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蘭
摘 要 歷史學者一般把西歐14世紀到16世紀這段時間稱為文藝復興時期。此時正值西歐由封建社會向資本主義過渡,這一歷史時期在西歐歷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并具有重大意義。當時的人文主義教育思想中充溢著人性化的色彩,這是對中世紀宣揚“以人為本”觀念的挑戰。從此,人類從黑暗的中世紀走進陽光地帶。
關鍵詞 人文主義 人性化 陽光地帶
中圖分類號:J110.9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5.10.071
Restrain God and Focus on Human and Go into Sunshine Zone
——Humanism Color of Humane Education in Renaissance
LIU Xiaolan
(College of Education, Cangzhou Normal University, Cangzhou, Hebei 061001)
Abstract The history of this period of time in Western Europe from fourteenth Century to sixteenth Century is generally regarded as the Renaissance period. At this time, it is a great significance for Western European history, which is the transition from the feudal society to the capitalism. At that time, the humanism education thought is full of human nature, which is a challenge to the middle ages. From then on, people from the dark middle ages into the sun.
Key words humanism; human nature; sunshine
1 人文主義概念的界定
很難為“人文主義”下一個確切的定義,這個詞在文藝復興以前或者說是在文藝復興運動之后才出現的。人文主義一詞的英文翻譯為humanism,是從德語Humanismus譯過來的,而在德語中這個詞是1808年德國一位教育家在一次關于古典教育在中等教育中的地位的辯論中根據拉丁文詞根humanus杜撰而來的。所以我們必須拋開其字面意義來抓住它的本質內涵。
從嚴格意義來說,人文主義不是一種學說體系,它是指以人和自然為對象的世俗的人文學科,是資產階級的文化核心。它宣揚以人為本,以人為中心,歌頌和肯定人的價值和力量,反對中世紀的神性至上說。人文主義要求人的自由、平等和個性解放。它肯定現世的生活幸福和享樂態度,提倡科學、推崇理性,主張人們必須擺脫宗教勢力,維護自己合理的要求與權利。
2 人性論與人文主義的關系
在野蠻、黑暗的中世紀,神學家們鼓吹兒童生來帶有“原罪“,人性本惡,所以要使靈魂得救必須摧殘人的肉體。鑒于此,人人都要聽從教會訓誡,實行禁欲。比如從幼年起就抑制兒童的游戲娛樂的愿望,并且體罰盛行。
文藝復興時期所推崇的世界觀是人文主義。而人文主義的思想基礎是人性論。人文主義倡導抑神揚人,這和中世紀的抑人揚神的觀點是相對立的。人文主義者們強調人的尊嚴、人人平等、個性解放,強調人們應擺脫封建壓迫和剝削并頌揚人的智慧和力量。他們把人追求幸福和快樂認為是人生而有之的本性,是應該得到尊重的,而不應該受到壓抑,這種自然本性在中世紀被壓抑和扭曲了,所以現在應該對人的尊嚴和本性給予肯定。
3 人性化在人文主義教育思想中的具體體現
人文主義深入到意識形態的各個領域,在教育領域內也取得了輝煌的成就,使得歐洲教育史上出現了嶄新的一頁。
這時的教育目的與中世紀相比發生了顯著的變化。在中世紀,培養神職人員是學校的教育目的。而文藝復興時期,一些人文主義者們認為,教育的目的應該是培養身體健康、有德行、知識廣博、多才多藝并能為社會進步做出貢獻的人。所以,人文主義者們十分重視人的身心和諧發展。在人文主義者們的倡議下,當時許多學校都根據他們的教育目的在學校的課程設置以及道德教育方面做了具體的規定。
比如在課程設置方面,一些學校摒棄了中世紀的原罪說和禁欲主義思想的束縛,重新認識到游戲和體育在教育教學中的重要作用,強調體育和游戲對兒童身心健全發展的意義,并認為應該通過游戲和故事來讓兒童學習,寓教于樂。
在道德教育方面,也發生了顯著的變化。中世紀以原罪論為中心的道德教育開始解體,一種新的道德觀逐漸形成,那就是樂觀、自由和人道主義。人文主義教育家們強烈要求要對兒童尊重、反對體罰。
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曾經指出,教育教學應該根據兒童的生理和心理特點進行,他的這一主張在文藝復興時期又被重新提及,有的學校把這一理論付諸實踐。
4 人文主義教育家的教育思想中的人性化色彩
文藝復興時代是一個偉大的時代,它開啟了人類的新紀元,與此同時,也造就出了許多人文主義教育巨匠。在眾多的人文主義教育倡導者中,維多里諾、伊拉斯謨、拉伯雷、蒙田的教育思想對后世產生了較大影響。
維多里諾,意大利人文主義教育家,早年受過大學教育,畢業后在大學執教。后來,他創辦了曼都亞(Mantua)宮廷學校,他把學校命名為“快樂之家”。他在辦學中為學生布置了快樂衛生的環境,并有良好的體育設施。他提倡人的身體、智力、道德、美感等方面和諧發展。他關懷兒童,特別注重每個人的個性發展。他要求教師遵循身心發展自然規律教育兒童,采用直觀教學法。他主張不要體罰學生。endprint
伊拉斯謨是尼德蘭著名的教育思想家。1516年他出版了《論基督教王子的教育》一書,這是他教育思想方面的代表作。他重視教育的功能,認為教育對國家的希望和對于個人的成長都至關重要。他要求教育不要違反學生的天性,而是要充分利用兒童的天性,要順從天性之自然。把兒童當作兒童看,尊重他們的不成熟狀態。他認為教育過程是一個積極的過程,應充滿“自由與樂趣”,要做到這一點,教育者就應充分了解兒童的特點并順從兒童的天性實施教育。伊拉斯謨還主張教育還要考慮兒童的個別差異,他將這種個別差異稱之為“個性”,這種個性使不同的人喜歡各異的學科,教師在教育過程中應注意學生的個別差異,因材施教。他提出教育內容應以拉丁文和希臘文為核心,還要設置歷史、地理、自然科學等課程,除此之外,還要對兒童進行體育訓練,總之是對兒童實施通才教育。
拉伯雷是法國偉大的人文主義作家。他受人文主義思想影響,于1532年陸續發表諷刺小說《巨人傳》(Pantagruel and Garganta),該書又被譯為《高康大和龐大固埃》。作者的教育主張是通過小說中主人公高康大受教育的過程體現出來的。他認為人的天性是善良并且追求自由的,人也可以創造出任何奇跡。教育就是要培養博學多才、身體健壯、勇敢善良、隨心所欲的人;他尖銳地批判了封建社會經院主義的教育,強調個性發展的重要性,他提出德、智、體、美相互結合的多方面的教育思想。在教學方法上,他認為掌握知識的前提應該是理解,教與學的過程也應該是輕松而愉悅的。所以他提倡應拋棄死記硬背的學習方法,讓學生多接觸自然,在實踐中獲得知識和體驗。
法國另一位人文主義者、著名散文學家、教育家蒙田的教育思想在當時也影響深遠。他的教育思想主要反映在其文學代表作《散文集》當中。此書的第二十九章是《兒童教育論》,集中體現了蒙田的某些教育觀點和主張。蒙田認為教育的目的是培養紳士,他所倡導的紳士應該具有淵博而實用的學識、良好的判斷力以及優秀的品質和強健的體魄。在教學方法方面,他反對強制壓迫,主張自然發展。蒙田認為嚴厲的懲罰不僅會摧毀兒童學習的愿望,還會使人的高貴的本性墮落,他要求拋棄暴力和強制,使教育成為一種“沒有懲罰,沒有眼淚”、充滿興趣和娛樂的活動,使兒童的天性得以健康發展。他堅持從純人的角度談教育,不摻雜宗教的含義。
5 總體評價
文藝復興把人的世界帶入了陽光地帶。陽光地帶是一個非獸非神的中間地帶,是一個真正的人的地帶。人不是獸,人不是神,人就是人。
在這個陽光地帶,不再把人看作罪惡的存在,把人真正作為人來看待,人的地位提高了,人有了人之為人的高貴和尊嚴,人并非消極無為的存在物,通過外在的教育和自身的努力,人可成為完美的個性,可建立豐功偉績,可戰勝命運的肆虐。人類對自己不再輕視,人應該受到尊重。
在這個陽光地帶,不再對人提出苛刻的要求,把人真正當人看待,不再把人當作神,人的七情六欲被視為理所當然的人性流露,追求塵世的歡樂和幸福成為正當合理的行動,自虐式的禁欲主義不再被推崇。人類對自己不再苛求。
在這個陽光地帶,對人的本性的尊重成為這一時期人文主義的核心。人被還原為人,人被善待。人文主義否定天主教道德的理想主義,要求重建符合人性的道德規范,不再以神的標準去要求人,而是讓人去過人的生活即塵世的世俗生活。
雖然文藝復興時代已經過去,但文藝復興所孕育的人文主義精神并未隨之消亡,其人性化色彩,以人為中心、尊重人、肯定人的價值和尊嚴成為新時期乃至今日教育工作的理論基礎。
參考文獻
[1] [美]S.E佛羅斯特著.西方教育的歷史和哲學基礎[M].吳元訓等,譯.華夏出版社,1987.
[2] [德]鮑爾生著.德國教育史[M].滕大春,滕大生譯.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
[3] [德]袁桂林.外國教育史[M].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1995.
[4] 戴本博.外國教育史(上)[M].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5] 禇宏啟.走出中世紀——文藝復興時代的教育情懷[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
[6] 滕大春.外國教育通史(第二卷)[M].山東教育出版社,198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