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興成
【摘 要】本文以現代視角討論了《學記》中包含的五大教育原則,即教學相長原則,啟發誘導原則,豫時孫摩原則,長善救失原則,藏息相輔原則。
【關鍵詞】《學記》;教育原則
一、教學相長的原則——師生共同進步
《學記》,曰:“雖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是故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荀子說:“非我而當者,吾師也;是我而當者,吾友也;阿諛我者,吾賊也”,他還提出“青,取之于藍而勝于藍;冰,水為之而寒于水。”
教學相長的原則深刻地揭示了教與學之間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的辯證關系。教師應該認識到,學生既是教學的對象,又是學習的主體,在教學過程中,只有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才能使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從而積極思考。同時,學生應該在教師的引導下積極主動地進行學習,在學習過程中自覺地進行自我調控。師生之間的交往過程,也是師生相互作用的過程,師生之間應發揚教學民主、相互切磋、相互學習,建立良好的“教”與“學”的關系,從而達到“教學相長”的目的。
二、啟發誘導的原則——授之以漁
《學記》曰:“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教師應當善于引導而又不牽著學生走,嚴格要求他們但不施加壓力,開個端緒,但不把道理和盤托出。這就要求教師學會拋磚引玉,重視學生的主體性地位。
現代教學中,啟發誘導仍然是一條十分重要的教學原則。在教學過程中學生是認識的主體,發揮學生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是教學成功的重要條件。在教學活動中,學習是對知識能動的智力加工活動,只有發揮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才能深刻理解、靈活運用知識。
三、豫時孫摩的原則——防患于未然
《學記》曰:“豫、時、孫、摩,此四者,教之所由興也。”所謂“豫”,就是預防,即在問題發生之前,就要做好防范工作;所謂“時”,就是抓住時機,因勢利導,否則時過境遷,縱使付出更多的努力,也往往是“勤苦而難成”;所謂“孫”,就是循序漸進,由淺人深,逐步遞進,不超過學生的知識接受能力;所謂“摩”,就是引導學生之間相互觀摩,相互學習,取長補短,共同提高。
實踐證明,“豫、時、孫、摩”的教學原則是符合教學規律的。在今天的教育工作中,我們應將“豫、時、孫、摩”批判地繼承,靈活地運用。教學是一種有目的、有計劃的活動。因此,在教學之前,教師需要進行必要的準備,要注意防止干擾教學的現象發生。在教學中,教師要對所教知識和學生的需要、興趣、能力水平及學習與思維習慣深入了解,按照學生的年齡特征和心理需求及時施教,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實際情況循序漸進地實施教學活動。
四、長善救失的原則——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學記》曰:“學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任職學業,或失則多,或失則寡,或失則易,或失則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這里所說的多、寡、易、止,是指學習中表現出來的缺點:貪多務得,就會不求甚解;所習太少,就會孤陋寡聞、限制智力發展;淺嘗輒止,就會放棄刻苦鉆研,不能掌握知識的本質;畏難而退,就會失去信心,不能進取。這四種缺點是由學生的不同心理所引起的。因此,老師要摸清學生學習的各種心理狀態,在“知其心”的前提下去幫助學生發揚優點,克服缺點。
五、藏息相輔的原則——課內課外結合
《學記》指出:“大學之教也,時教必有正業,退息必有居學。不學操縵,不能安弦;不學博依,不能安詩;不學雜服,不能安禮。不興其藝,不能樂學。故君子之于學也,藏焉焉,息焉游焉。夫然,固安其學而親其師,樂其友而信其道,是以雖離師輔而不反。”孔子曰:“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游于藝。”在這里孔子提出了勞逸結合的教育思想。他強調正課學習必須與課外學習相結合,指出適當娛樂能使學生驅除疲勞、精神煥發,有助于學習的進行。
偉大的思想家、文學家、教育家魯迅非常重視和關注兒童的教育和成長,他認為教育兒童首先必須要理解兒童。不要把兒童視為預備縮小的成人,不要用成人的思想和要求去壓制和摧殘孩子天真活潑的想象力。其次他認為對兒童一定要加以正確的指導,既不要打罵孩子又不要放任自流。養成孩子耐牢的體力,純潔的道德,廣博自由的精神,以及不被潮流淹沒的力量。他主張兒童應該健康活潑、挺胸仰面,甚至淘氣頑皮,反對把兒童束縛成“低眉順眼”、“少年老成”的小老頭。在《風箏》一文中,他曾寫到:“游戲是兒童最正當的行為,玩具是兒童的天使”。
參考文獻:
[1]潛苗金 譯注.學記[M].浙江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
[2][美]沃爾特·皮特金 著 洪友 譯.學習的藝術[M].中國發展出版社.2006年5月第一版.
[3][美]斯托夫人 著 亞北 藍黛 譯.哈佛教子枕邊書[M].中國婦女出版社.2004年1月北京第一版.
[4]《風箏》《魯迅全集》第二卷,第18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