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永漢
一 網絡媒介的“雙刃劍”效應在大學生群體上主要表現
1 網絡媒介在社交領域的空間“自由”與感情“疏離”的矛盾
據2015年2月3日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發布的《第35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數據顯示,中國網民規模達6.49億,人均周上網時長高達25.9小時,其中學生群體占比最高約23.8%。網絡媒介提供的社交平臺使人與人之間無須直接面對面互動,突破了空間上的限制,這種“戴著面具”的“自由”交流使得大學生可以在寬松、平等的社交環境中展現自我,發揮個性,有助于大學生的社會化。
然而,這種空間“自由”的交流方式帶來的人際交往的隨意性、人際關系的不穩定性易使涉世未深的大學生們忽視對現實世界的關注和周邊人際關系的互動,產生一離開網絡就“孤獨”的感覺,造成現實生活上的情感“疏離”。
2 網絡媒介在信息資源上的“富礦”與“垃圾”并存的矛盾
網絡借助于先進的電子技術結合傳統媒體儼然成為全球最寬廣的信息媒介,由于網絡的應用,使得人類的優秀文化遺產、先進的科研成果、全新的思維理念等知識已經突破了時空的界限,大學生作為文化層次較高的群體通過這些信息資源的“富礦”能夠最快的學習,從而提升自己的綜合素質以適應時代發展的需要。
雖然信息資源的“富礦”對開闊大學生眼界具有正面的作用,但伴生的“垃圾”信息資源則成為了干擾大學生選擇有用信息的“噪音”。這些信息主要是一些涉黃、涉賭、詐騙等低級庸俗的內容,對于自制力較弱的大學生而言,這可能是導致其犯罪的誘因。
3 網絡媒介對解放思想的“束縛”與三觀“沖突”之間的矛盾
傳統的線性思維方式強調認識事物的先后順序,是遵循從頭到尾的單一順序,具有狹隘,死板的弊端,。相對于網絡媒介來說,網絡媒介中大量使用的超文本閱讀方式是以網狀形式來構筑和處理信息的。它的認識不講究一點順序,是一種跳躍式的,往往通過尋求事物間種聯系來解決問題的方法,這種思維方式轉變了線性思維方式的弊端,有助于大學生們解放思想的“束縛”,從而培養他們的發散性思維,拓寬他們的思路,培養正確的看待周圍的人和事的價值觀。
另一方面,網絡媒介上信息傳播的跨國界、跨文化的狀態使得少數西方發達國家的文化霸權主義和殖民主義成為可能。這些思想文化、倫理觀念和道德意識將通過網絡媒介對大學生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對民族自信產生“沖突”。
此外,網絡語言的大量使用,弱化了大學生的書寫及表達能力,大學生“低頭族”“手機控”呈上升趨勢,等等,這也是網絡媒介對大學生的負面影響。
有鑒于此,拓寬網絡媒介素養教育的途徑,思政工作中如果能將網絡媒介素養教育與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緊密結合,進而提高大學生對不良信息的辨別能力和免疫力以及對媒介信息的批判意識和批判能力就顯得尤為重要。
二 高校開展網絡媒介素質教育的內容
學者們對網絡媒介素養的研究認為,網絡媒介素質教育是指人們對網絡基本知識的綜合學習和運用,包括自我管理能力、網絡操作能力、網絡分析和評價能力以及創造和傳播網絡信息能力等綜合能力的學習和運用[1]。
對于大學生而言,大學生具有接受新事物快,思維敏捷,看問題不過全面等特點,筆者認為高校對大學生進行網絡媒介素質教育的主要內容如下。
1 認識網絡媒介,了解網絡媒介的基本知識,對網絡的使用有較強自我管理意識、對網絡信息有較為敏銳的篩查和免疫能力
如前文所述,網絡媒介是把“雙刃劍”,只有對其合理的利用才能發揮網絡媒介服務于人的最大作用,合理利用則是基于一方面對自我的管理意識,不沉迷網絡,適度地接觸網絡,做理性的網民;其次,對網絡信息,大學生們能夠做到堅守“去偽存真”和“去粗取精”的辨別和整合原則[2],對網絡媒介的理性認識和應用,最終使得我們的大學生能夠對網絡媒介信息進行客觀的評價,能夠做到管理自己上網的動機、時間和情緒,對暴力、虛假以及色情等不良的網絡媒介信息具有較強的免疫力[3]。
2 熟悉網絡媒介的傳播規律和特點,能正確而熟練地創造和傳播信息
網絡媒介具有點對點、一點對多點、多點對一點、多點對多點的交互性;信息無限量累積的海量性;文字、圖片、視頻、音頻等多媒體展現的多樣性以及個人化、即時性和超文本等傳播規律以及匿名性、自由性、開放性等特點[4],每個人是信息的獲取者,也是網絡信息的創造者和傳播者。高校應認識到這一點,要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文化教育,樹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重視自身網絡信息的創造者和傳播者作用和網絡媒介扮演的特色角色,進一步創造并傳播出更多正能量的信息。
3 有效利用網絡媒介的信息或功能,促進自身成才發展
網絡互聯時代,大學生不可能脫離網絡媒介,因此只有合理地利用好網絡媒介帶來的便利,駕馭好網絡信息,才能最大程度的提升自身的網絡社會競爭力。高校和各級政府一方面要引導大學生深入利用網絡資源,增長自身的閱歷,合理利用網絡媒介這個大的溝通平臺來提升自己的專業知識和綜合素養,促進自身的成才發展,另一方面要加強網絡信息的制度建設,建好網、管好網。
三 對開展高校大學生媒介素養教育的思考
針對以上提出的網絡媒介素養教育的內容,那么當前如何開展媒介素養教育,以提高大學生應對網絡媒介的能力呢?筆者提出以下四點對策。
1 完善課程設置,普及媒介教育
目前,傳媒教育在大部分高校仍處于不完善階段。據筆者調查福建省的22所高校中,有13所高校對非新聞專業的學生開設媒體素養任選課,各高校重視的程度不一。筆者建議應對非新聞專業的學生開設媒體素養公選課,讓非新聞專業學生接受媒體素養的專業教育,其次,充分發揮團委學生會的作用,在課余時間應結合大學生第二課堂,給學生創造豐富的媒體實踐的機會。比如,寧德師范學院的非專業素質學分認定中,對學生參與校園媒體的制作,或者參與校外媒體的制作等,對學生的媒體實踐的時間次數和效果進行認定,給予一定的非專業素質學分,讓學生重視媒體素養。又如,揚州大學成立大學生新聞社,以非新聞專業的大學生為主。定期邀請不同層次的媒體從業人員開講座,講課,傳授經驗。積極主動利用校園媒體為平臺,與校外媒體接洽,搭建了一個較為開闊的媒體實踐平臺[5]。endprint
2 健全和培養一支具備良好媒介素養的隊伍
媒介素養教育能否實施,得看有沒有一支強有力的隊伍,從事學生管理工作的輔導員應該是大學生媒介素養的直接教育者。高校應發揮這支隊伍的作用,高校可以通過對輔導員開展媒介素養專題培訓,聘請社會上資深的媒介專家,對高校輔導員隊伍、團委工作人員來開展培訓,把媒介素養內化為輔導員個人素質,通過培養和提升輔導員掌握和運用新媒體的能力,通過這支隊伍能很好的帶動學生進一步提升學生的媒介素質。福建師范大學在這方面進行的實踐取得較好效果,中國青年報對其進行報道并引起很大的反響。福建師大“五微”“五陣地”的微博新興媒體平臺,微活動、微服務、微協會、微論壇、微文化(簡稱五微),思想引領、成長服務、組織動員、答疑解惑、工作創新(簡稱五大新陣地),已發展成為青年學生媒介實踐的重要平臺。以團委、學工隊伍、各院系輔導員為骨干的微博管理隊伍,在校、院系、年級、班級、社團五個層級推動建設600多個微博[6]。學生可以積極參與各個層次網絡媒介中,不斷進行媒介實踐,能力得到提升。從福建師范大學的經驗看,以學校層面重視微博媒體運行隊伍專業性建設,提升輔導員自身媒介素養,鼓勵輔導員積極提升自身的媒介素養,及時引導和帶動學生積極拓展自身素質,更好地服務青年學生成長成才。
3 教學課程改革要注入媒介素養元素
多媒體技術早已進入了大學課堂,但媒體意識并沒有真正融入課堂。嚴格改變封閉式的課堂教學,讓大學課堂成為開放性的互動教學應樹立新的知識觀,課堂教學要發揮媒體的交流功能,呈現一種互動、開放性交流的景象。在交流、碰撞過程中,從而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自學能力和信息判斷能力。另外,在媒介素養課程考核評價體系方面,該課程屬于實踐性強的課程,盡可能增加社會實踐環節,學業成績考慮以學校評價為主,社會實踐單位評價和學生自評相結合的評價體系。特別注重社會實踐單位對學生的就業核心競爭力中的學習能力、溝通交流能力、實踐能力、團隊合作能力等的分類素質考核,這種由實踐單位和學生自評組成,更能體現學生的整體素質。
4 媒介教育形式應更具多樣化
在實施媒介素養教育過程中,應善于利用大學生思維活躍、熱衷實踐的特點組織策劃第二課堂活動,讓更多學生參與到校內外媒體制作過程之中。高校開展“網上、網下”相結合的模式,“網下”可以利用傳統媒體在班級、共青團、社團活動等日常活動中滲透媒介素養教育的內容;“網上”教育開設微博、微信、QQ群等網絡媒體滲透媒介素養教育的內容,在整個“網上、網下”媒體制作過程,有利于他們全面地學習媒體知識,鍛煉媒介實際操作能力。各個環節進行媒介教育和實踐,學生在其中得以潛移默化的教育,使得媒介素養有效提升。
參考文獻
[1]于濱.談網絡時代的大學生媒介素養教育[J].延邊大學
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06).
[2]趙占臣.思想政治教育中大學生就業素質培養芻論[J].
黑龍江高教研究,2012(6):83-85.
[3]陳娟.高校大學生媒介素養教育現狀及對策研究[J].新
聞傳播,2013(4):110.
[4]甄帥.校大學生新聞社成立[N].揚州大學報,2012-
05-27.
[5]鄭麗.新媒體時代大學生媒介素養的培育和提升[J].新
聞知識,2013(4):73-75.
[6]趙金元.大理學院本科生就業能力培養研究:以思想政
治教育專業為例[J].大理學院學報,2010(9):77-8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