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艷玲
所謂的生態語文,顧名思義,就是以促進學生人文一體和諧發展為目的,尊重學生的語文學習需要,尊重社會發展對語文學科提出的要求;在課內外廣闊的時空中,追求人本、文本與生活之本三者的統一。生態語文使學生的語文學習更近與質樸、自然地本真狀態,并以自然狀態促進和諧發展??梢哉f,它是造就語文清純可愛形象的必然選擇。
課內外生態語文
學生我們要認識了解生態語文,就應該從以下幾方面入手:其一,生態語文是有生命活力的語文。其實,語文教學包含教和學兩個方面,我們教師和學生之間的關系是合作的關系,又都是合作者,而兩者的和諧一致,是我們的教學活動顯示最大潛能的前提條件。所以,在語文的教育教學過程中,我們教師和學生力求感情感上的平衡點,而尊師愛生則是語文課堂呈現生機活力的必要條件。其二,生態語文是生機勃勃的語文。語文是借助于語文形式,詮釋宇宙規則和生命序列等內容的,它包羅萬象的。其實,語文學習的本質是人本與文本的碰撞。如果能將透視文本生命圖系和作者構思相契合,還能與讀者心靈感應,就能出發審美的共鳴,進而使我們語文教學在課堂中呈現出一片勃勃生機的景象。其三,生態語文應是生活性、實踐性很強的應用語文。而在語文教學過程中要持做事觀,具體操作。只要按規定程序、方法去做,那么我們教學的成就感就會成為推動學生語文學習漸進的動力,這樣使得我們語文教學的價值就會得以體現。其四,生態語文是我們現實生活的語文,我們語文教學有第一課堂,也有第二課堂,而且和我們的語文的教育教學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不能割斷它與生活的血脈聯系。追本溯源,在我們語文教學的歷史上,曾經提出過兩個口號;一是語文課不是政治課,二是語文課也不是文學課。既然如此,那么如何建設我們的生態語文呢?
一、“語文姓語”,在語文教學中要以“語言專題訓練”為主渠道,要落實到實處
1.我們進行語文教育教學不能脫離文本,學生也要手不釋卷,眼不離書,因此,我們語文課堂教學時還要有朗朗讀書聲。語文的獲得規律:由符號——聲音——意義,所以,讓學生出聲的讀是獲得語義的最好形式。
2.語文課堂要引導學生玩味字眼,不斷累積語言。每篇文中,都有一些值得稱道的“美處”,讓舉累積起來,是很好的語言營養。比如,我們教的朱自清的散文,在《春》一文中有“小草偷偷地從土里鉆出來”一句,體味“鉆”與“偷偷”是擬人化的詞,這樣就顯得小草調皮可愛。這句它描繪,是用小草的美好來點綴“春”的明媚,進而抒發了作者對春天的熱愛之情。
二、進行語文教學要做到“伸展運動”
語文是我們日常生活的學科,這樣使得我們語文學習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同等起來,而不可小看,我們進行語文教學要做到“伸展運動”。
一方面,文本意義的詮釋,它離不開我們的生活。如教冰心的《小桔燈》,如果將小姑娘的形象定位于一個在苦難環境中,自尊、自愛、自強的孩子,這樣使學生產生思想上共鳴。另一方面,語文學習可用的“老師”很多,語文學習形式有很多樣,語文學習的“天地”也廣闊。因而,廣義的教師很多:語文,自學讀物、字詞典,學友,其他師長等。學習的形式也多樣化:課堂外道閱覽室,道圖書館,去聊天室,聽講座,搞社會調查,寫學術論文,上選修課,網上下載云云。
三、教學育人和學科學習在語文學科里要統一起來
語文是生長學科,學術在基本過了字詞關后,語文能力的生長和個人的思想水平、文化程度等相關度越來越高,因此,我們教學育人和學科學習在語文學科這里必須統一起來。
既然如此,那么語文教學的終極目的還是為促進人的個體發展,而在一定的階段,個體的發展程度是有差異性的,這種個體差異在語文能力和生活判斷力也較差。所以,在這方面表現能力較差的孩子,如果要學好語文,我們教師不妨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其宗旨是要“補心”。第一條,是要教學生才思敏潔。語文教學的實質也是在對學生進行思維訓練。對文章內核中的人、事、風情、哲理等,學生個人也要有一定的評判力,其論斷可以與作者、教師一致,也可以標新立異,獨樹一幟。我們教師不能用嚼爛了的知識來喂給學生,而要學生死記硬背;不能用零售的辦法把散裝的知識送給學生,把思維方面的訓練“轉嫁”到記憶上去。這樣,才能使學生個人的思維力,判斷力得以提高。第二條,是人文判斷主觀色彩很濃,不要輕而易舉地說對錯。在文化層面和哲學層面的語文,表現出一種朦朧美,因而使個人在終極的認識標準和價值尺度基礎上,可以做出不同的判斷。我們教師定出唯一的標準答案,并以此來判斷學生的對錯往往是不適宜的。這種重結果輕過程的教育價值判斷,長期影響、左右教師,負面作用很大。所以我們說,對待“結論”的多元性的尊重,不是有損于知識的客觀性,而是對學生探索給予肯定。忽視發展發現和創造的教育,自然不適應時代發展的需要。為此,我們語文教學的改革,必須要在尊重學習規律的生態狀態下進行。第三條,是在語文生態系統中,以利于個人的發展為目的,要格外重視對學習環境的營造。我們教師的教學行為有三種因素在起作用:強制性因素、柔和性因素和操作性因素。這其中柔和性因素對課堂氣氛和學生學習狀態影響最為直接,而操作性氣氛是由學生積極學習氣氛形成的,利于學生創造力的發展。這就需要我們教師在自己的教育教學中努力營造輕松活潑、充滿生氣,而學習狀態又積極向上的良好氛圍。只有這樣,學習中的個體生命形態,才能保持最優化。
記得有位教育家說過,我們教師只有以創造的態度去對待工作,才能在完整意義上懂得工作的意義和享受工作的歡樂。使我們教師真正成為令人羨慕和富有內在尊嚴的職業,成為充滿人類智慧和人性光輝的職業。我們要建設生態語文,任重而道遠,這需要廣大教師同仁一道不懈地努力和勇于探索,方可使其不斷進步,逐漸完善。
參考文獻:
[1]尹志英.中學語文教學生態系統初探[D].東北師范大學,2009.
[2]林小晶.生態課堂:中學歷史課堂教學的后現代選擇[D].福建師范大學,2012.
[3]徐艷.初中語文教學互動法[J].課程教育研究,2010.
[4]鄭知怡.淺談在教學過程中建設語文生態環境[J].中學語文,20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