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雅蓉
【摘 要】本文談談如何在小學學科中運用信息技術,這是當下廣大教育工作者須做的嘗試和努力方向。
【關鍵詞】學科;信息技術;運用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早已成為廣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識,而運用信息技術,更能體現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可以讓學生有更多的參與機會。交互式的信息技術為學生的主動參與提供了條件,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積極性。因此,在學科中有效運用信息技術是廣大教育工作者須做的嘗試和努力。
一、直觀教學,激發學習興趣
直觀教學是最利于學生學習知識的教學方法。課堂中,我們合理開發利用多媒體課件進行教學,這樣不僅可以在信息化學習環境和資源共享的前提下,圍繞教學內容,分散教學難點,突破教學重點,激發了學生參與的熱情,讓學生自覺地加入到獲取知識的活動中去。小學生年齡小,好奇心強,對感興趣的事物總是愉快地去探究,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首先考慮的不是教師,更不是計算機媒體,而是學習的主體——學生。如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呢?在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的過程中,就要使學生的學習直觀性和形象化。只有在課堂教學中特別注意發揮現代信息技術的作用,課前精心設計教學,制作相應的教學軟件,創設情境,化靜為動,化虛為實,變無聲為有聲,才能通過生動、直觀的畫面,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喚起學生的注意。
如三年級教材《東方之珠》一課教學中,教師先收集不少有關香港市場、美食、旅游、回歸等的圖片、文字,并利用PPT軟件制作課件運用于教學中。教師先提出問題“大家看完后誰能說說圖片中向我們介紹了香港哪些好地方。”然后播放課件讓學生觀察香港的美景(配樂),整體感知香港的繁華。學生邊看、邊說,課堂氣氛好。在感知完香港的美最后,老師運用小導游的形式對課文各段落進行學習,進一步培養了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操。然而在學習生字詞的時候,通過點擊相應的詞語(琳瑯滿目、物美價廉、璀璨無比等出現特殊標號)解決了課文難學的生字詞,為學生都能有感情的進行朗讀打下良好基礎。整堂課,學生在活躍、快樂、新奇的學習氛圍中學習,整個教學過程始終處在一個民主、寬松、和諧的教學氣氛,充分發揮其自身在學習過程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并且能利用現代教育技術進行學習,從不同角度、不同層面獲取大量信息,從而形成自己的認知,通過合理的運用多媒體教學,不僅能大大提高教學質量,拓寬了學生解決問題的思路,不僅培養了他們使用信息技術的意識和興趣,還不斷提高他們的創造精神和實踐能力。
二、創設情境,感悟體驗
現代教學技術為情感的激發與思維的開拓創設了良好的教學氛圍和問題情境,它不僅可以使思維與情感的發展得到同步進行,而且可以使思維與情感活動圖示化、簡明化和流程化,促進學生思維和情感活動的和諧發展。
例如,《富饒的西沙群島》這篇課文作者用準確、鮮明、生動的詞句,按“海水”、“海底”、“海灘”、“海島”的順序具體形象地介紹了西沙群島的瑰麗風光和豐富物產。但對于一個從沒見過大海或很少見過大海的農村孩子來說,更想象不出大海里面會有哪些寶藏。何況這么長的一篇課文,學生又怎能讀出感情來呢?針對這種情況,我首先進行“創設情境”:用多媒體課件導入,讓學生身臨其境,通過直觀形象的多媒體動畫畫面,創設與課文相符的情境。神奇美妙的大自然為學生提供了豐富的說話素材,當絢麗多彩的畫面鮮活地呈現在學生面前時,學生無不為之震驚,為之感嘆,同學們似乎有說不完的話,有的說:“我看見了五顏六色的海水,西沙群島的大海多壯美啊!”有的說:“我看見了許許多多的魚,它們的樣子很特別,和我平時所看到的魚形狀不一樣。”有的說:“珊瑚太美了,有的長得像一棵樹,有的長得像盛一束花。”有的說:“西沙群島的樹多,鳥兒都愿意在那兒棲息,鳥兒多了,下的蛋也就多了。”這樣既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又激活了學生的思維,從而提高了學生的審美情趣,增強了學生的感悟能力。學生能夠在輕松、優美的環境中對文章內容有所感知。
三、節約上課時間,提高學習效率
在我們原有的教學中,老師的板書、教具的演示和教學掛圖的張貼等等,往往占用了一節課中不少的時間。運用多媒體課件動態演示,可以把知識的形成過程直觀、生動和便捷地展示在學生面前。教師通過精心制作的課件,在“超文本”狀態下,只要操作鼠標,就可以讓學生一邊眼看精美的教學圖片,一邊耳聽教師的生動講解或多媒體播出的聲音。動靜結合,輕松突破教學重點、難點,學生容易掌握其內在規律,完成知識的構建。我們發現通過課件的教學演示,學生很容易理解幾何問題,并且教學的時間也比傳統的教學方法節省了許多,從而使課堂中更多的學生有回答問題的機會。同時,老師還可以根據實際情況補充一些教學內容,豐富學生的知識,給學生更多的表現機會,增強學生的學習自信心。
總之,在課堂教學中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的運用過程中,給課堂注入新的活力,有效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從而為教育的現代化奠定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