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純記
改革開放以來,尤其是1999年以來,我國高等教育獲得較快的發展,高等教育規模迅速增長,實現了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眾教育的轉變,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培養了大批人才,促進了我國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但是,由于我國高等教育還存在結構不合理、辦學定位不清晰等方面的問題,導致我國高等教育質量下滑、高校畢業生就業壓力大等問題日益突出。2014年2月26日,國務院召開常務會議,部署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其中特別提到“引導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技術型高校轉型”[1]。這有利于改變目前我國普通本科高校“千孔一面”的現狀,有利于優化我國高等教育結構,促使應用技術型高校的形成和發展,使其辦學更加貼近市場需求,培養的人才更加符合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
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技術型高校轉型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從創新辦學理念、專業培養方案擬定、課程設置與教學方法改革、教師隊伍建設等多方面進行著手,本文僅就經濟學課程教學改革這一方面談些粗淺的看法。
一 應用技術型高校經濟學教學現狀與改革必要性
1 經濟學教學現狀
目前,在應用技術型高校,對經濟學教學的重視程度有所提高,經濟學教學質量得到逐步提高。經濟學作為經濟與管理類專業的專業基礎課,在經濟管理類專業開設比較普遍,但是作為經濟學課程群來講,在一些應用技術型高校存在課程開設不足的問題。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的受重視程度比較高,幾乎在所有應用技術型高校都能得到保證開設,但作為經濟學課程群組成部分的政治經濟學、產業經濟學、區域經濟學、世界經濟等課程,一些高校則進行了有選擇地開設。有的高校對經濟學教學重視程度不夠,教學投入不足,忽視教師隊伍建設,認為經濟學是基礎課,隨意安排新教師講授。
在不少應用技術型高校,經濟學教學還仍然沿襲傳統本科教學模式。在教材和教學內容的選擇上,注重經濟學理論體系的完整性,忽視學生接受能力和實際需求,選擇的教材往往理論性很強,甚至是大量經濟學理論模型的堆砌,趣味性和現實性缺乏使得學生學習經濟學有畏難情緒和學習恐懼癥。在教學方法上,注重理論知識講授,忽視對學生實踐應用經濟學能力的培養和經濟學基本素養的訓練。
2 經濟學教學改革的必要性
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技術型高校的轉型,是一種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的全面創新。需要堅持培養應用技術型人才的辦學定位,在專業設置上緊密結合區域經濟發展和實際產業發展需求,在課程設置和課程內容選擇上更加貼近職業標準。這就要求應用技術型高校積極開展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改革,經濟學作為經濟管理類專業的專業基礎課,經濟學教學改革更應走在教學改革的前列。
應用技術型高校的人才培養目標是掌握“一技之長”、具有較強應用技能和實踐操作能力的專門人才。這和傳統本科教育的培養目標有很大的不同,需要按照應用技術型人才知識、能力和素質協調發展的新要求,不斷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加強校企合作,注重實踐教學。這就要求應用技術型高校從專業培養方案到課程教學等方面都要緊扣人才培養目標,進行全方面多層次的教育教學改革。
當今世界,科技革命日新月異,學科發展十分迅速。互聯網、信息技術等科技發展對教學帶來了強大的沖擊和影響,慕課等新的教學方法和形式的出現改變了傳統教學的時空束縛。經濟學教學一方面需要在教學內容上不斷補充新的學科發展前沿知識和現實經濟發展的鮮活事例;另一方面,必須創新教學方法,提高經濟學教育教學質量。
二 應用技術型高校經濟學教學存在的主要問題
1 教學目標不明確
教學目標是教學的出發點和歸宿,對落實教學大綱、制定教學計劃、組織教學內容、確定教學重點、選擇教學方法、安排教學過程等起著重要的導向作用。在一些應用技術型高校,經濟學教學仍然沿襲普通高校的教學模式,教學目標還很不明確,對經濟學教學的導向作用受到很大的制約。主要表現在:第一,教學目標不符合應用技術型高校的人才培養目標定位。經濟學教學目標還沿用普通高校的教學目標,存在重理論輕實踐、重知識輕能力和素質等方面的問題。教學目標與應用技術型高校的人才培養目標定位有較大的差距。第二,教學目標未能體現專業培養目標。課程培養目標應該緊緊圍繞專業培養目標的核心,但在經濟學教學中過于強調其專業基礎課的性質,對不同專業的教學采取同樣的教學目標,未能體現專業培養目標。第三,教學目標未能充分體現學生主體作用。教學目標應同時包括教和學兩個方面的目標,應對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均有直接的指向作用,促使教和學目標一致,從而既有利于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更有利于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經濟學教學目標側重教師的教,對學生的學重視不足,未能充分體現學生主體作用。
2 教學內容不合適
教學內容是教學的主要依托,教學內容的組織是教學的主要環節,影響和決定著教學質量的高低和教學的成敗。有的應用技術型高校,經濟學教學內容與普通高等學校沒有太大的差別,教學內容重理論輕實踐應用的問題比較突出,教學內容與應用技術型高校定位不符。 有的應用技術型高校在教學內容安排上,只安排西方經濟學,不安排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中國經濟理論,導致教學內容不完整。教學內容的主要載體是課程,教學內容的豐富和完善需要通過課程建設展開。經濟學課程建設還處于注重網絡課程等形式變化,缺乏案例庫建設、實驗或實踐教學等實質性的內容變革。由于缺乏課程間的統籌協調,課程之間存在教學內容重復、同樣的教學內容表述不一致等問題。適合于應用技術型高校使用的經濟學教材較少,有的應用技術型高校還在使用普通高等學校的經濟學教材,這些教材相對于應用技術型高校而言存在內容偏深、理論性太強、缺乏現實案例等方面的問題,增加了學生對于學習經濟學的畏難情緒。
3 教學方法不得當
由于經濟學理論比較難懂,模型推導又很難理解,傳統經濟學教學較多地采用教師講授方法進行教學。過多地采用講授方法容易產生“填鴨式”的低效教學,會導致課堂氣氛沉悶,學生主體作用不能得到發揮,學生應用能力訓練不能得到有效開展,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到經濟學教學質量的提高。單一講授法缺乏課堂吸引力,容易使學生感到枯燥乏味,學生關注度和抬頭率很低,在有的經濟學課堂教學中,“老師上面講PPT、學生下面玩手機”成為常態。雖然說多媒體教學走進經濟學課堂已經比較長的時間,但在經濟學教學中還存在對于多媒體教學使用不當的問題,有的教師把多媒體教學簡單理解為課件制作和課堂放映,有的以多媒體教學為借口放棄了課堂應有的板書,即使在課件制作上也存在課件制作簡單,有的甚至是書本文字的照搬等問題。對于經濟學教學而言,案例教學應該是培養學生分析解決經濟問題能力的重要方法。但在經濟學教學中存在案例教學不足、案例選用不當、案例比較陳舊、案例分析不深入等問題。
4 教學考核不合理
教學考核是檢驗教學效果以及評價教學質量的重要依據,是教學的重要環節,但在應用技術型高校的經濟教學考核中,在對于教的考核和對于學的考核兩個方面都存在諸多不合理的因素。在對于教師教的考核方面,有的高校在科研方面給予教師較大的壓力導致其教學投入不足,有的對于教師的評教還存在領導主觀性較強的問題,不能從多個方面對教師教學做出科學公正的評價。在對學生學的考核方面,不少高校仍采用期末考試為主(占總評成績70%以上)的考核方式,這種考核方式導致學生“平時不學習,臨時抱佛腳”的學習和應試方式,在試卷命題、復習和考試閱卷環節也存在一些令學生感到不公平和不公正的地方,比如有的老師給復習資料、有的老師不給復習資料,有的老師改卷嚴格、有的老師改卷寬松等。試卷考試可以考核學生理論知識掌握情況,卻未必能對學生實踐操作能力情況進行考核。
三 應用技術型高校經濟學教學改革思路
1 明確教學目標,強化其對經濟學教學的導向作用
充分重視教學目標對于經濟學教學的重要導向作用,把明確教學目標擺在經濟學教學改革的突出和重要位置,使其發揮經濟學教學改革的引領作用。首先,應結合應用型高校的人才培養目標來明確經濟學教學目標。經濟學教學目標不僅包括使學生掌握必要的經濟學基本知識,更重要的還應包括使學生掌握經濟學的基本能力和素質。比如使學生學會經濟學學習方法以提高自學能力,學會運用經濟學理論分析解決現實問題,學會“像經濟學家一樣思考”等都是很重要的。其次,應結合專業培養目標明確經濟學教學目標。按照課程培養目標緊緊圍繞專業培養目標核心的要求,經濟學教學目標應體現出專業培養目標,不同專業的經濟學教學目標要有專業差異性。比如,對于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專業培養目標是培養學生具備國際經濟、國際貿易的理論分析和實務操作能力,經濟學教學目標應包含為達到此專業培養目標而提供基本的經濟學訓練的內容。第三,教學目標要充分體現學生主體作用。經濟學教學目標應主要從學生學的方面擬定,充分發揮學生學習主體的作用。
2 優化教學內容,促進經濟學課程建設和加快教材編撰
按照應用技術型高校的定位優化經濟學教學內容。在必須、夠用原則指導下組織經濟學理論內容的教學,根據專業培養目標要求組織經濟學實踐應用內容教學。課程設置上,不能只安排西方經濟學內容,也要注意安排比較充分的中國經濟理論與實踐方面的教學內容,使學生的經濟學學習能夠實現“洋為中用”,注意協調好經濟學教學的經濟學教學內容的國際化與中國化問題[2]。促進經濟學課程建設,鼓勵和支持課程教師積極進行教育教學改革,給予在實踐教學方面改革投入必要的資金、技術支持。建立和完善課程組制度,加強不同課程間的教學內容協調,保證經濟學教學內容的完整性和一致性。構建經濟學課程群,注重發揮課程群在人才培養方面的綜合化、一體化和系統化的培養優勢[3]。重視教材建設,加快適合應用技術型高校的經濟學教材編撰工作,組織應用技術型高校的有經驗教師編撰經濟學教材,尤其要把實踐教學方面的比較緊缺的教材作為教材建設的重點工作抓緊落實。
3 創新教學方法,提高經濟學吸引力和教學效果
應用技術型高校的經濟學教師需要不斷更新教學理念,積極探索適合于應用型高校經濟學教學的教學方法。必須改變傳統單一講授式的課堂教學模式,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實際選用案例式教學、互動式教學、討論式教學、多媒體教學、翻轉式教學、探究式教學等更能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和學習興趣的多種多樣的教學方法。正確運用多媒體教學和現代教學手段,充分利用學生喜聞樂見的影像、錄音、視頻信息和互聯網內容等豐富課堂教學,引導學生正確使用互聯網資源獲取經濟學信息[4]。要不斷更新經濟學新知和教學案例,建立經濟學教學案例庫,經常用現實生活中的經濟現象詮釋經濟理論,培養學生分析解決現實經濟問題的能力。鼓勵學生運用公開的經濟數據進行初步的研究活動,通過研究活動培養學生探究精神和經濟學運用能力[5]。要加強實踐實驗環節的教學指導,教師可以通過在實驗室現場指導學生軟件操作,了解學生操作程度,及時修改教學方案,從而可以達到夯實教學效果的目的[6]。鼓勵教師推行翻轉式教學、“慕課”教學等新興教學方法,給予教師教學改革必要的資金、技術等方面的支持。
4 建立和完善教學考核體系,實現經濟學教學評價的公平公正
不管是對于教的考核,還是對于學的考核,建立和完善考核體系都是必須的。只有通過建立和完善考核體系,才能從全方位、多角度地評價經濟學教學,實現經濟學教學評價的公平公正,并進而成為保障和促進經濟學教學質量的重要教學環節。在對教師的教的考核方面,應建立學生評教、教師聽評課、領導聽評課、專家聽評課、教學效果考核等綜合的評價體系,對教師的教做出比較全面的考核和評價。考核結果應和教師的獎金發放、職位晉升等掛鉤,形成良好的獎懲機制。對于學生的學的考核,應改變原來“一考定成敗”的單一考試考核方式,把回答問題、課堂討論、課外作業、小組研討、社會實踐等納入平時考核,逐步加大平時考核的比重,引導學生注重平時學習。期末考核形式也可以多樣化,根據情況可以采用研究論文、社會調查報告、大作業等形式。
總之,我國高等教育發展已經過了以規模擴張為主的高速發展期,而進入以結構調整和內涵發展為主的穩定發展期。伴隨著高等教育的大眾化的應是高等學校的多樣化,應用技術型高校作為高等教育重要組成部分,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和廣闊的發展前景。如何正確引導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技術型高校順利轉型,如何促進應用技術型高校的快速發展,都是十分重大的教育改革命題。
參考文獻
[1]中新網.國務院:引導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技術型轉型[EB/OL]. http://www.chinanews.com/gn/2014/
02-26/5887245.shtml.
[2]逄錦聚.關于我國經濟學教學改革的若干問題[J].中國高等教育,2008(5):31-33.
[3]朱建安,譚嵐,周自明.基于課程群視角的應用型高校經濟學教學改革[J].中國高教研究,2012(12):99-102.
[4]孫從海.本科經濟學教學存在的不足及改進方法探討[J].高等教育研究,2012(6):26-28.
[5]曹建忠,汪海鳳.普通高等院校宏觀經濟學教學改革與實踐[J].教學研究,2012(2):72-75+124.
[6]王 欣. 應用型本科計量經濟學教學改革探索-以三亞學院國貿專業為例[J].大學教育,2014(3):146-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