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加清
摘 要:文章從轉變生產方式,搞好產業轉型升級;深化改革開放,在新型城鎮化和對臺合作中實現新突破;持續發展要靠干部宏圖大略引領和大眾創業創新三個方面論述了新常態下蒼南縣實現經濟的趕超發展。
關鍵詞:新常態 發展經濟 轉變方式 改革開放 宏圖指引 創業創新
中圖分類號:F1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15)06-158-03
新常態的一個基本經濟特征是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經濟發展由10%左右的高速增長轉向7%左右的中速增長。這個基本特征必然對全國各地產生重大影響。溫州市委、市政府提出“實現新常態下趕超發展”,這是逆向發展,超常規發展,創新發展。蒼南縣要實現這個發展目標,必須加倍努力,在思想理念、戰略目標、戰略舉措等方面進行全面謀劃和科學謀劃,民主協商,集思廣益,群策群力,集中蒼南縣百萬群眾和干部的智慧和力量,去攻克難關,奪取勝利。改革開放30多年來,蒼南人在農村城鎮化和股份合作制的改革發展走在前列,今天,更應該在新常態下趕超發展中繼續走在前列,當溫州改革開放和經濟發展的排頭兵。
一、轉變生產方式,搞好產業轉型升級,為蒼南縣發展奠定先進產業基礎
蒼南縣趕超發展能否成功,一個重要標志,要看蒼南縣的實體經濟是否得到持續健康發展。產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是實體經濟的根基,是人民群眾勞動就業的出路,是國家和各政府財政稅收之源。所以,抓經濟必須抓產業,這是產業經濟學的重要原理。
現在面臨的現實矛盾是現代經濟同“低、小、散”產業的矛盾,經濟已是知識經濟和信息經濟為代表的現代經濟,但產業還是低技術含量、低附加值的“低、小、散”產業。現在,我國的制造業,平均利潤只有5%左右,可是企業員工工資年上漲10%左右,溫州各縣資金成本也在10%左右,而工業品價格,持續下降達三年之久。在這種情況下企業生產越多,虧損越大,這是企業困難面較大的外部和內部深層次原因。所以,轉變生產方式,推進產業轉型升級成為當務之急,成為蒼南縣新常態下趕超發展的先手棋。
科技創新是產業轉型升級,可持續發展的動力源泉,成為溫州民營企業發展的亮點和方向。科技創新能促進企業規模化發展,規模經濟是科技創新的前置條件,科技創新是實現質量效益目標的主要路徑,科技創新企業效益是一般制造業的三至六倍;科技創新型企業有一定自主創新能力,不同程度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科技創新企業生產自動化、智能化水平明顯提高,不斷推出適銷對路科技新產品;科技創新企業資產質量普遍良好,具有良好資本流轉積累機制;科技創新企業技術標準明顯提高,部份企業主持或參與國家行業標準的制定或修定;科技創新企業在金融危機中抗沖擊能力強,實現了可持續發展,這就回答了為什么說科技創新是未來民營企業的發展方向的原因和根據。
蒼南縣要積極實施溫州市政府提出的“510”產業培育提升工程,開展工業強縣、強鎮、強企活動,建立完善浙南沿海先進裝備產業集聚區,整合優化提升高新區和各類產業園區,努力培育良好的產業生態圈。推動輕工產業向時尚產業轉型,著力培育發展網絡經濟,鼓勵大中小微企業聯盟,大力發展生產性服務業。加強“兩端”服務,前端,抓好創意和產品設計服務;后端,抓好產品品牌和售后服務。通過生產性服務,提高產品科技含量,提高產品附加值,實現中低檔產品向中高檔產品轉變。
二、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在新型城鎮化和對臺合作中實現新突破
改革開放是振興中華,決定中國人民命運的重大選擇。30多年的改革開放實踐證明,在前進道路上發生的各種問題和困難,都是通過改革開放來解決的。思路決定出路,腦袋決定口袋。改革開放,發展了社會生產力,在全世界200多個國家和地區中,中國成為僅次美國的第二大經濟體;改革開放增強了國家和地方政府的經濟實力。溫州市的GDP由1978年13.21億元發展到2014年的4302億元;改革開放提高了人民大眾的生活水平,溫州城市居民人均收入由1978年的350元提高到2014年的40510元,農民人均收入由1978年的113元提高到2014年的19394元。
要堅定不移地進行改革,出色完成蒼南龍港新型城鎮化改革試點任務,用三年時間形成一套可實行、可復制、可推廣的新型設市模式。通過體制機制和政府職能進行改革和創新,理清政府、市場、社會職能分工,明確政府職權邊界,發揮市場機制,向社會購買公共服務來治理城市。試點按照層級減少、機構精簡、成本節約、職能相近部門合并,打破條條對口的部門設計原則,建立若干個大部門,進行以塊為主,條上進行業務指導的管理模式,實行市管社區的“扁平化”管理體制,賦予社區相應的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提高社區自我服務和治理能力。
試點方案對財權、行政執法和審批權、人事權等提出合理下放要求,探索盡可能壓縮行政機構的前提下實現高效管理的地方治理道路。
學習柳市中小城市綜合改革試點要求,著力培育和發展一批城市功能完善、發展特色鮮明、空間布局合理、治理體系健全、產業和人口吸納能力強、以城帶鄉和就地就近市民化成效顯著的宜居宜業中小城市,為全國中小城市改革發展探索路徑,積累經驗。創新產業和城市融合發展機制,提高人口吸納能力;創新多元化投融資機制,增強城市發展活力;健全土地要素流動機制,促進土地集約節約利用;創新公共服務供給機制,提高民生保障水平;推進城市管理體制改革,增強城市治理能力。
通過新型城鎮化試點工作,目的在于完善蒼南城鎮功能,提升城鎮治理能力,增強城鎮特色,增強城鎮對產業,人口的吸納能力,提升城鎮知名度,幅射力和核心竟爭力。
要實現蒼南縣對臺合作的重大突破,把實施對臺開放戰略作為新一輪擴大開放的主攻方向。蒼南與臺灣,地理位置相近,語言相通,經濟互補性強,有地緣、人緣優勢,要積極爭取國家級海峽兩岸(溫州)民營業經濟創新發展示范區落地蒼南,將示范區建設成為兩岸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的聚集區,打造特色平臺和子平臺,形成一區多園對臺合作新格局。
在打造對臺合作平臺的同時,實施“東引臺資”戰略,在對臺招商實現大突破,大力推進現代金融,現代物流、文化創意、旅游休閑等現代服務業,精致農業和觀光農業,電子信息、新能源開發應用、高端裝備制造業的投資合作,培養新興產業集群,實現優勢互補和雙方共羸發展。
三、趕超發展要靠蒼南廣大干部宏圖大略引領,要靠大眾創業和萬眾創新
1.發展奇跡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而是靠“穩、準、狠”抓住機遇干出來的。事在人為,偉人創偉業。必須抓住千載難逢的戰略機遇,用好、用足、用實政策,向改革要動力,向開放要生產力,向科技要質量和效益,向管理要“紅利”。世事表明,凡成大事的人都敢于挑戰現實,在現實中磨練生存發展能力。人類最奇妙的特性之一就是把負的力量變成正的力量。通過治水,變水災為水利;通過教育,變愚昧為聰慧;通過奮斗,變困境為順境。
蒼南的干部要用宏(下轉第162頁)(上接第159頁)圖大略引領廣大群眾,把企業家的價值需求同蒼南縣的發展目標融為一體,使蒼南縣的宏圖大略成為企業家的自覺行動,形成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動力源,持久不斷推動區域發展,這是區域經濟發展一條重要的成功經驗。
2.蒼南縣要趕超發展,必須實施區域聯動戰略,蒼南縣要充分利用長江經濟區和閩西經濟區、上海自貿區和福建自貿區的雙重輻射和拉動作用,學習經濟區、自貿區的思想理念、發展方略、戰略舉措、政策策略、方式方法,把他們的發展經驗同蒼南的具體實際相結合,在學習基礎上創新,走自己的路,實現與時俱進。
3.蒼南縣要趕超發展,還要實施人才工程,人才工程是趕超發展的核心工程,特別是高端人才,是趕超發展重要保證。樂清市金龍機電股份有限公司,年產值20億元,年稅收超億元,生產手機“心臟”,為蘋果手機配套,總經理聘用美國人,年薪500萬人民幣,今年一季度,企業利潤增長50倍,高端人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蒼南通過人才工程,在三、五年內塑造一批年產值10億元、30億元、50億元、100億元的企業群,巷南的企業面貌將為之一新。
參考文獻:
[1] 陳劍鋒.內外產業集群研究綜述[J].外國經濟與管理,2002(8)
[2] 譚崇臺.發展經濟學概論[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1
[3] 王青云.縣域經濟發展與實踐[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
(作者單位:豐華科技發展公司 浙江溫州 325000)(責編:李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