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艷麗 魏智勇
布魯貝克《高等教育為誰服務》主要以三個內容為基礎,分別是少數人對多數人、高等教育:權利還是特權、兩種水平的高等教育,文中雖然沒有明確的出現過布魯貝克本人對高等教育的見解,但是他運用多個教育家對高等教育的觀點在文中建立起了辯論式的模式來闡述觀點,使讀者在讀的過程中跟著思考高等教育的本質。通過旁征博引,以問題為出發點,以解決方案為歸宿論述高等教育為誰服務的問題。
一 對《高等教育為誰服務》的解讀
1 少數人對多數人
現代大學起源時,大學為培養統治人才和學術精英服務,上大學只是少數貴族和有錢人家的特權也包括有才能的人。托馬斯·杰弗遜主張實施英才主義而不考慮社會地位。[1]隨著高等教育的發展,青年人認識到了高等教育還在起著分配階梯上的等級和社會結構中的作用,越來越的多青年人把高等教育視為從事各種理想職業的起點,這促使高等教育根據社會需要培養更多青年人。1930 年美國高等教育適齡青年中有 20%上學,其他發達國家在1950年前都在3%~4%;1970年,美國達到了35%,其他國家在 10%~20%不等,自 1978 年起,美國達到了 50%。[2]然而高等教育規模的擴張很快引起如高等教育貶值、人才結構不合理、教育質量和就業問題等多方面的質疑。所以,到底高等教育服務的對象是少數人還是多數人,是精英還是大眾,成為高等教育領域爭論的焦點。
2 高等教育:特權還是權利
在弄清楚高等教育是一種特權還是一種權利之前我們需要弄清楚什么是特權和權利。當一些人被允許做另一些人不能做的事,或不要求一些人做另一些人必須做的事的時候,就有特權存在。在高等教育方面,一些人有機會獲得高等教育,而另一些人則未能獲得高等教育,就存在機會不均等或者高等教育特權。埃里克·莫漢尼認為如果人人都受高等教育,就需要對迄今為止的那種為尖子而設的課程進行修改。威爾遜認為創建一種普及高等教育的理論毫無用處,因為即使最富裕的國家也不可能提供普及高等教育所需的經費。[3]
柏拉圖在《理想國》中從兩個方面論述了公正教育,即使每個人所特有的能力得到發展的教育。約翰·羅爾斯則認為,教育機會方面的英才主義所導致的不是公正而是不公正。[4]用柏拉圖的《理想國》總結道“很可能為才智平庸者提供超出其能力所能利用的太多機會,或給才華出眾者提供的機會則不能滿足他們的需要,這兩種后果都是不平等的”。[5]
3 兩種水平的高等教育
布魯貝克以“少數人對多數人”“權利還是特權”“兩種水平的高等教育”為標題論述了關于高等教育的歷史淵源和各種觀點,各執己見誰都沒有一個明確的答案來說明高等教育到底為誰服務,所以他認為解決質量與高等教育機會問題的最好辦法是設立兩種水平的高等教育,即精英高等教育和大眾高等教育。一所大學如果試圖辦成滿足所有人需要的萬能機構, 那不是騙人的,就是愚蠢的。越來越多的人進入大學,由于他們自身的職業需求和社會對人才的要求,大學已經滿足不了也不符合大學最初的職能,也因為大學擔負起各種任務,便無暇顧及自身職能,而初級學院、“無墻大學”等新型機構,是高等教育發展壯大的結果。初級學院不僅能滿足學生學術性的課程要求,還提供咨詢服務和補償性、職業性的訓練,也可以向青年人和成人開放繼續教育。總之,類似初級學院的機構出現分擔了在高等教育大眾化時期的重擔,只有二者協調、共存,大眾化進程中各種沖突和矛盾才能被解決。美國高等教育的多樣化也得益于將兩者完美的結合起來,并且已成為世界各國效仿的典范。
二 對我國高等教育的啟示
1 提升教學質量
為落實教育發展適度超前的戰略,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黨的歷次代表大會都闡述了教育優先發展和科教興國的戰略思想。并在《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中提出了到2010年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將達到15%的目標。因此,自1998年開始了高等教育擴招,隨之帶來了“教育膨脹”教育質量下滑,教育經費不足等問題。[6]首先,為提升教育質量,我們應該建立健全高校內部的教學質量保證體系和監控體系。各級教育行政部門要健全高校建設與評價標準,把教育質量作為評價和衡量高等學校工作的重要依據。其次,教師的教學水平體現著教學質量,所以在師資隊伍方面,一定要保證有足夠數量的高水平、高學歷、高職稱的教師擔任教學任務。最后,高校要根據學習化社會和終身教育要求,針對國家放寬高校招生入學年齡限制和擴招入學分數相差較大的實際,探索多次機會、雙向選擇、綜合評價的招生選拔方式,實行彈性學制和多種學分制,允許學生分階段完成學業。高等學校內部要建立教學質量監控體系,設置相對獨立有權威性的監控機構,配備強有力的工作人員,建立健全質量評價制度體系,及時反饋評價信息和評價結果,確保高校教學質量的不斷提高。
2 增加教育經費的投入
發展教育的前提是教育經費的充足。近年來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雖在不斷增長,但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一直處于不發達國家的水平,高等學校的經費仍然明顯不足,大多學校的經費維系除國家正常撥款外主要靠收取的學費和銀行貸款,而且一些學校為了繼續擴招,又把收入和貸款投向了“擴大再生產”上,為更多地擴招做硬件準備,生均教學經費明顯下降,造成育人過程環節不全和科技含量不高。教育是特殊的產業,容不得短期行為,如果教育完全照搬市場經濟機制辦事,利用現實賣方市場的條件,把人才培養模式作為商品生產流通的方式去運作,勢必造成人才質量不高的后果。目前,我國以政府投入為主,多渠道籌措教育經費的體制已基本形成。中央、地方和人民群眾對教育的投入逐年增加。但教育經費的增加幅度還滿足不了教育發展的需求。應該要合理利用銀行貸款,鼓勵國際國內對高等教育的捐贈,并根據群眾實際收入狀況,合理調整學費的標準。要開展對學費用于日常教學經費比例的專項審計,確保高校教學專項經費的投入,確保提高教育質量的經費需求。[7]
3 兩種水平的高等教育并行
由于擴招我國勞動力市場出現了技術工人、高級技術工人嚴重短缺的現象,有關人士將這種現象稱之為“技工荒”“高級技工荒”。雖然好多家長和學生清楚地知道現在社會上最需要的是高職高專的專業型人才,也明白現在的大學畢業生就業難的現狀,可是出于傳統觀念的影響,從學生到家長,普遍存在著想當干部,搞管理,搞科研,不愿當工人的思想,包括不想當技術工人和高級技術工人,我們稱之為“白領情結”,覺得當“白領”風光、自在、收入高。與“白領情結”相應出現的是“藍領恐懼癥”。恐懼什么呢?一怕臟、苦、累。二怕當不了官。在許多人的心目中,還是當官有出息。三怕沒面子,怕被人瞧不起。覺得當了工人,找個對象都成問題。四怕來得慢,寧愿“千軍萬馬過獨木橋”最后畢業成為連民工都不如的“無業游民”。我國目前的高等教育現狀就是普通高校占大多數,職業學校只是小部分而且地位不高,發展不完善。針對我國高等教育的這種現象和社會對于人才的需求應該使這兩種水平的高等教育并行,同時解決學生不同的選擇也可以滿足社會對人才的需求,更加可以平衡高等教育不同的發展水平。
要想使兩種水平的高等教育并行發展,必須對職業類高校多做調整和加強。第一,大力加強職業教育,不斷開拓新的職教辦學模式,緩解和消除“技工荒”。大力加強職業教育,在現階段應擴大職業學校的規模。國家、企業應根據產業發展情況及需要確定職業教育規模,保證技術工人的數量。第二,加大職業教育投資,從根本上幫助職教復蘇和騰飛。僅靠政府的財政投入是遠遠不夠的,需要社會力量的投入才能實現。社會力量對職業教育的投入,是職業教育經費來源的重要補充,填補了政府財政支持的不足。社會力量的投入當然包括企業、各種辦學模式和受教育者的投入。第三,加強職業教育的改革與創新,不斷提高教學質量從中等職業教育的培養目標出發,運用理論實踐一體化、教學實踐服務一體化等教學方法,培養應用型、技能型人才。[8]
總之,布魯貝克的《高等教育哲學》蘊藏著很多國外發達國家在高等教育方面的哲學思考和經驗,雖然所處時代不同,但是一些精華的、核心的內容還是可以借鑒到今天我國高等教育的發展中來。
參考文獻
[1][3][4]約翰·S布魯貝克.高等教育哲學[M].王承緒,鄭繼偉,張維平,等,譯.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66,70-71.
[2][5]唐娜,吳淑娟.對《高等教育為誰服務》的解讀[J].教育管理,2012(10).
[6]姜樹卿.高等教育擴招與質量保障[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2(01).
[7]邱向寧.淺談我國高等教育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重慶教育學院學報,2005(01).
[8]張橋平.對我國職業教育現狀的思考[J].成功(教育版),20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