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艷紅
【摘 要】空間思維能力越來越重要,應在小學應建立平面及立體圖形的空間思維能力。通過反復實驗,在學生頭腦中構建天平概念。建立初步的地理空間理念;建立概率統計方面的空間思維能力。多媒體課件的運用,可以幫助我們提高培養空間思維能力,實驗是培養空間思維能力的重要手段。
【關鍵詞】空間思維;構建;多媒體;游戲
在長期的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對空間思維能力的培養仍不夠重視,在進行空間思維啟蒙的幼兒期沒有形成空間概念的雛形,小學階段更不予重視。專家指出“空間思維是一種需要啟用多項感官系統的技能,空間思維能力不是只依賴某一項感官機能,而是能使所有感官功能都均勻地發揮作用。”由于空間思維能力的形成,要建立在大量的反復實驗,運用的基礎上它需要大量的教具和學具及時間進行訓練。可是,老師把大部分時間和精力花在死記硬背公式,應用題解法上,學生空間思維能力差。在小學階段學習一些空間與圖形的知識,并在其過程中形成空間觀念,對于學生進一步學習幾何知識及其他知識、形成空間想象力有積極的、重要的影響,因此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有著重要的價值。那么如何培養小學生的數學空間概念呢?
一、聯系生活實際,發展空間觀念
小學生對圖形的認識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對豐富的現實原型的直覺觀察。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離不開學生的生活經驗。所以教師要在教學中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入手,聯系實際讓學生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把學生生活中所熟悉的事例作為數學素材,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努力反映學生身邊數學,使學生感到親切、自然、有趣,引發學習數學的欲望。當學生掌握了數學知識后,應用于生活實際,體驗到數學的樂趣。例如在學習“三角形的認識”時,可以讓學生列舉出實際生活中的三角形物體,為了培養學生空間觀察,又讓學生想一想家中、馬路上見到過這些圖形嗎?學生想象之后,舉例了很多物體。學生體會到我們生活在一個形的世界中,“形”在我們身邊隨處都能找到。可見,這些現實生活中豐富的原型是發展學生空間觀念的寶貴資源。我們在教學中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進行教學不僅使學生體驗到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系,更引發了學生對數學的熱愛,激勵學生主動探究知識。
二、加強動手操作,培養空間觀念
數學表象以感知為基礎,所以我們要拓寬渠道,強化感知:教學中要充分發揮視覺、聽覺、觸覺多種感官的協同作用,引導學生通過觀察、操作、實驗等活動強化感知建立表象,使學生有較多的機會通過內容豐富的圖形符號感知及實際操作探究活動,有利于空間觀念的形成和鞏固。如玩拼圖,做陰影題,提高“平面”思維能力;玩魔方,做心理旋轉實驗。提高空間思維能力。通過粉筆合教學;用水杯添水,減水。用漏斗做實驗。買塑料球,做彈性形變實驗。這樣的設計,更加關注學生獲取知識的過程,更能鍛煉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教師把枯燥的講授過程變為動態的探索過程,學生在做中發現,做中感悟,做中理解,從而完成了新知識的構建,這種“做數學”的做法在“空間與圖形”知識教學中對空間觀念的建立有著無與倫比的優勢。
三、引導學生觀察,建立空間觀念
觀察是一種有目的、有順序、持久的視覺活動,在幾何知識學習中起到重要作用,是小學生獲得初步空間觀念的主要途徑之一。在觀察中,學生逐步獲得有關幾何形體的表象,建立正確的幾何概念,從而形成良好的空間觀念。在學習“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時,教師設計如下實驗,建立體積的概念:在一個底部留有一個小孔的鐵盒中裝滿橡皮泥,再把一個長方體木塊塞入橡皮泥中,蓋緊盒蓋,盒中的一些橡皮泥就從底部的小孔中擠出;在一個盛滿水的容器中放入一個鐵塊,水就會溢出來。引導學生觀察上述實驗得出:物體占有空間。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觀察橡皮、文具盒、書包,問哪一個物體所占空間大?進而得出:物體所占空間的大小叫做物體的體積。這樣,學生通過觀察、感知,不但理解了體積的概念,而且建立了初步的空間觀念。
四、培養想象能力,發展空間觀念
在數學教學活動中重視學生想象力的培養,要充分挖掘一切可以調動學生思維活躍的因素,通過多種途徑,培育學生的想象力。在教學平移距離時,學生很難想到要數一個圖形平移的格數,只要去數某個點移動的格數。因此,我先教學了平移一個點、一條線段,很自然地把學生的注意力引向點的移動。在這里我讓學生說出自己的猜測,并引導其進行驗證,在學會數學知識的同時,也學會數學探索的方法。
總之,學生空間觀念的形成,無論是選擇生活,操作,還是想象中的哪一種方式,都要盡可能地讓學生在腦子里再回想一下,建立表象,培養其空間觀念,只有這樣才是符合學生的認識過程:感知——表象——思維,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才能落到實處,取得實效。
參考文獻:
[1]魏淑云.淺析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思維訓練[J].中小學電教(下半月),2008年03期.
[2]李宏宇.淺談小學生數學創新思維培養[J].中小學教育科研,2003,(3):38.
[3]謝艷.讓學生成為自己的主人——小學生數學思維能力培養方法淺談[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0年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