高校教育,要突顯教師智慧和內涵
關于教育智慧,許多教育學者都提出了自己的觀點,筆者在這里引用了《教育智慧引論》里關于教育智慧的論述:“教育智慧是教師在對教育目的、教育價值、教育情境、教育過程和教育結果的深刻理解和把握的基礎之上,在教育教學實踐中形成的一種創造性的綜合教育能力和教育藝術,它是教師畢生追求和努力達到的一種尊重生命、關注個性的獨特的教育境界,是教育成功的活的靈魂。
以人為本的高校教師教育智慧需要量化考核,在教育活動中切實從實際出發,一定要激勵教師的教育機制,是作為調動教師工作積極性的重要手段之一。
(一)對教師工作的考核,要有目的性。對高校教師的考核是高校人力資源的管理體系之一,能夠較全面的了解教師的實際情況,反映教師隊伍的整體素質和水平,必須對教師管理水平和工作業績進行合理鑒定,其結果不僅是確定教師職稱的評定、崗位輪換、薪資、獎懲等人事決策的客觀依據,而且是教師職業生涯發展規劃與教育培訓的客觀依據。通過對高校教師的考核,目的是為了更清楚地知道他們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和差距,以便他們及時采取相應措施和改進工作方法,以達到適應當今高校發展的目標。
(二)對教師工作的考核,要辦法可行、措施得當。高校教師工作有其獨特性,具有高智能性與工作創新性特點,高校教師的教育發展需要追求高層次與多樣化尖端,由于高校教師教育內容受其專業限制,整個教育過程必須尊重相互協作與相對獨立的特點,針對目前高校教師存在的“以我為尊”的偏面觀等問題,人力資源部門在對高校教師考核中,要從不同的視角提出關于合理構建高校教師教育激勵機制的思路,并遵照考核原則,確立考核的內容,參照教師工作的數量和質量,拿出辦法。堅持全面、客觀、科學的原則,堅持從實際出發、合理定位評價指標權重的原則,堅持采取定性考核與定量考核相結合的原則,從根本上激勵和發展教師的職業潛能,突顯高校教師的教育智慧和內涵,在實際考核操作中有效運行。
三、以人為本的高校教師教育,其智慧具有多樣性特點
高校教師的這種教育境界并不是高不可及,也沒有一種固定的范式。每一位高校教師在日常的教學活動和科研活動中都蘊含著教育智慧,只是未上升到理論高度,沒有形成體系。高校教師要追求的就是讓教育智慧由自發走向自覺,從經驗走向理性。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時代的變革,高校教師教育智慧也表現出多樣性的動態特點。
(一)較高的綜合評價。高校教師不僅要有專業方面的知識,還要有廣博的學識,更要有高尚的人格。這是高校教師教育智慧的根系所在。擁有知識并不等于擁有教育智慧,知識是教育智慧的基礎,教育智慧是知識的提升,而高校教師的人格魅力對學生產生的影響則是前兩者所無法逾越的。高校教師教學生活中對學生的影響僅僅是知識方面的,而在課堂下學生更傾向把于自己的老師作為自己學習的榜樣,高校教師的一言一行對學生產生了深刻的影響。正所謂“學高為師,身正為范”。
擁有了高深的專業知識和廣博的學識,高校教師才能夠在日常的教學生活中滿足學生的求知欲,讓學生真正地學到專業知識,而且能夠在學生困惑時進行點撥,對學生的人生產生巨大影響;不僅如此,高校教師精通專業知識才能夠有科研的基礎,才有可能取得科研成果。
擁有廣博的學識,高校教師才能提高自己的觀察、分析、判斷、決策、組織、交往等多方面的能力,即使在教學和科研上遇到困難,也能夠迎難而上,披荊斬棘,出色地完成教學和科研任務。
高校教師教師教育智慧的初級表現是對專業知識合理地、恰當地、正確地、創造性地運用,高校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在原有書本知識的基礎上,不斷創新,學以致用,解決實際問題。在達到一定程度后,高校教師就會超越專業知識,進入一個更廣闊的知識平臺,達到非凡的教育境界。
(二)包含有豐富的情感。教育智慧不僅包括知識,更多的是高校教師在解決教育問題時,在面對學生時所表現的情感。魯迅先生說:“教育是植根于愛的。”一個真正擁有教育智慧的高校教師是出自心底的熱愛教育,關愛學生,他們向學生傾注了愛心,激勵著學生不斷地成長。海倫·凱勒,身受盲聾啞三重殘障,卻通曉5種語言,擁有14部著作,會騎馬、游泳、滑雪、下棋。她的蛻變來源于她的教師薩利文,是薩利文用偉大的愛心、耐心和同情心指導海倫完成了這些艱巨的任務,薩利文用愛畢生陪伴著海倫。人們常說大愛無言,師愛就是教師與學生心與心的交流,就是對學生不計回報的大愛。這種情感給高校教師提供了強大的精神動力,在教育情境中,引領學生通過真實的體驗,感悟知識的美,人世間的真、自然與社會的善;有智慧的高校教師發揮情感因素,感化學生的心靈,讓師生之間流淌真善美的情感,同時也豐富了自己的情感世界。
(三)雙重價值性。高校教師教育智慧是實用性和價值性的完美統一。高校教師在認識教育世界和教師自己、在解決教育情境中的教育問題、教育事件時,所運用的綜合品質就體現了教育智慧實用性這一特點。同時在這些過程中高校教師傾盡了自己的精力和情感,表達了高校教師對學生的愛、對職業的愛,實現了自己的人生價值,得到了社會的肯定,這實際就是一種價值性。
(四)較強的實踐性。高校教師的教師教育智慧的生成是在繁復的教育實踐的基礎上,通過認識教育生活,不斷地探索,從而重塑和超越原有的教育知識,達到了從教育知識到教育智慧飛躍的一個過程。
(五)高度整合性。高校教師教育智慧是高校教師對高校中各種教育事物進行的高度綜合、分析、判斷、選擇并付諸實踐的產物,也是高校教師對高校中各種教育事物及其聯系的不斷地選擇與整合的結果。因而高校教師教育智慧是一種高度綜合化、系統化、復雜化的綜合素養,是多要素的有機整合和創造性地應用。
四、以人為本的高校教育。其智慧是全面推進素質教育
大力推進高校教育現代化,要以科學發展觀為核心,以人為本就是要不斷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物質和文化生活的需求,切實保障人民的合法權益。樹立和落實科學教育發展觀就是要把實現人民愿望、滿足人民的需要,維護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當今高等教育出發點和落腳點,大力改善高校辦學,全面推進高校學生的素質教育,必須積極深化教育改革,力求全面推進高校教育的創新。
然而,當前“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雖深入人心,但其取向價值觀念不一,個別人對“以人為本”的理解還存在一些誤區,主要體現在:
(一)“以人為本”高校教育,被簡單地理解為迎合大學生的天性,對大學生的教育不能說“不”字,生怕學生受打擊,使所謂那些“天才”受夭折而埋沒在教師的責怪里,對大學生的教育,放任自流,任其自由發展,這種在沒有原則性的教育過程中對大學生表現出的“尊重”和“賞識”,給一些本就潛力十足的學生引入了教育誤區,這種放任自流的教育誤人非淺。
(二)“以人為本”被曲解為無條件的滿足學生的個性愿望,遷就和順從學生,導師對學生的要求過于遷就,抑或是給學生布置一些任務,而學生把這些任務大都理解為“應付學業”。試想:這種模式下的教育,何談“以人為本”呢?
(三)所謂“以人為本”,從根本上說,是“依靠人”、“為了人”、“尊重人”。教育“以人為本”,應該讓師生在遵循規則、遵守紀律、尊重教育權益氛圍下共同完成教育行為,確立以師生為中心的教育理念,將這種理念貫穿在整個教育工作的方方面面。教育“以人為本”的基本內涵是為了師生、尊重師生、依靠師生。
以人為本的高等學校的教育,就是提高大學教學質量,就是在高校教育中,以滿足學生需求、促進學生發展和成長為根本目標,以培養社會的實用型人才為目的,學校要把學生的專業培養作為全部工作的重點,“育人為先”,使每個學生都能在專業領域里深入探討,在學習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開發潛能、創新思維,充分發揮廣大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培養大學生的整體素質是目前高校教育的重中之重,真正把高校變成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的良好平臺,把“以人為本”的高等教育推向一個新臺階。
總結
探討以人為本的高校教師教育智慧,重在改變高校教師的教學思維和教育理念,高校教育的最終目標,在于向社會輸送能動力較強的社會創造型人才,而提高大學生的整體素質,是高校教師把握教育智慧的集中體現,教師在教育教學中,有意識的培養自身教育智慧,是當前高校教育面臨改革的重大問題。
參考文獻:
[1]林孟濤.高校教師管理文化建設淺談[J].牡丹江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3).
[2]張成華.高校教師管理的博弈分析[J].太原師范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3(4).
[3]周志強.對高校教師的以人為本管理的思考[J].探索,2004(6).
[4]徐輝.國外高校教師隊伍管理的歷史發展及啟示[J].比較教育研究,2003(10).
[5]陳建平.以人為本與主體管理——談學校管理中的教師管理[J].深圳教育學院學報(綜合版),1997(2)
(責任編輯:封麗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