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娟
[摘要]職業指導需求貫穿每個職場人的一生,高校中通常將其等同于就業指導。高校職業指導在促進大學生就業方面的重要性已廣為人知,但仍存在起步晚、受益面狹窄、效果不深入、職業指導人員隊伍匱乏等問題。針對大學生實現更高質量的職業指導,需要從政策支持、理念更新、家校聯系、校企合作以及隊伍建設等方面著手,提升職業指導人員素質,培養大學生生涯與職業意識,構建全方位的助推體系。
[關鍵詞]高校;就業;職業指導;質量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5918(2015)14-0014-02
2014年,教育部決定將50%的本科院校轉為應用型本科,大力發展職業教育,通過教育改革對接市場需要,以培養日益緊缺的高技能應用型人才。此舉凸顯出國家對職業教育領域史無前例的重視,也引發全社會對職業教育和職業能力培養的深思。“職業”的概念更加深入人心。通過職業指導提升職場人的職業幸福感,培養大學生職業化素養,促進大學生高質量就業成為更多人的共識。
一、職業指導的概念和作用
職業指導是為求職者就業、就業穩定、職業發展和用人單位合理用人、提供咨詢指導及幫助的過程。從概念中看,職業指導涉及指導者、被指導者和用人單位三個主體。濃縮在高校范圍,高質量的職業指導需要大學生、教師和用人單位三個主體共同努力,同時需要外部社會環境和高校環境的大力支持。職業指導是個縱向存在的過程,與人的成長過程密不可分。高校的職業指導僅是個體職業生涯發展過程中的一部分,對大學生今后的職業發展起到非常關鍵的引導作用,其任務體現在就業指導和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兩方面。就業指導側重于畢業生初次就業時的引導,因此高校職業指導通常稱為就業指導。
通過職業指導,高校幫助大學生客觀深入地了解自己認識自己,了解就業形勢和就業政策,樹立良好的就業價值觀,建立生涯與職業意識,掌握基本求職技能,合理進行職業決策,為順利就業做好鋪墊。通過為畢業生推薦就業崗位,為企業輸送合適的人力資源,幫助企業節約用工成本,促進學校與企業的合作和交流,建立現代化就業服務體系。同時為專業建設和教學建設提供支持。就業是民生之本,引導大學生端正態度積極就業,正確理解學業、職業與事業的內涵,處理好三者間的關系,對保障社會和諧穩定也能發揮積極作用。
二、高校職業指導工作的現狀和問題
目前,各高校日益重視職業指導對大學生就業的幫扶作用,開發開設了相關課程,建立起開放式職業測評網絡學習平臺,定期搜集職業指導信息以反哺教學實踐等,努力通過多種渠道幫助大學生就業,取得了較為顯著的成績。但因面向對象的不同,高校職業指導與職場的職業指導存在較大差異,更強調初次就業的引導,側重面試技巧和求職方法的介紹,并以就業作為職業指導的最終目標。事實上,高校僅完成了職業指導鏈條中的初步環節,未能緊密追蹤大學生的職場變遷,引導大學生職業技能向縱深發展。高校職業指導工作還存在諸多不足。
(一)職業指導起步晚,學生接受程度低
相較于國外,我們國家的職業指導課程起步較晚,2008年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才正式全方位走人高校課堂。學生在人大學前,職業指導教育幾乎為零。很多同學的專業意識是從填報高考志愿開始的,對專業學習以及專業發展沒有清晰的概念,職業生涯規劃的意識比較淡漠。直至畢業求職時,同學們對職業和崗位的選擇仍然非常迷茫。職場上,當員工遭遇職場困境時,求助職業指導師的意愿也不夠強烈。全社會缺乏對職業指導工作的深入理解和接納,導致大學生對高校的職業指導措施接受程度較低,需要輿論環境和政策環境的支持。
(二)職業指導模式單一,效果不夠深入
高校多采用班級授課或講座的形式開展職業指導,輔以大學生職業生涯節等活動。存在知識普及一刀切,活動受眾有限,聽課效果不佳的問題。高校缺乏職場的模擬訓練,當前課程設置未分年級進行,指導目標沒有層次,未形成立體化知識技能培養體系。加上學生自身學習能力不足,自制力差,對職業指導的重要性認識不夠等因素,學生完成課程學習即意味著在校職業學習的終止,很難保證工作效果。只有一對一進行個性化指導,嘗試體驗式教學,讓學生學會主動尋求和利用校內外以及網絡內外的資源,才能盡可能做到因材施教,實現人職匹配。
(三)職業指導內容較粗淺,精細化程度低
高校職業指導內容以理論灌輸為主,仍停留在以就業為導向的,初次就業指導的粗淺層面,對學生個體的成長環境、性格特征等無法做到精準把握,指導效果只能停留在表面。而個體成長環境、性格特征等因素對職業選擇有巨大影響。官二代、富二代的出現都從側面反映出家庭因素對個體職業選擇的重要性。尤其在貧富差距不斷擴大的社會大背景下,貧富程度的代際遺傳導致普通大學生的職業選擇和職業決策能力日益受限。社會和學校有必要與家庭聯合,使職業指導貼近學生的真實需求,彌補家庭教育和中小學教育的短板。
(四)職業指導人員缺乏,專業化水平低
職業指導在各高校中的受重視程度存在差異,在以就業率為考核標桿的背景下,高校將更多人力物力投放在促進學生初次就業上,對大學生職業生涯發展的投入相對較少。高校職業指導人員隊伍多是由從事就業工作的輔導員擔任,專職職業指導人員隊伍匱乏。輔導員日常工作繁忙精力有限,對企業類用工單位的情況沒有直接體驗,對學生的職業指導多是紙上談兵的狀態,課堂傳授內容與一線職場存在差距,缺乏精細化管理和系統化建設,專業化程度遠遠不夠。
三、實現更高質量職業指導的措施
克服高校職業指導工作的弊端,突破既往工作的限制,需要高校始終以學生為本,放眼未來,堅定不移地推進各項措施,以利于學生成長成才作為工作的終極目標。
(一)結合思政教育,培養規劃意識
職業指導是高校人才培養體系中的一部分,在發揮課程育人職能的同時,可以與思想政治教育相結合,將職業指導滲透進學生的日常教育管理,培養學生良好的職業道德。大學生的思想走在時代前沿,易于接受新事物新方法。高校要利用好大學生的群體特點,激發學生主動探索自覺實踐的熱情,充分利用校園資源,盡早建立職業規劃意識。促進學生將理論知識內化于心外化于形,增強對職業指導的悅納和認可。引導學生把握職業發展的大方向大原則,摒棄一切向錢看的庸俗價值觀,為職業生涯的健康發展奠定基礎。
(二)增強家校聯系,借力心理教育
心理咨詢的保密性、漸進性和深入性特征值得職業咨詢借鑒。高校做到精細化職業指導急需融合借鑒心理教育的模式,深度掌握學生的家庭背景、性格特征等職場外因素,了解家庭和家長對學生求職的要求和期待,與心理教育相結合,為學生提供盡可能務實的指導和幫助,開發學生的職業潛力。緊密的家校聯系能增強學生對指導老師的信任,使學生更樂于接納老師的建議,讓老師能更全面更有針對性地掌握學生的優勢和劣勢,從而彌補課堂教學的不足,增強指導的效果。
(三)營造社會氛圍,利用社會資源
首先,從社會的角度,通過政策制定和輿論引導等方式,提升職業指導工作的社會地位,合理扶持人力資源管理企業的發展,將簡單的崗前培訓延伸至職涯長效管理,形成重視職業指導的濃厚氛圍。其次,高校通過引入社會資源,借用社會師資學習培訓經驗,借助社會力量提升職業指導專業化程度。再次,利用企業資源,通過校企合作深入了解用工需求和就業走勢。設置足夠的時間讓指導老師和學生走進企業學習實踐,了解企業文化和企業管理,拓展頂崗實習的功能,開發體驗式教學。真正實現課堂與職場、學校與企業的融通,化解高校職業指導課時短、內容空洞、形式單一的問題。
(四)開發創業平臺,創業帶動就業
當前,創業越來越受到大學生的推崇,很多人將其列為個人職業奮斗的目標,為高校推動大學生就業開辟了新的路徑。高校應順應時代潮流,深化對大學生的創業引領服務,分級培養創業團隊。從引導組建創新創意工作室做起,鼓勵學生勇敢探索大膽實踐,在實踐中不斷澄清創業夢想。對創業夢想不堅定者轉換培養思路,引導其積極就業、擇業。對創業項目較成熟,夢想較堅定者,引導其進入大學生創業孵化基地,并從資金、政策、場地等方面對創業項目予以深度扶持,建設初級學生工作室與高級孵化基地相對接的創業孵化模式。更有效地發揮高校的服務職能,有區分的對學生加以培養,真正做到創業帶動就業。
(五)重視隊伍建設,建立長效機制
隨著大學生職業規劃意識的增強和職場競爭的日趨激烈,職業指導工作發展到一定程度必然對師資水平提出更高的要求。專業的師資隊伍可以及時關注職業發展動態,結合高校實際探究職業指導規律,跟進市場需求,更新職業理念。通過校內培養和校外引進,打造一支業務精煉、崗位穩定的職業指導人員隊伍,將其作為人才儲備的一部分,是提升職業指導質量的必然要求。也是建立長效機制,形成現代化就業服務體系的必然要求。教學相長才符合教育發展規律。高校有責任也有義務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完善工作職能。
四、結語
對高校而言,應該積極滿足大學生的求職需求,圍繞就業,不斷改進職業指導教學模式,實現單一化向精細化的跨越。對學生而言,職業指導應是動態漫長、貫穿校內外和職業生涯全過程的。因此職業指導不能僅存在和停留在高等教育階段,中小學和全社會都有責任提供幫助和支持。需要構建社會、家庭、學校、企業等共同維護的職業指導體系。
參考文獻:
[1]魏琳.高校實現高質量職業指導途徑的探索[J].長春教育學院學報,2014(10):127-128.
[2]盧秀峰.高校職業指導質量提升策略探析[J].中國大學生就業,2014(8):40-41.
[3]柯曉揚.推進高校職業指導人員專業化建設[J].江蘇高教,2009(4):77-78.
(責任編輯:章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