逄強
[摘要]依法治國觀念的確立和實施是我國治國安邦的重大舉措,實現依法治國的關鍵是要確保國家憲法的權威和尊嚴,確定憲法的權威和尊嚴神圣不可侵犯的觀念。確立國家憲法日,就是要將我國依法治國、依法行政的方略根植于廣大人民群眾的腦海之中,落實到方方面面的社會生活中去,確保依法治國國策的順利實施。
[關鍵詞]憲法日;依法治國;法治社會;重大意義
[中圖分類號]D920.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5918(2015)14-0105-02
2014年11月1日,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表決通過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設立國家憲法日的決定》,在這部文獻中正式的以法律的形式確定今后每年的12月4日為我國的憲法日。從10月23日由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通過的《決定》中提出將12月4日定為國家憲法日,到以法律的形式對我國憲法日的確定,雖然僅僅用了八天的時間,可謂之時間短,但是這項決定的謀劃與成為現實絕對是黨和國家經過深思熟慮而做出的重大決策,是我們黨和國家通過對歷史的考究,經過多年的思索,在總結治國經驗教訓中得出的正確的結論,做出的正確選擇,是強化法治中國的有力之舉,對我國的法治社會建設具有里程碑的重大意義。因為憲法是國家的根本大法,確認了我國社會制度、國家制度的原則和國家政權的組織以及公民的基本權利義務等內容,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唯有強化國家和國民的憲法意識,才能形成國家和國民依法治國的理念。而憲法日的確定即以“憲法時刻”亮起人們計算盤點一年時光的新節點,如同在我們的國家和我們的國民面前和心中高揚起憲法的旗幟,讓依憲立法、依法治國的觀念植根于黨、國家和民眾的心中,落實于建設國家、振興中華的宏偉時間中去。概括起來,可將以法律的形式對我國憲法日予以確定的重大意義梳理為如下三點:
一、歷史的經驗告訴我們。要實現國家的長治久安必須確立憲法的尊嚴。實行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依法治國
中國是一個有著悠久歷史的國家,中國社會的發展歷經了幾千年的歷史過程,在這個漫長的發展進程中,無論處于什么樣的社會形態之中,中國都始終踏步在人治的氛圍之中。尤其在漫長的封建社會通統治的漫長時期,儒家思想占有支配地位,孔子“為政在人”、“其人存,則其政舉,其人亡,則其政息”的治國理念被尊奉,人治成為政治取向的必然。
人治即以人的意志來管理國家,“沒有規矩不成方圓”的俗語是在說明對于任何事物說來有規則的重要性,若以這樣通俗的表述來認識人治,那么,人治的規則就是由具有決策和施政權力的個人來治理國家,具體表現在中國封建社會的歷史上,具有決策和施政權利的個人在國家的最高層面是皇帝,在皇帝之下的各級官吏,皇帝以一人之智慧來管理天下,皇帝之下的各級官吏在自己以所擁有的權利范圍內說一不二。國家成為君主的國家,地方成為官吏的地方,人民成為任由人治主宰的草民。
新中國的建立無疑是中國社會的巨大進步,國家成為人民的國家,中國共產黨以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觀念來理政,為了貫徹落實好執政理念,在建國后不久的1954年即制定和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第一部憲法,并認真總結和汲取先發時間過程中的經驗教訓,與時俱進地在1975年、1978年、1982年四度修繕和頒布了新憲法。但是亦不可否認,即使是在新中國建立之后,黨和國家的治國理政觀念已經決裂于封建社會的治國理政觀念,中國共產黨在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下對治國理政的方略進行了解放思想的改革性的探索和實踐,國家憲法不斷地實現這于是拘謹的調適,但在實行改革開放國策前的很長一段時間里,我國在治國理政的觀念和實踐上也沒能真正地擺脫人治的束縛。
在人治觀念做法占據主導地位的時候,國家憲法的尊嚴不在,國家的發展會隨著領導人的意愿而變化,即使是非常重大的國計民生問題也會受其左右。比如,文化大革命所帶來的十年動亂,不僅使國家的政治建設、經濟建設、文化建設遭受到了極大的損失,也使我們的黨內生活處在極不健康的發展階段,國家秩序混亂不堪,憲法的威信遭受質疑和破壞,這就影響了國家的長久穩定發展,更影響了我國在國際中的形象。
憲法是國家的根本大法,是治國的總章程,黨對國家的領導地位就是有憲法予以確定的,這是社會主義法治的最根本的保證,是在中國開展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最根本特征。要實現中國社會的長治久安,必須依靠黨的領導和依法治國,換言之,黨的領導必須緊緊依靠依法治國方略的實施,依法治國理念的實施絕對不能離開黨的領導。總結我國依法治國的實踐,黨和國家認識到了國家憲法作為國家的根本大法的地位沒有得到足夠的保障,從黨的領導到國家的各個部門,從中央到地方,從黨內到民眾的憲法意識還不夠明確,繼而影響到依法治國國策的正確實施,影響到了國家的法治質量。
憲法日的確立,就是高懸起憲法這面鏡子,將黨的意志上升為了國家的意志,將黨的領導內化為了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內在要求,把黨的領導貫穿到了依法治國的全過程和各個方面,確保了黨的領導和依法治國在性質上、方向上、任務上、機制上等方面的根本一致,而且更是彰顯了黨的領導和依法治國之間的互相依存的關系,更加凸顯了憲法在國家建設上的重要地位,以形式上的保障彰顯憲法的神圣,警醒全黨和全國人民堅決維護憲法的尊嚴,在國家和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充分體現出以憲法為根本統帥的依法治國方略的實現。
二、實現中國夢的遠大目標。要求我們必須推動全社會和全民族的憲法意識。促進法治觀念的形成
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必須要有穩定的社會環境,這個環境的構建,需要全社會全民族的共同參與。實現這樣的良好局面是一個偉大的系統工程,需要科學地融合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通過確實達成二者之間相輔相成、相互支持、相互配合、護衛調價和結果的關系,促進廣大人民群眾的價值取向和國家的法治意愿達到高度的契合。從現實意義來說,國家憲法日的設立,進一步強化了憲法的神圣性,將憲法是國家大法的意義融入憲法日的紀念和宣傳活動中,并使得這樣的紀念和宣傳活動規范化、持久化,有助于積極引導和促進人民群眾成為社會主義法治的忠實的崇尚者、積極的宣傳者和堅定的捍衛者。endprint
在我國現階段,全面深化改革是實現中國夢的有力推手,全面深化改革的實現就需要增強全民法治觀念,否則,將難能團結全國的廣大民眾,難能解決和處理必定會面臨的利益沖突中所出現的矛盾和問題,難能形成更為適合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經濟發展局面,難能形成和諧進步的社會氛圍。為此,應當推動全社會全民族的憲法意識,進行廣泛深入的憲法教育。通過設立國家憲法日,使廣大人民群眾每年都會普遍受到一次普及憲法知識的洗禮,使憲法精神根植于廣大人民群眾的頭腦之中,達到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的實際效果;通過設立國家憲法日,積極營造全民學法和懂法的社會基礎,把法律知識深深烙印在廣大人民群眾的心海里;通過設立國家憲法日,倡導全社會全民族遵法守法的社會風尚,增強廣大人民群眾的法治觀念,共同維護憲法和法律的尊嚴和權威,確實實現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增強社會的誠信,形成公平正義的社會良好環境;通過設立國家憲法日,形成廣大人民群眾積極應用法律維權的意識,使廣大人民群眾相信只用法律,才是維護社會秩序、調整社會關系的有效途徑,使社會環境得到徹底的凈化。
以憲法日的設立來標志黨和國家實行依法治國理念的堅定性,激勵全國廣大民眾認識憲法,學習憲法,自覺地維護憲法在社會生活中的母法地位,增強法律觀念,奠定黨和國家依法治國的群眾基礎,擺脫一些不必要的羈絆和桎梏,推動我們的社會步入科學健康的發展軌道。奠定了這樣的社會環境,我國的深化改革的步伐就會加快,實現中國夢的步伐就會更加的堅實有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才能會早日實現。
三、走向世界的激烈競爭迫使我們。必須堅決維護國家憲法和法律的尊嚴。向世界展示出法治中國的良好國家形象
一些國家曾經懷疑過我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性質和能量,但是我國強勁的發展勢頭、國家實力的迅猛增長、世界競爭實力的全面增強,擲地有聲地告訴了全世界我們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充滿活力的、是符合社會發展規律的、是不容置疑或詬病的。現如今,我們不僅要向全世界展示我們國家經濟建設的能力,更要向全世界展示我們的綜合國力,通過設立國家憲法日,就是要響亮地、理直氣壯地告訴全世界,我們的總目標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制體系和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是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是樹立法治國家的形象,讓我們的中華民族不斷地強盛起來,能夠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結語
“法律必須被信仰,否則它將形同虛設。”我國設立憲法日,就是要在觀念上導向國民對憲法的敬畏,在憲法的學習宣傳上形成廣泛深入的態勢,讓憲法精神植根每個公民的心底,讓法治信仰在我們的社會主義國家中蓬勃生長,化作億萬人民遵法守法的自覺行動,匯聚成億萬人民實現偉大的中國夢的強勁動力,并向世界展示出法治中國的良好國家形象。
參考文獻:
[1]韓大元.普法的核心在于普憲[N].中國青年網,2014-12-01.
[2]黃星.憲法是法治的“元氣”[N].人民日報,2014-12-04.
[3]田學軍.塑造共同的憲法信仰[N].人民日報,2014-12-04.
(責任編輯:桂杉杉)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