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洪健
價值觀作為人對社會存在的反映,能夠集中而具體地反映出一個人對自然、社會、他人的態度,反映出一個人的利害標準,對人生的態度和人生的追求。它與人的世界觀和人生觀緊密相關。有著什么樣的價值觀,就會有什么樣的價值追求,價值觀是一個人的認知、意志和行為的主要的來源。多元價值觀是在時代的多元文化背景下產生的,它的主體還限于宏觀層面的國家、民族、東西方等層面,但隨著這種觀念的深化,它必然深化到組成國家、民族的基本要素,甚至是個人。它對于教育必然產生深刻的影響。它的深化和發展,給我們的教育理念也必然會帶來一些質的變化。讓我們的教育更加注重個人價值的實現,讓我們更加重視個體的本性的教育與培養。
一、多元化、人的本性與個性
價值多元化的大背景,是文化的多元化,更深層次的,是個體的多元化。價值的多元化使集體意識和個人價值選擇之間保持著一定的張力。人性的趨同,同質文化的產生,無疑是相似的環境的產物。而所謂的個性,也都是大環境下,共性基礎之上的個性。這也就是為什么世界上會有東方文化和西方文化,為什么會有歐美文化和中國文化。中國有這么多的民族,但我們并沒有把哪一個民族的文化單獨出來去和世界上的他族文化進行對比。但是,隨著文化觀念在具有共同屬性的人性的個體間的深化,它必然對個體意識產生深刻影響,也就是勢必影響決定個體成長和發展的教育。
價值觀念的多元化,是歷史文化和人的個性化發展的必然要求。世界的歷史發展的地域性差異和時間的久遠,都為不同質的文化發展提供了足夠的發展空間,從而使得在世界范圍內的文化多元化得以發展,價值觀念的多元化也就成為文化多元化的直接產物。但是,“文化多元化”這個概念在國家的范圍內的有效性到底有多少,還沒有準確的定性。我們可以這樣認為,世界范圍內的文化多元化,以至價值觀念的多元化,是文化的自然生長和民族個性自然生長的產物。這個自然生長的環境給予民族文化和民族個性以充分尊重。教育是文化的一部分,文化多元化必然對教育的理念產生直接的根本性的影響。傳統的單一的教育理念必然受到嚴重的沖擊。教育必須立足于最根本的“人性的教育”才能夠獲得真正的進步與發展。為了適應多元化價值觀念的興起,并借鑒多元化價值觀念的優秀成果,教育必須重視多元化的教育環境,創設多元化的教學情境,學校教育必須打破自己的藩籬,與家庭教育甚至整個社會教育形成合力。價值觀念的多元化,深化到個體層面,需要教育給予個體價值以充分的肯定,并給予個體價值在教育目的層面以更高的地位,并給予適當的,寬松的文化環境和社會環境。
二、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是搖籃教育,對孩子的成長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孩子的性格和習慣,甚至是世界觀和價值觀都萌芽甚至形成于家庭。家庭之于孩子,就如同原始部落之于原始初民,最初的文化發源于此。孩子最初的角色定位,性格的形成,在家庭中的地位,人際關系,責任感等,都胚胎于家庭。家庭教育對于他們進入社會之后的發展,都起到基礎性甚至是決定性的作用。多元的價值觀念,要求家庭具有和諧民主的氛圍,家長應該作孩子的良師益友,而不再是封建式的家長。家長不能強求孩子去學他們不感興趣的東西,而應該尊重他們的興趣愛好,讓他們自己選擇自己的發展方向甚至是職業方向。家庭教育的重要職責,是創造和提供個體健康發展的陽光和土壤。孩子從睜開眼睛的那一刻,他們就應該是自由的和快樂的,他們不應該是父母命令的執行者和被無理管制的對象。如果父母不能夠給予合理的引導,為他們提供最基本的物質需求就是孩子最大的福祉。家長不能急功近利也不能揠苗助長。要明確,孩子存在的價值不是父母期望的兌現,他們要成就的就是他們自己。家長不能把知識和特殊的技能強加給孩子,應該讓知識在孩子的興趣和活動中,快樂中,自然地生長。當孩子具有了充分的自我認知和自我價值肯定的時候,追求知識和角色的承當,以及對社會的觀察的思考,對生存能力提高的欲望等等,都會自然地形成。
三、德育
沒有個性肯定和個人價值尊重這個前提作保障的德育將成為強加的教育。不會成為從個體內在生命中生長出來的教育。德育不應該成為統治者的道德教化和統治工具,不應該是由上而下的,而是由下而上的,形成于每個個體的道德情感與道德感知,是個體道德行為的公共契約。中國封建社會的道德是治人的道德,帶有階級性和壓迫性的道德,是一部分人受益的道德。底層人們的道德服從是建立在個體人格的喪失和個人尊嚴犧牲的基礎之上的。
只有個體對自我的價值具有充分的自覺和自我認知,對其他個體的存在價值的尊重才從根本上具有可能。也唯其如此,當個體價值與公共價值產生沖突的時候,個體才會自覺地充分思考個體與集體之間的關系,個體價值與公共利益的和諧就成為了個體價值得以肯定的個體內在需要,對公德的遵守就會在個體的意識中自然地生長出來,并且作為自己的行為規范。這是一個由內而外,自然生長的過程,而不是某種外在的行為規范的內化過程。
什么才是真正的德呢?人性本善與本惡都只是對人的本性的抽象的機械的預設。人性不是固定與僵化之物,而是建構性的和過程性的。人性建構也是一個矛盾地發展變化的過程。但它有最基本的前提。西方的天賦人權,崇尚自由和平等,這就是對人的自然的天性給予了充分的肯定。人生而平等,具有個人尊嚴,人生而自由,可以自主地選擇,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能。教育,是對才能發揮的助推,而不是壓迫。中國人認為“生生大德”,更好的個體發展,自然地發展與成長,是對生命的充分尊重,就是最大的德。沒有個體自身內在道德體驗,從內心生長出來的道德情感,怎么會有外在的抽象的公共的德存在呢?
四、傳統的學校教育理念與環境多樣化的重要性
學校的教育應該是家庭教育的延續和擴大,而不是家庭教育的終結,不應該是與家庭教育不同質的教育。
目前的基礎教育根本就難以做到個性的發展,因為這里具有基本一致的價值理念,唯分數論,在高考統一目標的指引下,根本得不到個性化的解放。沒有多元化的環境和氛圍,統一的教學環境只能形成趨同的價值觀念,這無疑是對個性的禁錮和抹殺。學科的分類學習,德智體美勞等課程開設更多地還是出于說教的教育方式,與整個社會環境和文化氛圍是脫節的。學生真正重視的無外乎考試的科目。各自的興趣根本難以得到長足的發展。學科基礎知識的學習,與興趣和知識產生的環境相結合,才是生長式的,而非灌輸式的。人的本性的教育,不是知識的灌輸,而是生存的能力的提高和個性愛好的充分的發展。把學生當作被動的教育客體,這本身就是違背“人的本性的教育”的。沒有主動的選擇和愛好的發展以及個體價值肯定的教育,是生產,而非生長。
盧梭為人:“出自造物主之手的東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人的手里,就全變壞了”。盧梭所希望的就是“人的本性的教育”,也就是與人的文化教育相對的自然的教育。自然的教育并不是摒棄文化,而是讓個體的本性與文化和諧相融。多元價值觀念的優點就在于它打破了一元觀念,也就是同一的,獨斷的文化的觀念的禁錮與束縛,在多元文化的寬松的土壤之中,給個體的發展提供充分的發展空間,個體的成長是人性的種子和多元文化提供的土壤與水分的共同作用。個體成長的果實不是某種預設的規制的成品,而是個體充分選擇的結果,也是個體自身的價值建構,這樣,個體就有了充分的個體認知自我價值肯定。
參考文獻:
[1]愛德華·威爾遜《論人性》.[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2]讓雅克·盧梭《愛彌兒》.[M].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
[3]吳露霞《論伯林德的價值多元主義》.[J].社科縱橫,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