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福東
高等學校青年教師培養漫談
張福東
我國高等教育進入大眾化時代以來,高校不斷擴招,高校教師的數量凸顯不足,因此,高校便大量引進教師,使得高校青年教師占比很高,尤其是地方高校更是如此。這樣就會出現諸如青年教師理想信念、師德師風、教學質量等方面的問題。加強青年教師的思想政治教育;加強青年教師的管理和考核;加強青年教師的專業學習;加強青年教師的師德教育和監督;加強青年教學過程的科學化管理等手段能夠有效地提高教師的綜合職業素質。
中共中央組織部、中共中央宣傳部和中共教育部黨組在《關于加強和改進高校青年教師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見》中指出,“當前,高校青年教師主體積極健康向上,擁護黨的領導,對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充滿信心,熱愛教書育人事業,關心關愛學生,為高等教育事業發展做出重要貢獻。同時也應看到,少數青年教師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職業情感與職業道德淡化、服務意識不強,個別教師言行失范、不能為人師表。”針對這一實際情況,高校應加強青年教師的培養工作,努力實現教師“傳道、授業、解惑”的神圣職責。我們認為,對青年教師的培養工作應從以下幾個方面開展。
青年教師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究其原因,還是思想政治理論教育跟不上造成的。青年教師進入學校后,一頭扎進教學和科研工作中,無暇學習思想政治理論,所以,高校應有針對性地、有計劃性地、不間斷地對青年教師進行思想政治理論教育。具體可以針對青年教師的思想實際,一是根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與實踐的新發展,開展專題政治理論教育;二是根據國際國內形勢發展變化的新情況,開展專題形勢與政策教育;三是結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和核心價值觀的新理論,開展理想信念教育和人生觀價值觀教育。這樣,不僅讓青年教師教學功底扎實、科研水平高,更要讓青年教師政治立場堅定、理想信念明確,在大是大非面前能用馬克思主義理論厘清正確與錯誤,有用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和方法,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樣,才能實現教書育人和全員育人的目的和效果。
青年教師雖然年輕,血氣方剛,精力旺盛,但是,一般地說,教學和科研俱佳的教師相對來說還是少數,教學搞好了、科研上不去,科研搞好了、教學上不去,因此,師資隊伍的建設要有所側重。要逐步“完善教師分類管理和分類評價辦法,明確不同類型教師的崗位職責和任職條件,制定聘用、考核、晉升獎懲辦法。”我們認為,師資隊伍建設應該向兩個方面側重,一個是教學型師資隊伍,一個是研究型師資隊伍。兩方面師資隊伍的比例關系因學校類型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兩方面師資隊伍的考核標準亦有所不同。教學型師資隊伍側重教學,要鉆研教學和教學改革,要不斷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學校要“引導和鼓勵教師靜心教學、潛心育人,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和學識魅力教育感染學生,做學生健康成長的指導者和引路人”,教學型教師主要考核因素包括在校生評教、同行評教、教學管理部門評教、畢業生評教、用人單位評教等等,達到相應分值的可以評優晉級晉職,享受相應的待遇。學校“要為教師心無旁騖地安守教學崗位提供制度保障。”而科研方面的考核,相對于研究型師資隊伍的考核標準要低一些,科研方面的考核可主要側重于教學研究和教學改革方面。研究型師資隊伍以科學研究為主,科研方面的考核因素主要包括高水平的科研項目、高水平的論文和專著等等,在數量上、質量上,可設置不同檔次的考核標準,達到相應分值的可以評優晉級晉職,享受相應的待遇。而教學方面的考核為輔,在授課任務上要相對低一些。兩方面師資隊伍不能處在隔絕狀態,教學促進科研,科研帶動教學,兩方面的師資隊伍應該定期在一起座談溝通,共同達到高等學校人才培養、科學研究、服務社會、文化傳承創新的目的。這樣做,可以使青年教師有時間和精力去思考問題,去成長去提高,實現高等教育的目標和效果。
一些青年教師在學期間學習過教學法,更多的青年教師沒有經過這方面的學習和訓練,因此,必須對青年教師開展教學法和專業能力教育。一是在新任教師上講臺前集中開展教學法的學習和訓練,讓青年教師懂得如何完成一堂高水平的教學課。二是實行個人和集體相結合的導師制,新任教師上講臺前必須完整聽一位導師的一門課程,同時還要聽其他導師每人幾節課程,吸收眾人的長處,不斷完善和提高自己。三是根據新任教師講授課程性質的不同,或是全過程開展主講課程的各項實驗,或是到相關國家機關、企事業單位開展社會實踐,目的是要做到理論和實踐緊密結合。四是參加本學科的學術會議,通過參加學術會議來了解和把握本學科的科研與學術前沿。五是到外國(地區)知名大學進修或開展研究工作,了解本學科的國際水平。總之,高校要多措并舉,不斷提高青年教師的教學水平和科研能力。
教師的責任是育人。要對教師加強師德教育,在師德方面要“零容忍”。“建立健全自律與他律并重的師德建設長效機制,把師德師風納入教師考核評價體系,并作為教師績效評價、聘任(聘用)和評優獎勵的首要指標。”在金錢財物方面,在人際關系方面,在學術道德方面,教師必須嚴格要求自己。可以采用典型引導和教育的方式開展師德教育,但是,也應該有“末位淘汰”制度。師資隊伍建設的入口和出口應該是敞開的、暢通的。當然,學校在用人方面要有自己的標準,要任人唯賢,用能人、用有學識的人、用有發展的人;不能任人唯親,照顧權力、照顧關系、照顧面子。在教師管理方面,要按照考核標準和考核制度,嚴格考核和管理,而不是走過場。對于考核不合格的人員要及時轉崗、調離或者清退,保持教師隊伍的高水平和高質量。在師資隊伍建設入口暢通、考核管理科學合理嚴格、出口敞開的情況下,才能建設出一支高水平高質量的師資隊伍。
對教學管理是必要的,但對教學的管理要適度、合理、科學,要有培育大師、培養高素質人才的寬松氛圍。沒有大師就培養不出高素質的人才。教學過程管理就是對教師授課的過程和教學質量進行管理和監控。對教學的管理要嚴格,一是一、二是二,對就是對、錯就是錯;對教師的管理要寬松,要讓教師有一個相對自由的成長空間,管死了就不可能出現大師,管松了就不可能培養出高素質的人才。對教學的管理怎樣做到適度、合理、科學,這是個值得深入研究的問題,盲目地給教師加擔子、壓任務是不可取的,只能導致教師心理壓力增大,不利于教師的健康成長。學校對教學過程進行管理是他律,這是必要的;對教學過程的管理也需要教師的自律,這同樣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對教學的管理一味地依賴他律,教師處于被動狀態,就不會建設成高水平的大學,加強內涵建設、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就無從談起。要他律和自律兼顧,通過他律養成自律,這是教學管理的目的之一。高校教師都能夠嚴格要求自己,自覺遵循教育教學規律,專心教學,潛心研究,不可能不出現大師,不可能培養不出高素質的人才。
[1]王翠梅.民辦高校青年教師培養中存在的問題與對策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4.
[2]孫麗波.高校青年教師培養工作中的問題及對策[J].教學研究,2008,02:126-129.
[3]劉繼榮,楊潮.試論高校青年教師培養體系的構建[J].教育發展研究,2008,Z4:115-118.
[4]王海文.新形勢下我國高校青年教師培養的現狀、問題與對策[J].中國電力教育,2012,11:107-108,138.
張福東,男,吉林省白城市人,東北電力大學教授,社會科學學院院長。研究方向:法學。
吉林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2013年度課題項目:《吉林省省屬高等學校青年教師思想政治工作創新研究》編號ZC13071。
(作者單位:東北電力大學13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