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蘇州鄉村旅游資源豐富,市場前景廣闊,發展迅速。同時旅游者旅游觀念日益成熟,旅游經驗也更加豐富。本文重點從旅游產品角度對蘇州鄉村旅游發展現狀進行分析,并對發展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了思考。
關鍵詞:鄉村旅游;旅游產品;問題
蘇州歷來被稱為“魚米之鄉”,具備發展鄉村旅游得天獨厚的條件。星羅棋布、縱橫交錯的湖泊、水道和31.07萬畝的山地,以及近萬種植物資源,使得魚類物產和濕地資源非常豐富。環湖、沿山的歷史文化古鎮、古村落,形成具有太湖山水、農耕文化特色的鄉村旅游集群。
一、發展現狀分析
依托境內豐富的鄉村旅游資源,蘇州市已形成如下幾大類鄉村休閑旅游產品。
1.采摘體驗游
蘇州城郊地形以丘陵為主,常年雨水充沛,為水果種植業提供了得天獨厚的自然地理條件,一年四季都有果實采摘。每年的3月、4月、5月、6月、8月和11月,是蘇州地產名茶碧螺春、水果枇杷、楊梅、黃桃和柑橘上市的季節,這些時令水果的上市,帶動了以采摘為主要目的的鄉村休閑游的新高潮。游客或以家庭自駕、或以單位團體方式前往上述水果主產地的東山和金庭兩地進行采摘,前往兩地采摘水果的大小車輛絡繹不絕,具有非常明顯的季節性。
2.美食鄉村游
蘇州周邊太湖、陽澄湖、澄湖等多座湖泊環繞,水產品種類繁多,享譽全國乃至海內外。每年十月上旬左右為陽澄湖大閘蟹的成熟期,從各地趕來陽澄湖地區品嘗大閘蟹美味的游客紛至沓來。而同為著名水產品的太湖“三白”(白魚、白蝦和銀魚)雖然一般捕撈旺季在夏秋季節,但游客在春、冬兩季也可以品嘗到以冷凍“三白”為原料的餐飲食品。蘇州地區的水生蔬菜主要指茭白、蓮藕、芡實等八種,俗稱“水八仙”。從中醫養生的角度來說,長期食用有較好的“降火”功效,這正符合了追求健康人生的城市居民的需求。2012年,蘇州“鄉村美食大賽”在江南農耕文化園成功舉辦,太湖湖鮮、生態草雞、藏書羊肉和洞庭茶果等鄉村美食受到游客追捧。該項活動推出“蘇州市農家樂十大特色金牌菜”,評出“蘇州市農家樂十佳服務明星”,有效促進了旅游產業與飲食文化的融合發展。
3.特色捕撈體驗游
每年春夏季是太湖水域的禁漁期,8月末或9月初太湖漁民會舉辦祭祀等儀式后正式開捕。蘇州太湖開捕節自2005年以來已成功舉辦十一屆,開捕儀式上展現了帶有濃郁鄉土風情的太湖漁文化和船俗文化。活動最后,千帆競發,場面十分壯觀。而除了傳統的祭湖、放生、漁俗風情表演外,活動主辦方還推出了乘坐太湖帆船體驗捕漁生活的旅游項目。
4.生態休閑游
從2006年開展的“中國鄉村旅游主題年”活動以來,蘇州各類農業觀光旅游項目的發展迅猛。其中又以旺山村、樹山村等為典型。每年大地回春時,游客們可以看到成千上萬朵梨花在占地面積約6平方公里的樹山村競相開放。樹山村定位于生態休閑旅游村,開發溫泉旅游資源、以梨花觀賞為主題推出一系列生態休閑游活動。吳中區的旺山村利用自然綠色生態等環境資源,保存良好的山林植被、農業生態、田園村落、歷史古跡,開發了包括農家樂、耕島、茶園采擷以及登高攬勝等項目,成為蘇州近郊度假觀光勝地。相城區建起占地3000畝的花卉科研觀賞基地和世界花卉植物園,打造荷塘月色公園、陽澄湖蓮花島等不同類型的鄉村旅游景點,帶動了食、宿、娛等配套服務業發展。
5.吳文化鄉村游
蘇州古村落大多坐落在太湖邊上,依山面水,以明清時代古建筑為主,是在吳文化熏陶下造就出來的具有典型江南文化特色的村落,其中以光福、周莊、同里等歷史古鎮和陸巷、明月灣等古村落為代表。這些古村落遺存的名人遺址、傳統民居以及濃郁的吳地民俗文化吸引著絡繹不絕的游客前來。
6.新農村建設風貌游
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進程中,蔣巷村、長江村等為代表的水鄉農村呈現出的新風貌,也成為蘇州鄉村旅游的特色資源。蔣巷村努力將全村建設為生態種養園、村民新家園、常盛工業園、村民蔬菜園和無公害糧油生產基地。村里出資建設別墅和老年公寓,使家園面貌煥然一新。同時,蔣巷村通過改造村巷舊宅,以住老式農舍、吃新鮮蔬菜、用傳統炊具、做鄉間農活等方式開發的“農家樂”旅游產品,每年吸引各地游客前來參觀學習。
截至目前,蘇州已建成鄉村旅游景點300多家,其中,全國農業旅游示范點30家、江蘇省星級鄉村旅游點34處,居全國首位;陽澄湖半島旅游度假區更是于2015年10月9日入選首批“國家級旅游度假區”。依托悠久文化和區位優勢,近年來蘇州鄉村旅游變化巨大并取得了較好收益。但快速發展的同時,也存在不少問題。
二、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1.農耕文化內涵缺失,“鄉土性”削弱
隨著現代化農業技術的推廣和普及,蘇州傳統農業種植的技藝和用具已漸漸淡出農業生產生活。原為鄉村旅游發展基礎的農、林、牧、副、漁業的原有生產形式逐漸不復存在,農耕文化正逐漸從農民生活中消失,許多原來隨處可見的民風民俗也隨之漸行漸遠,鄉村旅游的“鄉土性、文化性、生態型”逐漸削弱。除了農家菜比較有吸引力以外,各景點的文化性挖掘深度不夠。大多數鄉村旅游資源開發仍停留在古村落及建筑景觀觀光層面。而江南水鄉的鄉村生產、生活、民風民俗和以吳文化為底蘊的太湖漁家生活、絲綢文化、民間音樂、傳統藝術、傳統工技等非物質文化資源為對象開發的鄉村旅游產品卻比較少。
2.產品同質化嚴重,體驗型產品缺乏
與相距不遠的烏鎮、西塘等相比,蘇州鄉村旅游產品類型雷同性,多以觀光型的農家樂、農業園、古鎮古村落等為主,其消費模式主要是“住農家屋,吃農家飯,享農家樂”。產品層次低、專項類鄉村旅游產品明顯不足。戶外活動相對較少,除了采摘活動旅游者參與較多之外,其他活動旅游者參與程度不高。大多數戶外的活動只是滿足城市居民對于農村生活的好奇,不能滿足深入體驗的需求。
3.從業人員服務水平較低
鄉村中參與鄉村旅游的服務人員往往是鄉村居民、普遍年齡在35歲以上,受教育程度不高,服務態度、禮儀、專業技能等參差不齊,總體服務質量不高。工作人員的招募,很多都帶有親友幫工性質,缺乏培訓,服務程序不規范,阻礙了旅游的發展。從業人員整體素質偏低,專業技能有限,給游客提供的服務質量也難以控制。
4.服務設施建設滯后
根據蘇州旅游局發布的“2014年蘇州旅游發展報告”,截至去年,蘇州市星級水平的農家樂三星及以上級別的農家樂占總量的大部分,仍有約25%的農家樂處于一星和二星級水平。近年來蘇州鄉村旅游基礎設施及服務設施建設大部分已到位,但部分鄉村尤其是古鎮古村落在旺季時的停車場、廁所等仍難以負荷游客需求;一些村民開起家庭旅館、農家餐廳接待游客,但因衛生狀況和設施條件較差,難以留住游客。
三、結語
在發達國家,鄉村旅游正日益成為高端旅游的內涵之一。蘇州鄉村旅游發展正處于轉型升級中,借鑒發達國家鄉村旅游發展的成功經驗,將文化創意與鄉村旅游相融合,突出鄉土性、體驗性、互動性等特征;實施社區為主導的鄉村旅游開發模式,以保障當地居民的利益;加強鄉村旅游產品的整合營銷和品牌建設,對產品進行差異性分析。總而言之,升級產品和服務,將鄉村旅游實現從觀光型到休閑度假型的轉變,才能使蘇州旅游真正做大做強。
參考文獻:
[1]包婷婷.蘇州美麗鄉村建設中的文化傳承研究[D].蘇州科技學院,2014.
[2]朱虹.蘇州鄉村旅游發展中的問題與對策研究[D].南京農業大學,2012.
[3]盛曉蘭.蘇州鄉村旅游營銷策略研究[D].蘇州科技學院,2010.
[4]楊洋,李煜.發展蘇州市創意農業經濟的思考[J].全國商情(理論研究),2010(12).
[5]張秋芳.蘇州地區鄉村休閑旅游產品及發展模式探究[J].對外經貿,2014(1).
[6]周廣海.蘇州鄉村旅游發展問題的研究[J].今日科苑,2010(2).
[7]林輝,金穎若,何玲玲.國內外鄉村旅游對比的啟示[J].山西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8).
[8]邢夫敏.新形勢下蘇州鄉村旅游發展前景研究[J].市場周刊(理論研究),2010(11).
作者簡介:黃平(1979.01- ),女,漢族,本科,講師,研究方向:遺產旅游,環境解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