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驍
摘 要:城市的交通規劃是運用科學方法預測未來的交通量與城市交通的承載能力,合理地分配城市交通資源。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傳統的城市規劃缺乏對環境污染的重視程度,綠色交通作為一種新的城市規劃理念,越來越被人們所接受。綠色交通的理念是根據行人的出行距離,優選更為節能、環保的出行工具,以實現資源、交通、社會、經濟的全面協調發展。該文從綠色交通的理念出發,從減少環境污染、降低資源消耗、提高交通運輸效率等角度出發進行城市交通規劃設計,改進傳統交通規劃的不足,為我國的綠色交通實踐提供參考。
關鍵詞:城市交通規劃 綠色交通 改進
中圖分類號:U4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5)07(c)-0238-02
城市的快速發展為交通帶來了前所未有的運載壓力,機動車輛帶來的出行舒適性和便利性使得小汽車成為首選的出行工具。我國的各大城市不斷投入人力、財力來進行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然而,隨著機動車數量的不斷攀升,城市資源短缺、環境污染等生態、社會問題頻頻發生,交通道路擁堵、交通事故頻發等問題影響著人們的日常生活。傳統的城市交通規劃難以滿足人們低污染、低能耗、高效率的交通需求,通過引進綠色交通理念,改進傳統城市規劃是未來交通規劃的發展趨勢所在。
1 城市交通規劃概述
1.1 城市交通規劃的發展歷程
交通的發展演變對城市的發展具有決定性作用,同時城市的發展也反過來促進著城市交通的發展。我國的城市交通發展經歷了從初期的萌芽階段,到成長發展時期,再到逐漸適應我國國情的成熟期等一系列的發展環節。我國城市交通的初期探索階段中,交通規劃沒有從整體角度出發,仍僅局限于規劃城市的道路系統多采用定性的道路網的功能定位方式。20世紀80年代后,城市交通規劃開始嘗試著探究交通發展的內在規律,規劃方法也由定性研究拓展到方案必選、建模分析等定量方法。到90年代后,人們逐漸認識到城市交通規劃是一個復雜的、開放的巨大系統,城市的交通規劃與政策息息相關,交通的發展模式、交通戰略、交通的相關政策等問題顯得越來越重要。
1.2 傳統城市規劃的缺陷
傳統的城市規劃通常是分析城市中的交通活動情況,確定交通不暢的癥結所在,通過預測未來的交通發展趨勢,合理制定相應的交通解決方法,以解決交通問題。國外的城市規劃師通過問卷調查來獲取交通現狀的具體數據,通過交通生成、交通分布、劃分方式、交通分配的“四階段”的方法來進行交通需求預測。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傳統交通規劃指導下的初具規模的交通網絡仍存在交通事故頻繁、交通擁堵嚴重的情況。傳統交通規劃采用的“四階段”法中的建模與分析方法都局限于西方工業社會時期的社會結構。智能交通、高信息化的發展,正逐步改變人們的出行方式,快速發展的城市交通需要不斷更新的交通需求預測方式。其次,傳統的城市規劃方法缺乏對規劃方案后續落地實施的關注。城市交通規劃實施中面臨著建設資金、政府管理體制、土地商業開發、部門利益等多方面的影響因素,有效地實施規劃方案需要項目多方的通力協作與配合。再者,傳統的城市規劃方案往往缺少對環境污染與資源浪費的考量,僅依靠加強城市基礎交通設施建設的方法來緩解交通壓力。最后,傳統的城市交通規劃的評價指標過于單一,僅側重于經濟、技術上的可行性,而忽略了資源消耗、環境污染的評價指標。傳統的城市交通規劃存在上述諸多弊病,基于綠色交通理念的城市交通規劃,從更為全面、開放、發展的角度出發,尋求環境、交通、經濟、社會和諧發展的規劃方法。
2 綠色交通的規劃架構
2.1 綠色交通的內涵
綠色交通的產生主要源于以下三方面:城市交通的擁堵、較快的城市化進程、嚴峻的環境污染問題。加拿大學者在1994年首次提出綠色交通的理念,他從經濟、社會、環境等多方面考慮,將交通工具按照環境污染情況進行優先排序,即:步行、自行車、公共交通工具、拼車、單獨駕車等。
2.2 綠色交通的目標與評價體系
綠色交通宣傳交通對健康與環境影響作用的基礎知識,推薦使用環保燃料和環保車輛。綠色交通還建議優先使用公共交通工具,實現以換乘為主的公交格局,布設高效的公共車輛專用車道,建立一套完善的交通策略方案。綠色交通的城市規劃方案離不開一套切實有效的綠色交通規劃的指標體系。我國目前有三個認可度較高的評價指標體系,為做好綠色交通規劃評價提供參考。其中,《綠色交通示范城市考核標準》分別從規劃建設、組織管理、基礎設施、公共交通、交通環境五方面詳細闡明考核內容。而《中新天津生態城綠色交通評價指標體系》分別建立了交通結構、綠色交通功能的評價指標體系。《城市綠色交通評價指標體系》確定了環境保護目標、交通功能目標、綜合效益目標這三大目標,并細分為幾個更為詳細的子目標。
3 綠色交通理念下的城市規劃方案改進
3.1 綠色交通的目標與理念
綠色交通理念的核心在于建立降低能源消耗、減少交通擁堵、節約建設維護費用、促進環境友好的綜合城市交通系統。綠色交通更注重交通與環境、社會、資源的和諧發展。基于綠色交通理念的城市交通規劃包含城市道路系統、對外交通系統、公共交通系統、軌道交通系統、慢行交通系統、停車交通系統等內容以及各系統間的協調規劃。在綠色交通理念引導下,城市交通規劃的各個階段、各個環節都要盡可能降低給環境帶來的壓力,并將環境與資源壓力控制在可接受范圍中。其次,衡量交通效率的標準是人到達而非車到達。再者,城市交通規劃應保證與維護公眾的利益。最后,要轉變人們的出行觀念,盡量選取公共交通工具完成出行要求。
3.2 綠色交通的規劃對策
兼顧公平與效率目標的綠色交通規劃,以公共交通為機動化交通主導、構造慢性交通優先的多元化的城市交通網,打造更環保、更安全、更順暢的城市綠色交通。該文從交通需求管理、政策保障、用地布局規劃、方式引導等方面探究改進城市交通規劃的對策,以保障社會的公平性,實現慢行交通、綠色交通的目標。城市的交通需求管理是根據出行的內在動力,出行時的時空消耗,通過政策約束、合理開發土地資源等限制、管理、控制出行需求,建立健康、平衡的交通系統。交通需求管理鼓勵優化交通資源配置、提倡優先發展公共交通,這些都符合綠色交通理念。在引導人們出行方式選取上,政府扮演著重要角色。各級政府因地適宜構建有效的交通法律體系,優先發展資源耗損低、運量大、污染少的公共交通,協調統一環境、資源、交通。另外,城市的土地用地的布局同樣決定著城市的交通結構與交通需求,有效地利用城市空間,合理規劃城市的土地使用,減少無效交通需求也是綠色交通理念的重要方面。最后,政府出臺鼓勵慢行、優先發展公共交通的政策法規,是構建綠色交通體系,實現可持續發展的交通網的重要保障。
3.3 綠色交通模式
根據地域情況、社會經濟特征、人口密度與分布的區分,該文提煉出三種綠色交通特有的交通模式。第一,將輕型軌道交通作為運載骨干,以步行、自行車、公共交通作為輔助的綠色交通模式。該模式適用于土地利用緊湊,出行距離較大,人口在50-100萬的大城市。第二,以大容量的軌道交通為運載骨干,將自行車、步行、常規公共交通為輔的交通模式。該模式適用于軌道交通發達,土地利用緊湊,出行距離長,人口在100萬以上的特大城市。第三,以快速公交為骨干運載方式,輔以步行、自行車、常規公共交通的綠色交通模式。該模式適用于城市功能較集中,出行距離較短,50萬人以下的中小城市。
參考文獻
[1] 李兵.西北地區中小城市綠色交通規劃研究[D] .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08.
[2] 南楠.中小城市綠色交通規劃理論研究與實踐反思[D].鄭州:河北農業大學,2009.
[3] 江黎明,吳瑞麟.綠色交通思想在交通工具及道路狀況方面的思考[J].中國市政工程,2003(2):1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