婁瑞雪
[摘要]在現代化、全球化的時代背景下,我國一些優秀的傳統文化遭受到了沖擊,大學教育也遇到了挑戰,如何教大學生做人成為教育的難點之一。孔子的仁愛思想具有很多優秀的立德內容,對我國現代教育思想的完善具有一定的時代價值。
[關鍵詞]孔子;仁愛;大學生;做人教育
教育的根本是做人教育,“吾立于天地間,只思量做好一個人。”寫一個“人”很容易,一撇一捺即可,然而真正做好一個“人”卻并非易事。對于教育工作者來說,做人教育是最難的一件事,用什么樣的方法和內容才是最好的?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特別是在商品化、全球化的時代背景下,如何做人本身也成為許多人的困惑。筆者認為做人要遵循一定的道德規范,不一定非得大富大貴,不一定非得頂天立地,但起碼要對得起自己的良心。“不立德,無以立人;不成德,無以成人。”在這方面,孔子的仁愛思想給了我們明確的回答和教誨。
一、孔子仁愛思想的內涵
什么是仁愛?簡單的說,仁愛就是要愛人,是對他人的尊重、友愛和幫助。仁愛的表現形式因對象不同而有所不同,表現在父母身上便是慈,表現在子女身上便是孝,表現在兄弟姐妹身上便是親,表現在朋友身上便是義,表現在國家身上便是愛國,表現在人民身上便是愛民,這些不同的愛匯聚在一起就是仁愛。“仁”是中國儒家思想的核心,不僅在儒家思想發展中具有重要的意義,而且在整個封建社會都舉足若重,有效的維護了當時大一統的封建政治,特別是孔子的“仁愛”學說,對中華文化和社會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對于當前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也具有積極的作用。
孔子30歲時開始招收學生,用今天的話說就是民間辦學,在他一生的教學生涯中,“仁”作為他的核心政治思想被廣泛傳播。有人統計,《論語》一書總共15900多字,而單一個“仁”字就總共出現過109次,其中其他人講仁25次,孔子自己講仁84次。概括起來,這些講述主要包括三個方面的內容。
第一,仁者人也,仁者愛人。子曰:“仁者,人也。”在這里,孔子把“仁”界定為人性的本能,也就是說,仁是人之所以為人的根本所在,“成人”和“成仁”之說就是因此得來。在孔子看來,“仁”是第一位的,是做人之根本。為人就應該具有仁,否則就枉為人。人是社會性動物,在處理人際關系時如何堅持“仁”?子曰:“愛人”。仁與愛就組合成“仁愛”思想而成為孔子“仁學”體系的核心。
孔子的“仁愛”思想首先是一種具體的道德規范,就是愛和善,可以說是東方文化愛的符號。具體來看,孔子的仁愛首先是愛親,即孝悌,孝是指孝敬父母,悌則主要指手足相親相愛。孝悌是孔子“仁愛”思想的根本。仁愛思想始于愛親,但并非僅僅停留在愛親上,孔子用推己及人的方法將仁愛提升到“愛他人”和“泛愛眾”,并且要親近有仁德的人。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1]即仁愛的范圍由宗族之內的親人到宗族之外的眾人,一直到天下人,也就是“德行于天下”。
第二,為仁由己,不由他人。人何以成仁?“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2]人貴在心中有實行仁德的自覺性和主動性,只要心中始終想著這個目標,就有實現的可能。孔子這種為仁由己的論述規定了仁的內在性和實現仁的自主性,決定了其必然得出一切倫理規范都歸于發自內心的自覺選擇,人們應該對社會規范自覺地遵守。
第三,推己及人,與人為善。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3]仁愛還要求我們能夠做到推己及人,與人為善,這是人的基本道德修養。要做到推己及人,首先要堅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思想,自己不喜歡的不要強加給別人。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孔子看來,如果有什么話是可以終身奉行的,那就是寬恕,自己不想要的,也不要強加于別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之后,還要進一步推己及人,與人為善,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要主動關心人幫助人,關心家人、朋友甚至陌生人,熱愛自己的家庭、家族和國家。
二、孔子仁愛思想對做人教育的時代價值
教育的本質是做人教育,是培養完善的人。而現代教育更多的重視知識傳授,忽視了學生人格的養成,以分數衡量教育成果的做法偏離了教育的本質,在家長和老師眼中,分數高低成為學生好壞之分,以至于出現了一大批有才無德的學生。反思我們今天的教育,如果將孔子的仁愛思想納入其中,必定會顯示出其時代價值。
第一,仁愛思想是大學生做人教育的最好內容。大學是培養社會人才的場所,更是學生的世界觀、價值觀形成與完善的主要場所。大學生的知識、技能教育固然重要,但做人教育亦同等重要,可以說做人教育管理在一定程度上決定這大學生畢業之后會成為一個什么樣的人。在這方面,仁愛思想可以為大學教育工作者提供重要的教育價值,仁愛思想首先要求愛人,不僅愛自己還要愛他人,這有助于培養大學生和諧友愛的人際關系理念。仁愛思想還要求為仁由己,重視內在的修身養性和親身實踐,有助于培養大學生人格的堅強意志和高尚情操,對人的內在修養具有非常重要的價值。仁愛思想還要求推己及人,與人為善。這項內容與我國當前提倡的和諧社會、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有一脈相承的關系,做人要能換位思考,遇到任何事情能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不強迫別人,對周圍的社會和人群能夠與人為善,這是建設和諧社會的前提。
第二,正己德治,重視教師個人素質的提升。教師的素質高低直接關系到一批學生的成才與否,而教師如何提升個人素質對于做人教育具有重要的意義。孔子仁愛思想作為提升個人素質和修養的重要內容,為教師個人素質的提升提供了方法和途徑。仁愛思想要求仁者人也,教師想要在做人教育方面具有更強的說服力和影響力,首先就得堅持自身德行的修煉,做到以身作則,自然會吸引和影響更多的學生,才會收到學生的愛戴和擁護,也只有如此才能更好地引導學生自覺養成道德自律意識,正所謂“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4]事實上,這一點與仁愛思想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如果教師自身的德行不高,科研教學能力即便再高,想要讓學生完全肯定認可也是非常難的,甚至會對學生的價值觀產生錯誤的導向。故此,大學教師想要真正教好學生做人,一定要不斷提高自己的道德素養和職業能力,以身作則。
第三,仁者愛人,加強教師對學生的關懷。仁愛思想要求人們要有一顆仁愛的心,愛護人、關心人和幫助人。大學生教育也是一項愛的工程,教師首先要發揚仁愛思想,重視學生的生命價值,以人為本,遠離暴力和偏見。大學生往往是來自五湖四海的各地學子,家庭出身、學習成績、性格特征等等都不相同,這就要求教師付出巨大的努力,能深入學生們內心,最大化地關心到每個學生,尊重學生們的尊嚴和人格獨立。
[注釋]
[1]論語·學而.
[2]論語·衛靈公.
[3]論語·雍也.
[4]論語·子路.
[參考文獻]
[1]雅斯貝爾斯.什么是教育[M].上海:生活·讀書·知識三聯書店,1982.
[2]任順元.師德概論[M].杭州:杭州大學出版社,1995.
[3]劉和忠.孔子道德教育思想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4]白石,張淑云.淺析孔子的教育思想及現代啟示[J].理論界,2006(9).
[5]傅稻.論儒家仁愛思想與大學生道德素質教育[J].大觀周刊,201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