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擇校現象是當前我國教育的熱點和焦點問題之一。初中教育階段擇校現象尤其明顯。公眾對優質教育資源的渴求、家長不理性的教育觀念以及校際之間的差距是造成擇校現象的主要原因。優化教育資源配置,建立健全教師流動制度,轉變家長教育觀念,加大教育監管力度是遏制擇校現象的有效措施。
【關鍵詞】初中;擇校現象;原因;對策
當前,提高質量促進公平是我國教育改革的主旋律。然而,作為有悖于教育公平的擇校現象不僅屢禁不止,更有愈演愈烈的趨勢,在初中教育階段尤為明顯。這一方面助長了“應試教育”的勢頭,更重要的是阻礙了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步伐。探究“擇校熱”背后的原因,尋求有效的解決對策,是實現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質量的不可忽視的重要課題。
一、初中教育階段擇校的原因分析
擇校是指家長放棄義務教育階段適齡兒童按學區免費就近入學的優惠政策,主動選擇其他學校就讀的教育選擇現象。[1] 《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明確指出:“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合理設置小學、初級中等學校,使兒童、少年就近入學。”[2] 然而, “以分擇校”、“以錢擇校”及“關系擇校”等擇校方式層出不窮。究其原因,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分析。
1.教育的人力資本功能突顯與公眾教育需求高漲
隨著生產力的飛速發展,特別是科技在生產力中所占比重越來越大,人們越來越意識到教育作為一種潛在生產力的重要價值。受教育程度、接受教育的質量代表著一個人的人力資本, 而人力資本的大小與職位高低、收入多少基本成正比。擇校歸根結底是在選擇優質教育資源以期獲得優勢職業及更高的經濟回報。然而,當前我國的優質教育資源相對困乏,義務教育資源配置不均衡, 無法保證每個學生就近接受優質教育。滿足不了大眾對優質教育資源的需求,由此便產生了擇校這一社會現象。正如《學會生存》所言: “家長們一般希望他們的子女得到比他們自己更高程度的教育。即使教育所開辟的廣闊前景實際上是虛幻的, 人們仍是把教育視為促進社會變動的基本手段”。
2.家長非理性的教育觀念使“高升學率”學校成為熱門
課題組對唐山市某“重點初中”150名擇校生家長進行問卷調查。在家長所考慮的擇校因素中,學校出眾的升學率是至關重要的因素,選擇比例高達80.1%。其他占有很大比例的還有優秀的教師隊伍及良好的教學設施,占有比例分別為70.2%與53.4%。不可否認,這兩項因素與高升學率有著密切的內在聯系。而占59.5%的“良好的社會聲譽”也與高升學率有著直接的關系。可見,“高升學率”是家長為孩子擇校的最重要的因素,“唯分數論”依然是很多家長對教育效果的終極追求。
3.校際之間差異性的存在是擇校現象產生的直接原因
長期以來,受多種因素的影響,即使在同一地區,各初級中學發展并不均衡,教育投入也有較大差別。雖然《義務教育法》明確規定取消義務教育階段重點校與非重點校之分,但在實際中,所謂的“重點初中”依然存在,“三六九等”劃分鮮明。“好學校”享受了較多的政策傾斜和教育資源,在辦學條件、師資隊伍、生源質量等方面優于其他學校。由于擁有較好的生存和發展環境,強者更強,成為同類學校中的佼佼者。而那些名聲不高的學校卻長期處于“營養不良、供血不足”的狀態,其生存和發展愈加受到限制。學校之間的分等和差異,是推動“擇校熱”經久不衰的直接原因。
二、緩解初中階段“擇校熱”的對策
1.優化教育資源配置,消除教育不平等
優質教育資源不足,配置不均衡是引發擇校的主要原因之一。近年來,雖然教育法律法規主張取消義務教育階段重點學校與普通學校的區別,但是在一些地區的義務教育階段不同學校之間的教育質量上仍存在著較大的差異。這種狀況的存在與政府行為有直接關系。義務教育階段教育經費由地方政府負責。于是有的地區就出現了“好學校”經費投入多,條件設施好,師資優良,“好上加好”的現象,而普通學校則與之相反。這與義務教育階段的公平、平等原則相違背。因此,國家必須加大對教育經費的管理力度,優化教育資源配置。要建立一種新制度保證教育資源向薄弱地方流動,讓制度保證政府和教育官員評價教育、指導教育的目標時,始終把均衡發展作為一項重要內容。[3]
2.建立區域內教師流動制度
“擇校”在很大程度上是“擇師”,因此,加快推進教師交流制度的建立,均衡配置教師資源,是解決“擇校”問題的關鍵環節。與我國相比,日本中小學教師的定期流動制度比較完善、系統,值得我們借鑒。 日本將“教師定期流動制”法律化。日本的教育法明確規定,一個教師在同一所學校連續工作不得超過五年;在一所學校連續任教一定年限以上的教師必須流動,同時限制任教不滿三年的教師“跳槽”。從一定的意義上來說,合理的教師流動既可調動學校、教師的積極性,又可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通過教師的合理流動,可以有效地縮小學校之間師資力量的差距。使那些薄弱學校的學生也能夠享受到優質的教師資源,從而削弱擇校現象的產生。
3.家長要轉變教育觀念,理性看待孩子的教育問題
當前,很多家長“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心切,但這種良好的愿望卻往往收不到好的效果,問題的關鍵就在于家長教育觀念的偏差。“別人的孩子上名校,我的孩子也要上名校,別人的孩子學什么,我的孩子也要學什么”。至于究竟什么樣的學校教育才是最好的,自己的孩子適合就讀什么樣的學校,很多家長可能并不清楚,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良好的教育資源只是為學生的成才提供了有力的外部條件。學生自己的努力程度、學習心態、學習方法時學習的內因。內因起主導作用,外因只起輔助作用,因此,選擇所謂的重點學校并不能保證學生就能在學業上取得優異的成績,相反,如果學生不能適應學校的激烈競爭可能會造成適得其反的作用,阻礙學生的健康發展。
家長要擯棄“唯分是舉”的思想觀念,應該明確選擇學校應適合孩子自身的發展, 并有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進入好的中學就讀并不是考入大學的決定性因素。孩子學習的水平決定因素是取決于孩子自身。關注學生的身心健康以及素質的全面發展才是教育的根本目的。
4.加大監管力度,完善監督體制
加強對辦學行為的規范和對學校管理者權利行使的約束,是減少亂收費,規范擇校行為的重要環節。切實落實辦學行為的主要責任。各義務教育階段的學校應嚴格按照新修訂的《義務教育法》規定的義務教育管理體制,因地制宜地制定和完善規范義務教育辦學行為的有關規定。嚴格執行有關法律法規和政策,及時糾正各種違法的辦學行為。切實落實政府舉辦義務教育的責任,確保上級財政下撥的教育經費專款專用,杜絕教育經費被挪用的行為。全面清理義務教育階段公辦學校的服務性收費項目,堅決廢止與國家法律法規相違背的收費項目。
參考文獻:
[1]郭燕銷.擇校:一種階層分析視角的闡釋[J].教育導刊,2007(4):40‐41.
[2]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http://www.gov.cn/ziliao/flfg/2006-06/30/content_323302.htm.
[3]童巧珍,朱道忠.芻議“擇校熱”與教育公平[J].學術論壇,2010(5):289‐290.
作者簡介:
李艷艷,女,1975年7月出生,河北樂亭人,漢族,副教授,教育學碩士,研究方向:教育原理,教師教育。
河北省社會科學發展研究課題“教育公平視野下義務教育擇校現象研究”研究成果(課題編號:2014018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