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茉莉
[摘要]黨和群眾的關系就如同魚和水般,相互依存,無產階級政黨的根本觀點就是群眾觀點,群眾觀點往往是意識形態上的,具有理論指導意義,黨的群眾路線是黨領導人民群眾的科學方法,群眾觀點在群眾路線上得到了貫徹與實踐。在特殊歷史時期黨和人民群眾始終密切相連,得到人民群眾鼎力支持,反之,人民群眾也離不開黨的正確引領。新時期,黨和人民群眾應進一步加強聯系,與群眾步調一致,當下最緊迫的就是積極將群眾路線和群眾觀點落到實處,堅持黨的領導,帶領群眾謀得最大的利益與幸福。
[關鍵詞]黨的建設;群眾路線;群眾觀點;根本
黨的隊伍不斷發展和中國革命最終走向勝利一個重中之重的對象就是群眾,幾千年的歷史沉淀,群眾的智慧和力量也是不可忽視的,從建國到現在,社會主義建設可謂是如火如荼,其根本動力和原因,離不開人民群眾的大力支持,黨始終堅持群眾路線和群眾觀點。新時代的黨和群眾關系聯系日益緊密,進一步加緊黨和群眾的聯系,對于當下及未來的中國來說是長期必須堅持的,黨在建設的過程中困難是不可避免的,任務愈加沉重,愈應克服困難,迎難而上。實踐證明,群眾在黨的建設中的重要性與不可或缺性,本文擬就此進行一些探討。
一、歷史的創造者和社會歷史的主體
“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造世界歷史的動力”[1],人民群眾創造了一切社會財富,群眾是生產物質材料的主要對象,同時也是一切物質材料生產的源泉與根本動力所在,近代以來至今的政治理論和話語中早已有之的中文“群眾一詞語”[2],物質材料反過來支撐著群眾的生產、生活與發展,不論古今中外,大小器物,人民群眾總是樂此不疲的在進行“創造”,從偉大的萬里長城、埃及的金字塔,再到現代的一切工人生產生活的建筑物,從石器時代的石器類工具、金屬銅器,再到現在的機械電工以及越來越先進的自動化的應用。人民群眾在歷史進程中可謂功不可沒,用辛勤的勞作使歷史的長河更多姿多彩。人民群眾是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創造主體,人類不僅僅只是在物質領域有所奉獻,在精神領域所起到的作用也是無法言喻的,不論是自然、社會、亦或是精神文化領域,中國最早的詩歌就是《詩經》,人民在勞動當中進行思想交流,并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進步,人民群眾的生活也日益豐富。因此說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
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歷史舞臺的主角永遠屬于廣大的人民群眾。人民群眾是主體,個人是部分,部分是屬于主體的部分,部分服務于主體,部分是主體意愿的集中體現。作為歷史的主體和創造者,黨的群眾路線以及觀點可謂是理論深厚與源遠。
二、黨的群眾路線與觀點
一個理論或路線的制定,是具有強烈實踐性的,它并不是抽象的存在,這當中所包含的內容是豐富的,黨的群眾路線是有其思想基礎的,那就是群眾觀點,沒有明確的思想做指導,引領方向,就不會形成正確的真正意義上的群眾路線,“群眾路線是黨的生命線,是我們黨的根本工作路線”[3]。
人民群眾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觀點,“愛民、親民、信民、富民,努力培養同人民群眾的深厚感情”[4],歸根到底就是黨的群眾觀點,黨時刻不忘肩上所擔負的對人民群眾的責任,虛心向群眾學習。這就是無產階級政黨的根本觀點——群眾觀點。一方面,人民群眾作為社會的主人翁,黨應該時刻謹記全心全意為人民群眾服務的原則。另一方面,黨始終堅守“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去,”的群眾路線,為人民謀取最大的利益。一切為了人民群眾不是一句簡單的口號,而是將其付諸于實踐,黨不論是在困難時期,亦或是現在,往往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步,當中制定的一系列方針政策,都是圍繞人民群眾如何獲得幸福來制定,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同時只有實踐才能體現被實踐主體的主觀愿望或動機。要注意重點解決牽動全局、事關群眾切身利益問題,抓一件成一件。[5]時刻不忘人民群眾,不能一直掛在口頭上,要做行動上的巨人,善于和群眾打交道,并進一步使制定的方案在執行后能最大化的有利于人民群眾。
同時黨內成員應該嚴格要求自己,端正自己的態度,進一步明確自己的動機。在長期黨的建設與為群眾服務的過程中以達到動機與服務效果的統一。切實做到一切向人們群眾負責。黨員內部通常采取的批評與自我批評這一方式,“實踐反復證明,一個人頭腦中的觀點是其行動的總開關,群眾路線教育活動尤其需要各級領導干部牢固樹立正確的群眾觀點”[6],積極采納人民群眾正確的觀點意見,得以豐富黨的政策,在黨的發展歷程中,離不開人民群眾的智慧,群眾的力量往往是想象不到的,作為社會和歷史的創造者,群眾的偉大是人所共知的,具備無盡的智慧和才能以及無限的創造力和想象力,“人民身上的枷鎖,只有靠人民群眾自己的雙手來打破;人民的幸福生活,只有靠人民群眾自己的雙手來創造”[7],人民群眾在艱難的革命斗爭中是憑著自己的勇氣和力量實現了全中國的解放和現在中國事業的發展進步,真正意義上實現了人民群眾自己解放了自己。
回顧中國的近代史,人民的革命斗爭可謂是艱苦卓絕,經歷了重重險阻,面對這些困難,黨從未退卻過,而是緊密聯系群眾和依靠群眾,戰勝了重重困難,全國人民盼望已久的新中國誕生了,人民群眾夢寐以求的大解放、民族大團結終于實現了。從建國到現在,中國的政治、經濟和文化正蓬勃的發展,事實證明了人民群眾是社會歷史革命力量和建設發展力量的源頭活水。實踐證明了黨的建設和發展離不開人民群眾。除了要進行批評與自我批評外還要深入到群眾隊伍中,一方面能虛心向群眾學習和求教,另一方面還能提高群眾對黨的認識和政治覺悟。
三、堅持“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科學方法
“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是群眾路線所要遵守的基本內容,也是今后必須使用的科學方法,不論是意識形態領域或是物質生產活動中,這都是黨不得不堅持的,它的提出說明了黨的建設邁向了一個新的臺階,那就是將之前空洞的理論變為可以實踐的行動,并進一步說明黨的建設正逐漸成熟與為人民群眾所作出的努力,心系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
黨在實踐中,深入到群眾的隊伍里,“將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產生深刻影響”[8]。群眾的意見和建議往往是零散的,而黨內成員要做的是認真傾聽和收集群眾隊伍里分散的意見,并將其化為完整的集中的意見,并又反饋到群眾中去,認真細致的進行講解宣傳,又將其化為普通大眾的易于接受的意見。這就是始終堅持“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科學方法,最終還是將群眾中集結的觀點,再到群眾那里堅定的走下去,來回反復,黨的建設與認識也會更正確,對于群眾的觀點和群眾的路線也會在實踐中更加堅定和豐富。這也是對馬克思主義的認識論的另一番深刻解讀和感知。群眾的智慧是不可估量的,具備豐富的實踐經驗,以此類推,凡是被人民群眾所檢驗實踐過的正確的,都應該并始終堅持的,群眾驗證過并不正確的東西,就應該改正,群眾就像是黨理論建設和實踐檢驗建設的試金石,群眾觀點與群眾路線是基礎與依據。
采用這種科學方法能夠讓黨在建設過程少走彎路,在具體建設中具體而客觀的認識事物,并制定相應的政策,黨才能實現正確的領導,就像歷史相互作用一樣,黨的正確政策的實施與否和人民群眾有著某種直接或間接的關系。這往往是一個反復實踐的過程,黨要做的就是要和龐大的群眾隊伍保持密切的聯系,在無數次反復實踐中堅持不懈的實踐下去,黨在運動中不能脫離群眾,背離人民群眾,那它就失去了存在的可能和意義,這是黨始終與群眾保持密切聯系的一方面。
四、堅守根本路線和踐行群眾路線。
黨的群眾路線不是一個籠統的概念,更不是虛幻的空中樓閣,它包括政治、組織和思想三種路線,群眾的利益放在第一位,黨的思想、行動和人民群眾保持高度一致。黨的政治路線同樣要遵守科學的方法,以“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為準繩,黨的政治路線產生于群眾路線,前者是后者分支,后者衍生出了前者,組織路線相對于政治路線而言,前者是為后者服務。二者是不可分割的,同時貫徹于黨的整個群眾路線,強調黨的純潔性,黨內部的作風是否正,與黨今后的建設密切相關。黨的群眾路線,正是無產階級的革命立場的反映。縱觀古今中外,沒有一個階級能和群眾保持密切聯系并時刻為群眾著想,對待群眾誠懇的態度和理智的方式是其他政黨所不能及的。
提高群眾的政治覺悟,是不同時期都需要落到實處的要求。不光是黨內成員,人民群眾也應該積極執行黨的一系列方針政策,群眾思想逐漸成熟,就能將這種執行能力從不自覺到自覺自愿的一步,杜李曾在書中提到“承認勞動人民是社會的主人,全心全意為人民群眾服務——這是群眾觀點的內容之一”[9],人民群眾是自己的主人,應該珍惜自身的政治權利,變被動為主動,尊重大多數人的意志,堅持走好群眾路線,才能在各項工作中得心應手,和群眾親密無間,才能將社會主義事業建設得更好。
黨的建設和發展離不開一貫踐行的群眾路線和群眾觀點,“我們黨所取得的成就,就是黨領導人民群眾奮斗的結果,是貫徹執行群眾路線優良傳統的結果”[10],黨在不同時期貫徹群眾路線的表現形式不一,但所要堅持的群眾路線的方法和原則是相同的,對待群眾要深入到群眾的生活中去,了解廣大勞動群眾的心聲,收集群智群策,才能在行動上服務于民。為廣大人民的利益而奮斗。
[注釋]
[1]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三卷第二版[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3.
[2]李華.“群眾路線”與中國現代國家構建[D].上海:上海復旦大學國際關系與公共事務學院,2012.
[3]郭麗英、張軍民.堅持群眾路線要正確處理好的幾種關系[J].河北工程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4).
[4]殷書良.論執政為民——中國共產黨執政價值觀研究[D].北京:中共中央黨校研究生院,2004.
[5]馬殿平.樹立正確群眾觀是提高黨的執政能力的基礎[J].山東行政學院山東省經濟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5(1).
[6]李斌.牢固樹立正確的群眾觀點[J].新東方東方評論,2013(4).
[7]中共浙江省委黨校資料室.論黨的群眾路線[C].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62年.
[8]蔡德坤.群眾路線是中國共產黨的傳家寶[J].特稿,2013(5).
[9]杜李.黨的群眾路線第三版[M].上海人民出版社,1962.
[10]李引菊.淺議群眾觀點和執政基礎[J].前言,20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