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蟬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指出:“城鄉各類幼兒園都應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地實施素質教育,為幼兒一生的發展打好基礎。”發揮農村地域優勢,實現低成本、高質量的幼兒教育,是落實《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精神、推進農村幼教課程改革、優化幼教質量、提高農村幼兒教師教育教學水平的關鍵。為此農村幼兒園應根據區域活動的新理念、結合本園的環境,從實際出發,挖掘一切可以利用的鄉土資源,開展豐富多彩而又具有本土特色的區域活動。
一、鄉土材料的廣泛收集
“兒童的智慧源于操作”, 幼兒是在對材料的操作、擺弄過程中建構自己的認知結構的。在我們農村,鄉土材料隨處可見,而且也容易收集。像稻草、鵝卵石、泥巴、玉米芯、玉米葉、竹葉、竹子、樹葉、樹枝、豆類、花生殼、蛋殼、螺螄殼、筍殼、高粱桿、麥桿、木塊等自然材料是我們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大倉庫”。那么如何收集具有教育價值的鄉土資源,就成為我們老師需要研究的內容,從以下兩方面開展了收集活動。
1.收集材料要有針對性
鼓勵教師們積極參與活動,通過相互之間的交流、探討,不斷地擴展活動思路,明確收集范圍與收集的多種途徑。有針對性地收集本土材料,又要求對收集的材料進行分類。我們根據自己的農村特色,把鄉土材料分成:動物類資源、植物類資源、沙石類資源,為開展農村幼兒園鄉土特色區域活動奠定物質基礎。
2.材料收集要拓展途徑
拓展收集途徑,發動家長和幼兒共同參與收集活動。利用家長會向家長宣傳收集各種材料對孩子進行區域活動的重要價值,讓他們真正了解各種物品的再造性功能與作用。同時利用各種形式,吸引家長主動參與幼兒園材料收集活動,最大限度地發揮其作用,共同為幼兒的發展創造條件。讓家長欣賞一些利用收集的材料制成的成品、半成品教玩具,以激發家長參與的積極性。在親子活動中,讓家長利用自己和孩子一起收集的物品,如:泥巴、石頭、瓦片、廢棄鄉土材料,如殼之類:桃殼、柿子核、花生殼、蛋殼、螺螄殼、筍殼,等材料,開展各類創作活動,大大激發家長共同參與幼兒園活動的興趣,同時,在活動中幼兒也體驗了成功的喜悅。
二、鄉土材料的充分利用
區域活動中的材料是不會說話的老師,它為孩子和知識之間搭起了橋梁,是孩子獲取知識、發展能力的工具,是幼兒在區域中進行各類學習活動的有效載體。適宜的材料能引發幼兒活動的興趣,開發幼兒的智力,幼兒在操作、擺弄材料的過程中會不斷開動腦筋,積極思考,向自己挑戰。因此,教師應非常重視材料的提供與利用,使每個孩子獲得成功和自信,進而樂于創造。
三、鄉土材料的巧妙投放
得天獨厚的鄉土資源使得農村幼兒園的幼兒擁有與眾不同的區域活動內容。大教育家杜威說過:“只有社會與兒童找到平衡點,幼兒對于活動才有真正意義上的興趣?!庇變焊鶕约旱呐d趣選擇喜歡的區域,運用已有的生活經驗進行活動,材料源于幼兒的生活,更能引發幼兒參與活動的興趣。材料既是教育意圖的物質載體,又是孩子與知識之間的橋梁,更是誘發孩子興趣、促進其個性發展的媒介。因此,教師應重視材料的投放,在區域活動中應用。如:
1.材料投放的多樣性
(1)種類多。區域活動必須提供豐富的材料,才能保證孩子有足夠的工具進行操作,這是許多老師的看法,其實材料并不是越多越好。在我看來,材料始終只是幫助幼兒進行探索活動的輔助手段和工具,必須是對幼兒本次探索活動有所幫助的。過多材料的提供看似讓孩子玩得很開心,但是多則濫,幼兒的注意力不穩定,容易分心,他們的活動會因為過多的材料投放流于形式而表面化,不能達到很好的探索目的。因此材料的投放要多,但要多的雜而不亂,讓孩子有自主選擇的權利,滿足他們多方面的操作需要。
(2)用途多。豐富多樣的材料能引發幼兒豐富的思維活動。有些活動的材料它可以一物多用,孩子的工藝品作品不僅可以美化活動室,還可以在超市里銷售,也可以供幼兒游戲。比如:果殼果核可以進行拼畫、帖畫,也可以在數學區中進行數數、分類、排序,還可以進行穿果核項鏈,夾果核比賽等活動。農村常見的狗尾巴草不僅可以進行染色,曬干還可作為裝飾品。區域中的貝殼,一方面可以起到裝飾的作用,另一方面也可以制作貝殼風鈴,將它掛在區角的兩邊,中間配上幼兒的貝殼印畫,簡單又不失美感。
2.材料投放的目標性
同樣的材料有時候會有不同的用法,從而會達到的目標也不一樣。合適的材料為孩子的自主性探索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前提。每個孩子都是不同的個體,他們的水平和能力也是各不相同的,因此在材料投放上,我們要考慮孩子的年齡特點和個體差異,挖掘出同一種材料在不同年齡段的使用,讓孩子按自己喜歡的方式去學習、去探索、去獲得發展。同時材料要緊扣目標,根據目標提供材料。
總之,我們要貫徹《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所提出的:指導幼兒利用身邊的物品或材料制作玩具。農村幼兒園擁有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和地理條件,如果能夠充分挖掘鄉土材料,農村區域活動將更具特色,孩子們也一定能在廣闊的天地中健康快樂地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