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從1994年我國外匯管理體制的改革以來,我國國際收支始終處于順差地位。21世紀初期我國加入WTO,世界經濟一體化程度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加強,貿易和資本的流動更加頻繁,我國雙順差局面更加明顯,外匯儲備激增。外匯儲備的持續(xù)增多,一方面,可以增強本國的宏觀調控能力,促進對外貿易,提升國家與企業(yè)在國際上的信用水平。另一方面,外匯儲備的過度增長,增加了對本國貨幣的需求,為了穩(wěn)定匯率央行就會相應的增加本國貨幣供給量,引致本國貨幣供求處于失衡局面。導致外匯儲備增加的因素有很多,不同的因素對貨幣供給量的影響程度也不同,因此我們需要對這些因素影響貨幣供給量的程度進行分析,從而可以預防和避免由于外匯儲備的激烈變動所引發(fā)的各種風險。
關鍵詞:外匯儲備來源結構;貨幣供給
一、前言
我國在1994年進行了匯率制度改革,采取了“盯住美元的單一固定匯率政策”,這樣,人民幣幣值的變化就以美元幣值的變動為基準,實質上是一種固定匯率制度。在這種制度下,有利于國際貿易結算的準確性,促進了對外貿易。但是這種制度也存在著許多局限。由于匯率大體上是固定不變的,所以當本國存在順差和逆差的時候,就不能通過匯率的變化進行自發(fā)調節(jié)順差和逆差,只能通過國內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來影響順差和逆差。這會對國內的經濟形勢帶來許多不利的影響。例如當本國出現貿易順差和通貨膨脹,貿易順差使得貨幣供給量增大,而貨幣的大量供給又會加劇國內的通脹壓力,與國內抑制通脹的政策目標相矛盾。因此,我國在2005年進行了匯改,但我國外匯制度改革,并沒有從根本上改變我國雙順差的局面,不同來源的外匯儲備仍然在持續(xù)增多。截止到2014年末,我們外匯儲備已接近4萬億美元,比上一年度增長了8%左右。外匯儲備的持續(xù)增多,本國貨幣供給量也逐年增加,但是不同來源的外匯儲備對貨幣供給的沖擊亦有很大的區(qū)別,因此通過分析貨幣供給與外匯儲備來源的相關關系及影響程度,有利于調控貨幣供給并防范可能發(fā)生的各種風險。
二、外匯儲備的來源結構
在經濟、金融高度全球化的今天,各國間經濟、貿易往來愈發(fā)頻繁,外匯儲備的來源也是各不相同,它們對外匯儲備增長的程度也不同。我國外匯儲備的來源渠道主要由以下幾個:長期的商品進出口順差、外商對華直接投資、短期投資的資本流入以及外匯儲備自身增值所產生的收益。因為經常項目和資本項目是國際收支平衡表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一國對外往來的重要體現。所以,下面將從這二個方面對外匯儲備的來源進行論述:
1.經常項目
經常項目:指本國與外國進行經濟交易而經常發(fā)生的項目,是國際收支平衡表中最主要的項目,包括對外貿易收支、非貿易往來和無償轉讓三個項目。對外貿易收支是指通過本國海關進出口貨物而發(fā)生的外匯收支。非貿易往來,又稱無形貿易收支,包括貨運、港口供應與勞務、旅游收支、投資收支和其他非貿易往來收支。無償轉讓,包括本國與國際組織、外國政府之間相互的無償援助和捐贈,以及私人的僑匯和居民的其他收入。由于我國的商品在國際市場上有極強的競爭力,導致我國貿易商品出口較多,處于對外貿易順差狀態(tài)。此外,對外貿易在經常項目中占有很大的比重,經常項目順差主要是由于對外貿易順差所導致的,因此要想改變經常項目順差就必須通過減少對外貿易順差。
2.資本與金融項目
資本與金融項目反映的是本國和外國之間以貨幣表示的債權債務的變動關系。我國國際收支平衡表中的資本項目按期限劃分為長期資本往來和短期資本往來。長期資本往來,指合同償還期在一年或一年以上或未定償還期的資本往來。短期資本往來,指即期付款或合同規(guī)定的償還期為1年以下的資本往來。由于該賬戶是具有借入性質的外匯賬戶,屬于一種債務性質的外匯儲備,所以在外匯儲備資產中,這個項目所占的比重越大,說明外匯儲備結構越不穩(wěn)定,相對而言風險越大。
三、外匯儲備來源結構對貨幣供給的影響分析
1.我國外匯儲備來源結構對貨幣供給的傳導過程
外匯儲備的增加對貨幣供給量的影響如下所示:國際收支雙順差→外匯儲備增加→外匯占款增加→基礎貨幣增加→貨幣供應量多倍增加。
我國的國際收支常年保持順差,主要是由于凈出口處于出超地位,大量外匯涌入我國,在我國現行的結售匯制度下,外匯不能自由交易,只能通過增發(fā)本幣與之兌換,隨即產生對本國貨幣產生過度需求,引致貨幣供給量增加。
2.外匯儲備來源結構對貨幣供給影響的途徑
我國國際收支順差中不同項目引起的外匯儲備,在引起貨幣供給方面的影響大小和方式也不同。具體來講:
(1)經常項目對貨幣供給的影響
經常項目順差使得外國對本國商品的需求大于本國對外國商品的需求,這會使得國內的總需求增加,任何實體的需求都需要與其相適應的貨幣需求,貨幣需求增加,央行為了維持本國幣值穩(wěn)定,基礎貨幣供給量就會增加,導致我國貨幣供應量成倍增加。
(2)資本與金融項目對貨幣供給的影響
①資本的大量流入對貨幣供給的影響。由于我國現行的金融制度弊端,一些初創(chuàng)型企業(yè)和一些新興產業(yè)由于經營、管理等各種風險過大而難以獲得銀行的資金支持。這時候外資的流入剛好滿足了這些行業(yè)和企業(yè)對于資金的需求,從而增加了本國的貨幣供給量。
②通過人民幣配套資金影響貨幣供給。大量的外資涌入必然需要與之相適應的配套資金,這時對本國的資金需求就會增加,從而導致貨幣供給量增加。外資與人民幣配套有兩方面的內容:一是投資于國內的基礎設施建設;二是用于購買相應商品、原材料等短期資金需求。
最后,外商直接投資還會間接引起本國貨幣供給增加。外商投資通常會給國內帶來技術創(chuàng)新和技術進步,提高國內的生產效率,使得這些被投資產業(yè)的利潤變得相當可觀。這時候國內資本就會紛紛效仿進行投資,從而增大了對本國貨幣的需求。
四、基于外匯儲備來源結構分析的穩(wěn)定貨幣供給對策
1.優(yōu)化出口商品結構,大力發(fā)展服務貿易
我國雙順差局面導致我國外匯儲備的增加,而對外貿易尤其是進出口貿易順差是導致外匯儲備的激增的主要原因。我國出口的產品中,低技術含量,低附加值的產品所占比重較大,主要是勞動密集型和資源密集型產品,技術密集型產品在出口產品所占比重較低,而一國的資源是有限的,勞動密集型和資源密集型產品不能保證我國出口的持續(xù)穩(wěn)定增長,因此應該充分改進出口商品的結構,由勞動、資源密集型產品向高附加值、高技術含量的技術密集型產品轉變,改進出口商品結構,對保持我國對外貿易的持續(xù)、穩(wěn)定、健康的增長具有重要意義。
2.提高引資質量
我國的“招商引資政策”使得大量外商來華投資,但是外商主要投資于勞動密集型和一些發(fā)展較為成熟的行業(yè),對技術型產業(yè)和新興產業(yè)投資較少,投資過于集中,導致我國產業(yè)結構失衡。因此,我國應通過政策的指引,限制勞動密集型和成熟產業(yè)方面的投資,適度的引導外資投資于新興產業(yè)和高附加值產業(yè),有利于我國各產業(yè)結構協同發(fā)展。
3.完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
進一步對我國目前的匯率形成機制進行改革,真正建立管理浮動的匯率制度,增強匯率的靈活性。通過增加匯率調節(jié)的彈性,可以避免由于直接采取浮動匯率而引起的外匯市場劇烈波動,從而增強貨幣政策的獨立性。擴大人民幣匯率浮動范圍,有效減少因固定匯率目標所導致的國際套匯套利行為對本國貨幣的沖擊,發(fā)揮匯率對外匯供求、資本流動的調節(jié)作用,加強匯率政策和利率政策的配合,實現內外部均衡的統一,減輕維持固定匯率目標對外匯儲備規(guī)模的壓力,削弱外匯儲備與貨幣供給的內在聯系,提高央行在貨幣調控中的主導地位,有著重要而深遠的意義。
4.綜合運用貨幣政策組合工具
應積極推進央行票據發(fā)行的制度化,從品種、期限結構以及發(fā)行頻率上不斷完善這一制度。但是央行票據的發(fā)行也并非是免費的午餐,它是以不斷累計的利息負擔為代價的。以新還舊并非解決這一問題的長久治本之策。鑒于此,進一步探索新的沖銷手段顯然是有必要的。發(fā)行以外匯儲備支持的債務債券,也就是將央行的外匯儲備證券化,可能是比單純的央行票據更為穩(wěn)妥的應對之策。
參考文獻:
[1]陳全功,程蹊.國際收支對貨幣供給的影響分析[J].廣東金融學院學報,2004(l0).
[2]巴曙松.中國國際收支與外匯儲備變動趨勢[J].世界經濟,2004(4).
[3][美]凱夫斯(Gaves R.E)著,余淼杰譯.國際貿易與國際收支(第10版)[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10).
[4]吳念魯.中國外匯儲備研究:考量與決策[M].中國金融出版社,2014(8).
作者簡介:王超(1988.09- ),男,北京市人,研究生,國民經濟學專業(y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