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羽 肖嫻嫻
摘 要 入學教育是大學教育的起點,關系著新生能否適應新的學習和生活、能否形成科學的思維方式和良好的行為習慣等。近年來,工科院系逐漸開始重視入學教育,但存在重成才輕德育、重顯性輕隱性、重知識輕技能等問題,這對于工科大學生成長、成才與全面發展都是極其不利的。因此,如何按照工科大學新生的群體特征,加強工科大學生入學教育的實效性,是提高工科大學生入學教育工作的規范化、科學化水平的當務之急。
關鍵詞 工科大學生 入學教育 實效性
中圖分類號:G640文獻標識碼:ADOI:10.16400/j.cnki.kjdkz.2015.10.010
Situation Analysis of Current Engineering College Students' School Education
TANG Yu, XIAO Xianxian
(School of Civil Engineering,Wuhan University, Wuhan, Hubei 430072)
Abstract School education is the starting point for university educati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newborn can adapt to new learning and life, can form a scientific way of thinking and good behavior habits. In recent years, engineering faculties gradually began to pay attention to school education, but there are taught moral light weight, light weight tacit explicit, light weight skills, knowledge and other issues, which for engineering college students' growth and overall development are extremely unfavorable. Therefore, how to follow popul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engineering freshmen, to strengthen the effectiveness of school education for engineering college students, it is to improve the standardization of school education for engineering college students, the scientific level of priority.
Key words engineering college students; school education; effectiveness
1 工科大學生入學教育的必要性
1.1 大學生入學教育的定義及其必要性
大學階段是人生的一次重大的轉折點,也是決定一個人未來走向的關鍵時期。它是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成型的關鍵時期,是學習專業知識、開展社會實踐、實現全面發展的重要場所,是職業生涯的核心準備期。
高中時期與大學時期是人才培養的兩個重要時期,兩個時期的教育教學模式截然不同且完全脫節,高中大多是灌輸式學習,而大學強調的是開放式自主學習,加上學校、家庭、社會在高中階段教育理念、教育方式上的偏差,導致新生在進入大學后出現了學習、生活、認知、心理等各方面的不適應。離開熟悉的父母和相處已久的同學和朋友,大學生們面對的是完全陌生的環境和完全陌生的人。習慣了大小事務父母包辦的大學生們,進入大學以后衣食住行都需要自行解決,這對大多數新生而言是一次艱難的心理斷乳期;高考前的強高壓必然導致高考后的大放松,大學入學前的過度放松使新生進入大學后不能快速進入學習狀態,容易出現過渡期危機;同時由于缺乏對大學精神文化、價值取向的學習和了解,現實中的大學與新生理想中的大學往往相去甚遠,因而產生失望、懷疑、茫然等消極情緒,不利于大學生活的繼續。因此,大學生的入學教育就顯得尤為重要,它是中學生完成中學階段學業后,進入大學校園的第一個教育環節,它為大學生的大學生活定立風向標,關系到大學生未來四年甚至更長遠的成長和發展,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切入點,是關系到個人未來發展和社會進步的重要問題。
1.2 工科大學生入學教育的重要性
將自然科學原理應用到實際生產中而形成的工程學科,更加強調實踐性和應用性,大學的學業壓力也相對更重,工科大學生們只有盡快地適應大學的學習和生活,才能打牢專業基礎,積極投身實踐,為國計民生、社會發展貢獻力量。因此,如何做好工科大學生入學教育,使其更具實效性便迫在眉睫了。事實上,工科院系與文科院系相比,其校園文化、教育理念、管理特色等都有很大差別,同時,工科新生與文科院系的新生在人格心理特征、思維特征和能力特征等方面也有諸多不同。例如在學業方面,有的同學經歷了高考后進入大學,出現了“ 理想間歇期”,平時玩耍考前突擊,而工科的專業課學習難度是很大的,一旦有所松懈就容易出現課程不及格。
2 當前工科大學生入學教育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為了更加深入地了解當前工科大學生入學教育的現狀,筆者在2014年3月初組織了一個小型的調查小組,實地走訪調查了W大學工學部的三個院系——土木建筑工程學院、動力與機械學院及城市設計學院。這次調研的內容主要包括新生的學習、生活和心理狀況,以及新生入學教育的實施情況和效果。調研的方式主要有問卷調查、訪談和查閱入學教育的文件資料。問卷調查的目的在于通過調研,深入了解當前工科大學生入學教育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尋找解決途徑。調查顯示,各學院對新生開展校史校情、校紀校規、專業學習、心理健康、安全知識、軍事訓練等方面的教育,在新生的大學適應上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目前的工科大學新生入學教育仍然存在一些問題,還需要進一步改善。
2.1 教育目的上,存在重成才輕德育的問題
十八大報告指出,“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是教育的根本問題和永恒主題。通過調研,我們發現W大學三個工科院系都制定了明確的新生入學教育目標。但是如前所述,這些入學教育目標大同小異,特色不夠鮮明,也不具體。諸如樹立遠大的理想、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等話語,缺乏現實操作性。并且在教育目的上都是著重把學生培養成厚基礎、寬口徑的應用型、復合型人才,重視專業認知、專業技能的教育。德育為首位是多年來我們一貫堅持的原則,但是在實際工作中,道德教育及人文教育工作滲透力度不夠,深度不夠。由于工科大學生人文社會科學教育相對滯后,因此,入學教育必須加強理想信念、社會公德、倫理道德等方面的教育,使其政治素質、思想道德素質、業務素質、文化素質、身心素質得到全面發展。
2.2 教育方式上,存在重顯性輕隱性的問題
工科大學生入學教育在進行有關理論性、知識性的道德規范傳授的活動時,所傳授的知識是外顯的,是學生注意的中心,屬于顯性教育;隱性教育是自發發揮作用,潛移默化地影響人。在進行入學教育時,應通過各種途徑加強隱性教育,如營造優美的宿舍環境,張貼勵志標語,陶冶學生們的情操,優化校園文化,處處營造健康向上的氛圍,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和社會實踐活動,在日常生活和人際交往中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還要在入學教育時進行分類教育,綜合設計。比如在教育方式上,往往集中教育較多,個體輔導較少。由于每個專業、每個新生都存在著個體的差異,因此,過于注重整體教育往往會忽視了個體教育的需要,沒有相應的針對性,沒有工科的特殊性,難以引起學生的共鳴。因此,我們要根據新生的身心特點,結合教育內容精心策劃組織豐富多彩的活動,拓展以顯性為主隱性為輔的多樣化教育渠道。強化入學教育效果。
2.3 教育內容上,存在重知識輕技能的問題
總體來看,當前入學教育在教育內容上,理論知識的灌輸較多,實踐體驗教育較少或者沒有;新生在進入新的學校后,需要學習和了解的東西非常多,既有學校整體的校容樣貌、校風校紀、規章制度,也有專業方向的歷史、現狀和未來,還有學習和生活方面的常識、思想觀念的變更等等,但是往往忽視大學生良好行為、習慣、情感、態度、自主性、社交能力等的培養。在入學教育時除了一般性常識的灌輸,還必須教育大學生具備創新精神、主動學習與發展的能力,具備良好的交往能力和合作、自主、自信等社會性人格素質。另外,入學教育內容若只以簡單的灌輸方式,而缺乏與學生的雙向交流,不了解學生們的所思所想所求,不及時調整和補充教育內容,入學教育工作是難以取得令人滿意的結果的。
3 工科大學生入學教育實效性亟待加強
正因為存在上述問題,那么工科大學新生入學教育實效性亟待加強。所謂實效性,是指教育目標的實現程度。具體本文來說,是指工科大學生入學教育目標的實現程度。我們必須按照教育規律和大學生思想品德形成的規律,通過卓有成效的入學教育,實現既定的培養目標。具體方法有以下幾點:
(1)要提高認識,形成合力。入學教育是系統工程,廣大教師、學生工作者、新生及家長都要真正認識到入學教育的重要性,并積極參與其中,才能形成從上到下齊抓共建的局面。入學教育是新生入學的第一課,入學教育的規范導向作用對學生大學期間的學習生活乃至他們的未來人生將產生至關重要的影響,廣大教師要切實履行好教書育人的職責,將入學教育與教學工作相結合,在教學過程中將明確的學習目標、健康的學習動機、正確的學習態度、科學的學習方法、堅強的學習意志、嚴格的學習紀律等灌輸給學生,使之形成牢固的專業學習思想和良好的學習習慣。身處管理崗位和服務崗位的教職工,同樣肩負育人職責,要將教育、管理、引導、服務有機結合起來,真正實現管理育人和服務育人。同時,還要調動家庭教育在入學教育中的作用,加強學校與家庭之間的溝通與配合。
(2)要了解學生,以生為本。要有的放矢地做好入學教育工作,就要了解新生所思、所想、所惑。在對被教育者對象有充分認識和了解的基礎上采取有針對性的措施和方法,教育才會產生實效,要根據當前95后工科大學生的群體特點,構建多層次的教育體系,提高入學教育的針對性。當前,95后的大學生呈現出了一些新的特點,例如:價值取向多元,有愛國主義情懷,但理想信念薄弱;富有自我意識,思想獨立,但團隊精神缺乏;勇于競爭,但內心脆弱敏感,無法承受挫折;具有社交意識,但過于依賴網絡,人際交往能力不足;富于創新精神,但辨識能力不足,考慮問題片面;目標明確,但行動力不足,功利行為增多等等。工程學科更強調理論功底和實際運用能力,大學期間的學習任務更重,課程難度更大;工科男女比例較不平衡,一般數量上男生較多,女生相對較少;工科大學生總體性格偏內向,溝通能力、人際交往能力相對欠缺,抗壓、抗挫及自我調節能力還需提高;工科大學生家庭貧困學生的比例較大。因此,只有把握好95后大學生的實際特點,尤其是工科大學生的特點,并針對這些特點開展一系列的入學教育,才能保證入學教育的實際效果。
(3)要完善內容,突出重點。需完善入學教育內容,大到理想信念教育,小到日常行為規范,需要科學設計、精心安排,增強入學教育的系統性。首先是理想信念教育,包括黨的基本知識教育、愛校愛院教育、現代公民意識教育、大學生涯規劃教育等內容,目的是幫助大學生在入學之初就形成堅定的理想信念,引導他們在遵紀守法的基礎上合理規劃大學生涯。二是學習適應教育,包括專業思想、學習目標、學習方法和態度教育。大學的學習與高中學習有很大的區別,在此時幫助學生建立起學習目標和興趣,才能更好地適應大學的學習。三是心理適應教育,大學生處于身心發育的關鍵階段,心理問題突出,必須幫助新生正確認識自己和大學生活中遇到的各種困惑和矛盾,告知他們遇到心理沖突時應如何尋求心理援助。四是行為方式教育,包括紀律教育、安全教育、班級管理與社團活動、人際關系引導等等。其中紀律教育應是重點,應盡早了解規章制度,讓學生守紀律、懂規矩,思想和行為上都做到自律。
參考文獻
[1] 姚以亮.關于新時期大學新生入學教育的探索與思考[J].科技信息,2012.5.
[2] 閆紅敏,江平.增強入學教育的實效性對策研究[J].新西部(下旬.理論版),2012.1.
[3] 胡雙美.大學新生教育體系研究[D].長安大學,2010.
[4] 劉湘輝.淺談如何做好大學新生入學教育[J].大眾文藝(理論),2008,6.
[5] 雷世富.從新生入學教育入手抓好大學生學風建設[J].高教論壇,20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