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霜
古人云:“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 ”小學生要想寫好作文,就必須打好語言基礎,廣泛積累語言材料和對生活的感悟。有的學生一聽到寫作文就愁眉苦臉的,是因為學生無話可寫,因為平時的積累少了,只有厚積才能薄發,只有廣泛積累,寫起文章來.才能得心應手。
一、引導學生注意生活積累
首先,讓學生走入生活。老師引導學生走出課堂,走進現實生活,積極參與生活實踐,體驗生活。激發學生熱愛生活、觀察生活、認識生活的興趣。讓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比如家務、家庭游戲中善于觀察進行時的步驟,其中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態、揣摩心理變化等。并在勞動或者游戲之后采取回憶的形式記錄下來,加以閱讀和修改,久而久之,學生在生活中的活動就成為了他們寶貴的寫作資源庫,讓他們在面對寫作的時候不再是沒有內容可寫。
其次,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讓學生有理有據進行觀察。在學校,教師盡可能多開展一些學生喜聞樂見的游戲,或班隊活動。讓學生在玩中、在樂中、在充滿濃厚興趣的活動中積極主動地獲取知識、感受和寫作素材。如一次游戲、一次班隊活動,因為學生親身體驗,參與其中,因此在寫作時會樂于表達,而且能寫出自己的真情實感。
最后,多練筆,積少成多。鼓勵學生把生活中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做的事經過自己的多角度、多層面、全方位地分析思考,把自己與別人不同的有新意的感受與想法記在日記本上,定期評選一次優秀日記。利用課堂時間輪流讓學生說說自己的所見所聞,讓同學共同評點討論,以加深對這一事實、這一現象的認識和理解,這樣學生才會用心去親近自然、關心社會、品位人生,產生自己的親身感悟,使學生在寫作文時有充沛的真情實感,從而寫出感人的文章。
二、加強閱讀,積累好詞佳句
魯迅先生說過:“只有像蜜蜂一樣采過許多花,才能釀出蜜來。”學生閱讀學習也是如此.閱讀的過程就是采花的過程,采花的過程也就是要廣泛地大量閱讀課外讀物的過程.采蜜的過程就是做讀書筆記的過程 把讀過的書里最有意義、最有價值的東西記錄下來.實際就是博采眾家之長、補己之短的過程。教師在指導學生大量閱讀的過程中.不僅要求熟讀和背誦.更應當指導學生在閱讀中思考、在思考中閱讀。
首先讓學生準備一本精美的摘抄本,并為自己的摘抄本命一個好聽的名字。比如:《采花集》、《采蜜集》等。在此基礎上讓學生自己設計精美的封面圖案。這樣一來,學生就會對摘抄好詞佳句這項活動傾注了濃厚的興趣。書名、封面都是學生花了很多心思設計出來的,那意味深長的書名、精美的封面圖案設計充分調動了每個學生主動去積累好詞佳句的積極性,為自己今后的習作積累各個方面的素材。從此學生把枯燥的積累變成快樂的收集,在語言的世界里自如的翱翔。
指導學生摘抄也要有目標,有計劃,有具體方案,直到扶著學生上了路,幫助他們形成良好的積累習慣。
(一)學會分類積累
作家手中的生花妙筆,為我們留下了很多優美精典的語句。有描寫動物的敏捷機智,如寫翠鳥,“翠鳥鳴聲清脆,愛貼著水面疾飛,一眨眼,又輕輕地停在葦桿上了。它一動不動地注視著泛著微波的水面,等待游到水面上來的小魚。”有贊美植物的品質,如寫橡樹,“挺立著一棵高高的像樹。它是那么的粗壯、結實、挺拔,就像草原的哨兵一樣。”有描寫大自然優美風光,如寫溪水,“碧清的水流撞在巖石上,發出鈴鐺搖動般的脆響。叮咚叮咚……大自然樂器奏出的音樂,在幽靜的山谷里回旋飄蕩。” 這些絢麗多彩,滲入意境之美的語句,可以增加學生寫作的能力。
可以積累的好詞佳句很多,面很廣。因此我讓學生給自己的摘抄本分為幾大塊:大自然篇、動物篇、植物篇、人物外貌篇、心理活動篇等等。把自己積累的好詞佳句分類摘抄到相應的板塊中,以便于自己在習作中查閱。
(二)從課本中挖掘積累的素材
由于農村的孩子很少能讀到課外書,所以我從課文入手,因為教材中許多課文文質兼美,易學易誦,可供學生鑒賞或臨摹。比如:在學了《小蝦》這一課后讓學生把描寫小蝦外形特點的句了摘抄下來。“這些小蝦,有的通體透明,像玻璃似的,這是才長大的;有的稍帶點灰黑色,甚至背上、尾巴上還積著泥,長著青苔,這是老的,大家叫它千年蝦。”這樣學生在今后習作中遇到寫動物外貌,就可以借鑒。
(三)在平時的課外閱讀中,自覺養成及時積累的好習慣
閱讀是寫作的基礎,只有通過大量閱讀才能積累豐富的詞句,這寫作提供良好的知識儲備。歸定學生每人至少有兩本課外書,主要是包括作文選,并給他們一定的閱讀時間,同時還可以讓他們互換閱讀。在閱讀中發現好詞佳句,就及時積累起來。比如:把有關描寫春天的好詞佳句積累起來,有學生積累了“春光明媚、春暖花開、春滿人間、春雨綿綿”等好詞。
(四)積累形式不一,可以多樣化
除了可以讓學生自由積累外,還可以讓學生根據老師指定的要求去積累,比如:我讓學生把從課外書中看到的有關描寫天氣變化的好詞佳句摘抄下來。也可以閱讀好同學的摘抄本,把他們本子中的精美語句再摘抄在自己的摘抄本中,據為己用。
三、注重閱讀,從講故事到寫作文
農村孩子們課間活動的形式也比較單一,如果能把課外閱讀利用到課間休息時間就好了,我思索著。于是,我開始在教室貼一些和讀書有關的格言:“讀一本好書,就是和高尚的人做朋友”“書籍是全世界的營養品。生活里沒有書籍,就好像沒有陽光;智慧里沒有書籍,就好像鳥兒沒有翅膀”。并給孩子講很多很多名人偉人熱愛讀書的故事。天性熱情的孩子們,在這些所謂的潛移默化后,都愿意交上這位名叫“書本”的朋友。我也順勢讓孩子們給班級捐獻一些書本,成立班級的“圖書角”。漸漸地,有的孩子下課開始主動的閱讀了,也有的孩子開始跟著那些“先行者”一起閱讀了,更有些很機靈的孩子開始給我說他讀了那些書,講了一個怎樣精彩的故事。
于是,我便開始請孩子給我講故事,不管講得好壞我都在班上對那些孩子進行表揚。孩子們慢慢的就開始“攀比",誰在閱讀方面受到的表揚多,誰就是小故事王。“小故事王”在小朋友心里面是何等神圣的一個稱謂,當上“小故事王”,不光自己肚子里面的墨水變多了, 讀書的樂趣也更加的濃厚了。這樣一來,“偶像”的影響力促成了孩子們踴躍讀書,人人爭當“小故事王”。通過對故事中的人物做栩栩如生的描述.同學們不僅在講故事的過程中,將成語牢記腦海.還可以鍛煉同學們的口語表達能力與演講技巧.不斷提高他們的語言應用能力。
蘇霍姆林斯基說:“課外閱讀,用形象的話來說,既是思考的大船借以航行的帆,也是鼓帆前進的風,沒有課外閱讀,也就沒有風和帆。閱讀就是獨立地在知識的海洋里航行。”而閱讀之后的寫作則是在風平浪靜海面上航行的打漁船,收獲寫作的素材和方法。
寫作能力是語文素養的一部分,作文教學應從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角度出發,貼近學生實際,尋找適合學生的作文途徑,讓學生關注現實,熱愛生活,樂于在作文中盡情表達自己內心世界的獨特感受,寫出一篇篇文筆優美、生動真切的好文章。這是一項重要而有挑戰性的教學任務,這就要求我們在作文教學的過程中,應該始終立足于學生的生活、學習和思想認識的實際,從培養學生的積累能力,閱讀能力,讓他們能夠“有話可說,有話可寫”,相信學生一定會從“厭”寫變“樂”寫,讓積累的素材成為妝點學生作文的寶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