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鵬飛



摘 要:根據近年來我國相關統計數據顯示,地區就業增長并非完全受經濟增長拉動,地區經濟發展對于區域就業增長的影響也并非全部是積極影響。有鑒于此,通過對相關經濟發展數據與就業增長數據的總結分析,本文實證分析了地區經濟發展與就業增長二者之間的關系,以期助力于我國地區經濟發展及地區就業增長。
關鍵詞:地區經濟;就業增長;關系研究
一、大區域范圍內經濟發展與就業增長關系的實證研究
1.我國經濟總量與就業人口數量的發展趨勢
在研究經濟發展與對就業增長的影響之前,本文將首先基于宏觀角度對二者之間、關系進行研究。在研究過程中,本文選取了中國國家統計總局對外公布的1980年至2009年我國經濟發展增速數據以及就業人口數量數據。
圖1為我國近三十年來就業人口數量與國民生產總值的對比趨勢圖。通過對圖一數據的分析研究,我們不難發現自1980年開始,我國國民生產總值一直處于不斷增長的狀態,平均增長速率在10%左右。這也就意味著我國自上世紀80年代開始,經濟一直處于不斷的發展狀態之中。經濟總量從1980年的不到2000億元人迅速攀升到2009年近35000億元水平。應該說,我國經濟在這一時期的增長是十分顯著的。
與此同時,這一時期我國就業人口數量也有了一定的提升。考慮到1980年我國經濟體制經歷了較大的變革,對就業人口數量的統計機制發展相對滯后。并且根據數據統計顯示,1980年我國就業人口數量不足5萬人,統計數據的準確性明顯存有一定問題。有鑒于此,本文對就業人口數量數據的采信將從1989年開始。
2.我國經濟總量與就業人口數量的關聯性
通過對比1989年之后的國民生產總值曲線與就業人口曲線,我們不難發現,伴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我國就業人口數量也在不斷的增加。通過對比二者在1989年之后的發展曲線,可以得出結論,即經濟總量的增長與就業人口數量的增長呈現正相關態勢。例如1989年,我國經濟出現了一個較大的發展增速,而同一時期的就業人口數量也有了較大幅度的提升。
但是我們仍必須注意到,通過圖1數據顯示的經濟發展與就業關系卻并非是一種簡單的正相關關系。例如自2000年之后,我國經濟增速趨于平緩,開始長期維持10%的增長速率。但是這一時期,就業人口數量卻維持了高速率的增長。因此,通過以上研究,我們可以得出經濟發展對就業人口數量增長具有一定促進意義這一結論。但對于二者之間關系而言,尤其是地區經濟發展與人口數量之間的關系仍有待于進一步研究分析。
二、對區域范圍內經濟發展與就業增長關系的數據分析——以深圳市為例
通過對我國經濟發展與就業人口數量之間關系的研究,我們可以基本認清二者之間關系。但是在研究過程中,對于二者之間關系的研究仍存有一定空白。有鑒于此,本文選取了我國區域經濟發展中較為有代表性的深圳市作為實證研究對象。
1.深圳市區域經濟發展概況
根據深圳市統計局相關統計數據顯示,通過對數據進行研究分析,2014年深圳市的GDP首次達到1.6萬億元,維持了8.8%的平均增速,穩居全國城市經濟總量排行榜第四的位置。通過對2014年深圳市的各項經濟數據進行研究,我們不難發現,深圳市的主要經濟發展指數均處于上升狀態。唯一呈現下降趨勢的進出口貿易總額也是由于政策性影響以及打擊融資性貿易所導致,其實質仍舊是上升狀態。因此,通過對深圳市的經濟總量分析,可以說深圳市在2014年保持了自身經濟平穩高速發展的態勢。
2.深圳市就業人口數量的數據分析
在經濟發展態勢平穩的前提下,我們繼續對深圳市就業人口數量極其分布進行分析。截止到2014年,深圳市常住人口已經達到1100萬人,并且根據相關部門預測這一數值可能會在2015年攀升至1300萬人。通過這一統計數據,應該說深圳市的人口基數是十分巨大的。而通過對深圳市統計局對外公布的每萬人就業人口比例數據的分析,我們可以進一步得出深圳市的就業人口比例,并得出深圳市全部就業人口數量。
全部人口數量公式:
全部就業人口數量=區域就業人口數量/區域常住人口數量×總人口數
3.深圳市就業增長率數據分析
根據相關統計數據,深圳市2014年的全部就業人口數量約等于862.9萬人次。通過圖3我們可以得知,2014年深圳市新增就業崗位數量為59.69萬個。而如果對深圳市新增就業崗位數量與全部就業人口數量進行分析,那么這一時期深圳市就業率增長反而呈現出了下降趨勢。
從表面上看,深圳市就業率的下降是在地區經濟發展態勢良好的前提下發生的,且地區經濟總量不斷提升,地區人口不斷增加。而如果深刻分析深圳市地區發展現狀,這種就業率的下降其實非常正常。
4.深圳市地區發展對就業帶來的獨特影響
這一問題的出現首先是地區經濟發展到一定時期之后,經濟發展開始受到環境問題的制約,因而不得不選擇進行產業結構的調整與升級。以深圳為例,一個城市的地域范圍承載了近1300萬人口。如此巨大的人口基數之下,深圳市的水資源、土地資源、生態環境均面臨著巨大的壓力與挑戰。隨著城市的日益發展壯大,資源壓力、污染壓力均會顯現,并成為城市發展的沉重負擔。在這樣的背景之下,城市只能摒棄自身高污染、高耗能以及一部分勞動密集型企業,為城市的可持續發展求得戰略空間。而在區域產業轉型的過程中,由于大量淘汰了勞動密集型企業,人口的就業率自然會出現下降。
其次,由于經濟的發展,區域居民的生活質量可能會有一定的提升。對于在校青少年而言,很可能會較晚的步入社會參加工作。最后,勞動就業率下降也與人口基數的增多有一定的關聯性。
三、經濟增長與就業關系的實證分析
1.模型構建
由于在對地區經濟發展與結業增長二者之間關系的研究過程中,所涉及的經濟變量較多,時間跨度較大,因此本文采取時序分析法對二者之間關系進行實證分析。在對時序進行平穩性檢驗的基礎上,用GDP這一數據代表深圳市地區經濟總量,代表符號為y.使用l代表社會就業人員數量。
因此,二者之間的關系的表述公式為:
L=f(y)=ayb
通過對數處理,得公式的最終形態為:
lnL=lna+blny(y)
2.數據分析
在通過平穩性檢驗的基礎上,假設1NL為被解釋變量,lnY為解釋變量。依據相關統計數據,通過使用Views4.0軟件進行分析,我們可以將回歸方程的形式總結為:
1Nl=8.436124341+0.1597793818*lnY
(107.1024) (18.23202)
其中常系數為9.351533661,斜率為0.1518894812,R-squard=0.936756,Ajusted,R-squard=0.934226,F-statistic=370.2938。
3.實證研究結論
通過實證分析研究我們不難發現,深圳市地區的就業彈性數值為0.1518894821,即當區域經濟總量每增長一個百分點時,社會就業量則會相應的增長0.15個百分點。
四、地區經濟發展與就業增長所面臨的問題
1.地區產業結構發展處于亞健康狀態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社會經濟保持了高速發展的態勢,取得了輝煌的發展成果,但也留下了諸如產業結構不合理等問題。在當前條件下,我國部分地區的產業結構十分不合理,并嚴重影響得到了本地區的就業增長。由于產業結構不合理,地區資源與環境往往承擔著巨大的發展壓力。為尋求地區的可持續發展,我國部分地區已經到了進入到了產業結構調整的十字路口,產業結構的調整與升級勢在必行。
但是在產業結構的調整過程中,勢必會對地區就業造成一定影響。因此,產業結構的升級往往對地區就業增長構成巨大挑戰,甚至有可能醞釀成為社會性群體事件。產業結構長期處于亞健康狀態,已經嚴重影響到了我國部分地區的經濟發展與就業增長。
2.地區經濟發展不均衡
當前,以我國東南沿海為代表的區域經濟在發展程度上高于中西部地區。因此,東南沿海地區吸引了大量中西部務工人員,造成了我國勞動力的大范圍、常態化流動。
而無論對于政府層面而言,亦或是對于社會聘用機構而言,都不希望看到人力資源的大規模流動。一方面,因為地區經濟發展的不平衡性造成的人力資源流動加劇了經濟發達地區資源、人口、環境、就業的壓力,惡化了經濟發達地區的就業環境。另一方面,由于務工人員的大范圍、常態化流動,人力資源管理機構往往很難對人力資源進行管理,相關的數據統計工作也很難進行。由于統計數據的匱乏以及管理的混亂,政府往往很難制定出正確高效的經濟發展政策與就業政策。研究學界也無法對我國的就業增長情況進行系統準確的研究分析。
3.地區經濟發展對就業增長的促進作用薄弱
我國一些地區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之中取得了較為優異的成績。但是在面對就業問題時,卻未能有效利用自身經濟資源與發展底蘊促進社會就業的發展。雖然一些地區的經濟處于高速發展之中,但是吸收就業人員的能力卻十分低下。區域經濟發展的過程中,如不能建立良好的社會就業制度,最終必然會影響到地區經濟的活力。
(1)人力資源結構不合理
我國的人力資源結構長期處于亞健康狀態。在我國當前的人力資源結構中,技術密集型人才仍只占全部人力資源百分比的一少部分,人力資源結構中仍以勞動密集型人才為主。一方面,社會對于高素質人才的需求十分巨大,但是諸如此類人才卻難以尋覓。另一方面,人力資源體制中又充斥著大量無技術、無能力求職者。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我國的人口紅利正在消失,廉價勞動力的數量與廉價性均處于逐漸消失的狀態之中。在社會資源環境日益枯竭,生態環境壓力不斷加大的前提下,我國當前粗放型的經濟增長方式無疑難以滿足可持續發展的需要。缺乏高效完善的人力資源體系保障,社會經濟發展對于人才的需求常常得不到滿足,就業增長往往缺乏動力。
(2)區域經濟發展與就業增長間關系不可一概而論
通過對大區域范圍經濟發展與就業增長關系的研究,我們發現經濟發展對于就業增長具有一定的促進作用,但二者的增長比例并不相同。例如經濟發展趨于平緩的前提下,就業增長仍可以保持較高的速率進行。但是對于區域經濟發展與就業增長的關系而言,則不能簡單的用促進予以概括形容。地區經濟發展對于就業增長的促進作用并不絕對。基于地區經濟發展的個性原因,即便地區經濟處于高速健康發展的過程之中,就業率也有可能出現下降,就業增長也有可能出現停滯。因此,對于區域經濟發展與就業增長的關系而言,需要針對具體的區域經濟環境進行分析,不可一概而論。
五、建議與對策
1.政府引導,加快產業結構調整
現實與歷史均已經證明,產業結構調整是我國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為保證經濟的健康有序發展,為確保我國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我國都必須堅定不移的進行產業結構調整.當前一些地區,出于維持地區就業穩定的需要,而選擇推遲或抵制產業結構調整,這種做法無疑是目光短視的表現。產業結構的調整必然會對區域就業造成一定沖擊,但從長遠利益而言,產業結構的調整無疑會促進我國經濟結構的健康轉變,確保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從而在更高層次上保障就業。也唯有在健康的產業結構之下,地區經濟發展才能發揮其對就業增長的促進作用。
2.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實現不同地域的共同發展
在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過程中,由于地域性以及政策性差異等原因,地域性經濟發展程度出現了較大的差異性。地區間經濟水平的不均衡無疑對我國引導人力資源發展以及調整產業結構造成了一定影響,同時也不利于實現我國社會的公平和諧。有鑒于此,政府應正確認識到自身在經濟發展過程中的職責與地位,通過政府鼓勵引導落后地域的經濟發展。
3完善我國人力資源結構
針對我國當前人力資源所出現的問題,政府與社會各界應大力加強對人力資源教育體系的投入,提升我國人力資源結構中高素質人才的比例,促進我國人力資源體系的科學合理發展。
參考文獻:
[1]梁昭.經濟結構調整對中國國民經濟增長的影響分析[J].北京工商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05).
[2]李紅松.我國經濟增長與就業彈性問題研究[J].財經研究,201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