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淑娟 趙志浩
摘 要:歷史上,馬克思主義信仰一直與政治革命相聯系,使得人們形成了馬克思主義信仰與宏大政治敘事相聯系的心理慣性;而隨著市場經濟的建立,個人實踐由集體勞動轉向個體的商品生產經營活動。由于群體信仰的歷史心理慣性與個體實踐轉變之間的沖突,造成了馬克思主義在個體微觀層面的信仰異動。只有重新塑造馬克思主義信仰的個人實踐,才能形成馬克思主義信仰與個人實踐中愿行相資的理想效果。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信仰;個人德行事業;個人幸福
中圖分類號:B27 ? 文獻標志碼:A ? 文章編號:1002-2589(2015)27-0020-02
馬克思主義信仰最近出現了如下異動,一方面是在個體微觀層面出現的馬克思主義信仰虛無化現象,即將崇高意義和堅定信仰等同于虛空口號的觀點,認為應當避免談及與個人毫不相干的社會理想與價值意義問題;另一種則認為,追求個人幸福就是為人民、社會服務,換言之,為個人就是為人民。與馬克思主義的個體信仰異動現象相對應的是,馬克思主義信仰的宏觀社會理想(實踐)與個體理想(實踐)之間出現的裂痕。
一、異動的源起:歷史心理慣性與現實經濟轉型的沖突
中國馬克思主義信仰的實踐形式一直與政治性群眾運動密切相關,造成了個體對馬克思主義信仰個人實踐上的群體信仰慣性。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確立后,個人生產實踐主要是市場經濟活動。在馬克思主義信仰的個體心理慣性與個體經濟活動之間形成了歷史意識與現實狀況的錯位,導致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個體信仰異動。
(一)歷史心理慣性:20世紀80年代以前所形成的群體信仰慣性
“一定時代的革命思想的存在是以革命階級的存在為前提的。”[1]由于近代中國深受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壓迫,中國接受馬克思主義信仰,主要以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為出發點。馬克思主義信仰的宏觀社會實踐表現為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群眾進行的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個體實踐為參加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斗爭。“總之,我們要使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普遍真理和具體的革命實踐相結合。”[2]110“我們的修養不能脫離革命的實踐,不能脫離廣大勞動群眾的、特別是無產階級群眾的實際革命運動。”[2]101
新中國成立后的30年里,馬克思主義信仰的中國化實踐主要經歷了社會主義過渡時期、計劃經濟時期。馬克思主義信仰在中國的宏觀社會實踐,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其個體實踐是社會主義集體勞動,是以響應黨中央的政治號召和完成政治目標為特征的政治實踐。革命戰爭年代、社會主義過渡時期和計劃經濟時期,個體實踐與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社會實踐是相一致的。這些時期馬克思主義信仰的個人實踐都突出集體主義原則,追求個人崇高的精神境界和注重良好的道德修養。“共產主義道德就是要求人們按照集體主義的原則,為了共同的目標,通過共同的斗爭以及對社會義務的自覺認識,把個人和集體結合起來,團結一致,同心同德,鞏固和完成共產主義事業。”[3]
可以發現,歷史上,囿于中國的時代條件和社會任務,馬克思主義信仰的個人實踐的具體形式主要是個體參加民族、民主革命以及集體性生產勞動,其根本特點在于以集體為價值本位的大規模群眾運動的政治性實踐。正是由于歷史上馬克思主義信仰的實踐形式形成了人們對馬克思主義信仰實踐理解的歷史心理慣性,認為馬克思主義信仰的個人實踐途徑只能是參加政治性的群眾運動。
(二)現實經濟轉型:20世紀80年代以后出現的個體信仰異動
進入市場經濟社會后,商品經濟關系決定了以個體為價值本位的思維方式,取代了戰爭革命年代和高度集中計劃經濟時代的集體主義觀念,個人從事商品生產實踐,以個體為本位,個體主體性開始凸顯。對個人幸福的追求成為市場經濟活動中個人實踐的主要內容和價值取向。市場經濟中,人們遵從商品經濟等價交換原則,以個人利益最大化為原則。對個體來說,馬克思主義信仰似乎曲高而和寡,難以落實。
如果將馬克思主義信仰的個人實踐固化于參加大規模政治性的群眾運動,馬克思主義信仰對個體來說,就只能更多地淪為一種政治口號,人們理所當然地認為馬克思主義信仰已經過時。反之,功利主義幸福觀很容易左右人們的價值觀。
功利主義幸福觀作為市場經濟的副產品,其核心是一種極端利己主義道德,將人的趨樂避苦的本性和自我利益的追求作為評判標準,以邊沁功利主義思想最為典型。功利主義的“目的倫理學以獲得更大快樂和幸福為自己的唯一追求。”[4]可以說,功利主義幸福觀將功利行為看成道德行為,這使得行為的道德性隸屬于主體自身的目的性;這樣,鑒于具體主體判斷標準、原則出現多元化,類似“劣幣驅逐良幣”的原理,自然導致“禮崩樂壞”式的囚徒困境。功利主義思想與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是有根本區別的,也是造成馬克思主義信仰出現異動的根本原因。而要消弭這種異動,就必須關注馬克思主義信仰在微觀層面上的個人實踐形式,使馬克思主義信仰重新與個人實踐密切聯系,成為指導個人生活實踐的理論指南和精神歸宿;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實踐與個人的價值理想、實踐緊密聯系,形成中國共產黨和人民之間緊密的價值共識和精神紐帶。
二、異動的消弭:幸福活動和個人德行的統一
只有重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背景下馬克思主義信仰的個體實踐,才能真正解決當前馬克思主義信仰異動問題。
(一)幸福活動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
中國社會由以前的計劃經濟體制轉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社會實踐由大規模的群眾革命轉向以法律為依據的商品經濟活動,個人實踐由參加集體勞動轉向個體商品生產。個人從事商品生產活動的實踐,以個體價值本位為特征,主張主體性的凸顯和對個體幸福活動的追求,構成了當前個人實踐活動的主體精神和價值目標。與此相對應,個體生產實踐活動以個體價值為本位,以個人欲望與利益為道德衡量標準,出現了個體價值多元化現象,與計劃經濟體制有很大不同。
在計劃經濟下,國家計劃的具體實行,除了硬性行政命令,更多依靠個體道德的自律行為,倡導個人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無私奉獻的精神。因此,計劃經濟體制下,個體參加集體勞動生產帶有一種為國家、為集體奉獻自我的道德主義色彩。而市場經濟下,人們主要受市場價值規律的調節,以個體價值為本位,遵循等價交換原則,人們行為的道德色彩相對減弱,其本質是逐利行為。功利主義是商品經濟關系在個體價值層面的集中體現。
良好的倫理環境能夠減少市場主體的不確定性行為,以及市場風險和市場相關制度的運行成本,反之則反是。功利主義思想以個體欲望或利益為道德衡量標準,很容易在市場經濟活動中導致個體投機行為,誘發社會道德滑坡現象,對市場經濟運行造成不利影響。另外,功利主義對個人精神生活也產生了負面影響。功利主義將個體道德目標定義為以個人欲望為出發點的個人幸福固然具有一定現實合理性,但是將個人幸福作為唯一道德目標和道德準則大肆宣揚,將會導致個體走向道德虛無主義。人們追求物質享受為目標的幸福活動在消費主義的引導下,容易走向庸俗的物質享樂主義,形成商品拜物教;而個人幸福中所倡導的情感追求,是以個人欲望為基礎的非理性情感,容易使個體行為傾向于道德非理性主義。因此,無論從減少市場風險和相關制度運行成本角度,還是從功利主義所導致的精神危機層面,都說明了馬克思主義信仰的理性特點和價值立場仍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馬克思主義信仰必須與功利主義思想劃清界限。馬克思主義信仰的個人社會實踐要反對極端利己主義道德準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確立以后,個人從事商品生產成為主要社會實踐形式,使得市場經濟的個體本位代替了計劃經濟體制下的集體本位,個人的商品生產活動形式代替了集體勞動形式。因此,建立與個人生活密切相關的馬克思主義信仰個體實踐至關重要。
為此,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的目標就是要使人們掌握馬克思主義這個思想武器,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日常生活,使人們形成道德直覺,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來激勵和鼓舞人,極力弘揚馬克思主義的實踐精神,反對極端個人主義和片面追逐個人物欲享受;倡導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價值準則,反對以個人主觀感受為道德衡量標準的道德虛無主義。
(二)個人德行和中國傳統倫理精神相呼應
將馬克思主義精神要求和現實市場經濟的實際需要相結合,將馬克思主義的價值立場與中國優秀倫理傳統相結合,這是將馬克思主義信仰化為個人行動的必要條件。
馬克思主義信仰的個人實踐形式要求將馬克思主義的核心精神、價值立場和中國傳統倫理的優秀精神、優良傳統相結合。馬克思主義信仰必須同極端利己主義和功利主義劃清界限,將個人實踐納入馬克思主義信仰的立場要求之下。具體來說,通過個人追求幸福的活動和個人的德行事業共同構成個人實踐的內容和形式,并以個人德行事業為個人追求幸福的倫理標準和價值導向。這是將馬克思主義信仰和中國倫理傳統結合,讓馬克思主義融入中國倫理精神之中,注重以修身為手段的個人德行事業,培養中國式的個人道德直覺和道德情操,符合中國人的民族心理和氣質,人們才更容易接受。個人道德直覺是一種道德理性,約束和規范個人逐利行為,這是市場經濟、馬克思主義信仰和中國傳統倫理道德的綜合要求。
首先,要將馬克思主義的實踐精神和中國注重實踐的傳統相結合,融入個人開拓創新、積極進取的品格,將馬克思主義的實踐精神融入個人追求幸福活動之中,凸顯個體的主體精神和價值,指向自立、自信、自強的人格,彰顯了“天行健,君子將自強不息”的中國倫理傳統和人格品質。其次,中國倫理傳統中的修身實踐不是提倡個體主義,而是強調將個體修行與家、國,乃至整個中華民族的命運相聯系的整體觀念,是一種基于個體又超越個體的價值本位。中國倫理傳統中的超個體價值本位,與馬克思主義的人民價值觀念不謀而合,而以追求個人德行事業為價值目標的修身實踐正好耦合馬克思主義個體實踐活動的倫理要求。另外,個體實踐不僅以逐利為出發點,也注重個人德行精神境界提升。一方面,要承認人的主體需要,承認個體多元化的價值追求;另一方面,還要強調超越個體本位,通過修身提升個人精神境界,通過成就個人德行事業使個人與人民立場的價值觀念相一致,克服極端利己主義、非理性主義思想和行為。最終建立一種基于個人又超越個人的價值本位,使追求個人幸福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共同理想相聯系,使馬克思主義的理性信仰和個人直覺式的道德生活相結合。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9.
[2]劉少奇選集(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3]羅國杰.馬克思主義倫理學[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247.
[4]余仕麒.倫理學要義[M].成都:四川出版集團巴蜀書社,20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