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芬
淺談如何培養小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
王麗芬
閱讀教學是語文教學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在小學階段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對學生的終身學習和發展具有深遠的意義。可在高速信息化的當今社會,各種媒體對傳統書籍閱讀產生了巨大的沖擊。不要說孩子們不愛看書,就連大人往往也將書籍束之高閣。教育界人士普遍認為,如果長此以往,缺乏文化素養熏陶的一代人,將缺乏一定的文化底蘊。葉圣陶曾說過:“教育是什么?往簡單說,就是培養習慣。”而小學語文教學任務的重中之重,就是培養學生自主讀書的習慣。那么,該如何培養小學生的閱讀習慣呢?結合自己的教學經驗,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培養小學生的閱讀習慣。
一、教師要有意識地把培養良好閱讀習慣的教學融入到課內閱讀和課外閱讀中去。
課內閱讀是教師閱讀教學中占比重較大的一部分。所以,培養小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要重點利用課內的閱讀教學,尤其是閱讀方法的訓練。而在開放的語文教育體系中,課外閱讀不再是語文教育的“點綴”,更不是可有可無的“軟任務”。呂淑湘先生曾說過:“少數語文水平較好的學生,你要問他的經驗,異口同聲說得益于課外。”因此,拓寬學生課外閱讀,無疑是提高語文教學質量的重要途徑,也是培養學生良好閱讀習慣的一個重要方面。課內閱讀注重方法的培養,是“質”的積累,而課外閱讀則注重興趣和品質的培養,是“量”的提高。二者相互促進,教師要重視課內閱讀和課外閱讀并且把兩者聯系起來,才能讓學生的閱讀獲得真正的質量保證和提高。
二、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增加閱讀量,拓寬視野。
《語文課程標準》也明確指出:“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倡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整本的書”。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對閱讀有興趣,就為學生持續閱讀和提高閱讀能力提供了內因條件,培養小學生濃厚的閱讀興趣,是養成良好閱讀習慣的第一步。可在班級環境建設中突出閱讀的特色,例如學習園地、黑板報等以宣傳讀書為主題;其次是完善班級圖書角,對書柜裝飾及命名,滿足學生的好奇心和渴望閱讀的興趣。再次可采取形式多樣的比賽。如評選“讀書之星”,設立讀書成長表等。
三、教會學生閱讀的方法,提高效率。
我們常強調: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應讓學生自主地學習,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才會使學生終生受益。古人云:“不動筆墨不讀書。”課外閱讀要“養成讀書記筆記的習慣”。小學低年級的學生可以讓他們摘錄課文中一些詞語,而中高年級的學生則可以要求他們摘錄一些好詞好句以及好的段落。當然,動筆的時候不僅僅要摘錄而已,還要在旁邊寫寫批注,可以把讀書時產生的心得、評語、疑問等寫在書頁的空白處。更有甚者,可以對課文進行再創作,如寫讀后感、續寫、縮寫、評價書中的人物等等。這樣,不僅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還鍛煉他們的思維能力,使課本上的知識真正變成自己的知識。
四、培養學生樹立正確的閱讀觀,選擇優秀書籍。
教師首先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知識水平幫學生選好讀物,引導學生讀優秀的課外作品。低年級的學生思維主要是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因此應選取圖文并茂的課外讀物;中部和高部的學生思維已由具體形象思維逐步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因此,可以適當地選擇一些邏輯性、說理性較強的讀物給學生閱讀。
其次是根據課文的體裁(題材、作者),指導學生選擇課外讀物。教師在教學某種文體的課文時,可以在教會學生獨立閱讀方法后,向學生推薦同類體裁的讀物,指導學生運用課堂上學到的閱讀方法進行課外閱讀,以達到課內得法,課外受益的效果。如三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的主題是名人故事,除了認識課文中的四位名人,可以讓學生讀一讀其他名人的故事。
良好的閱讀習慣,是一個人終生的寶貴財富,也是他終身學習的堅實基礎。但閱讀是一項長期的、日積月累的、潛移默化的精神活動,是在堅持不懈地反復練習中養成的,沒有耐心和恒心是不會有好的效果。因此,無論是課內還是課外都應從一點一滴做起,不斷積累。可良好的閱讀習慣離不開老師的指導、訓練,周密的考慮,科學的安排。作為教師,我們有義務,有責任培養學生從小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在快樂的閱讀中享受生活,在生活中享受閱讀。
(作者單位:贛州市尋烏縣城關小學342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