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愛珍
【摘 要】誦讀是學生賞析古詩文,豐富語文素養,接受熏陶感染的有利途徑。但教師的“滿堂灌”,學生過多的機械記憶,是古詩文教學低效的兩大原因。那么要提高古詩文教學的有效性和實效性,重要的途徑是重視誦讀。只有誦出古詩文中的韻味意境、人文精神、中華文化,才能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傳承中華文明。
【關鍵詞】古詩文;教學;不困惑;嘗試
《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各年級的古詩文教學都要重視誦讀。”“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由此可見誦讀在古詩文教學中的重要地位。現在結合自己的教學實際,談談在古詩文教學中碰到的一些困惑以及解決的方法:
一、古詩文誦讀的作用
誦讀,是經過大腦指揮口、耳、眼將文字轉化為有聲語言,調動口、耳、眼、腦等器官一起參與的復雜的思維活動過程。
它與默讀的心理活動方式比較如下:
誦讀:目→腦→口→耳→腦。
默讀:目→腦。
以上可以看出,默讀程度較誦讀程序大大地簡化了,雖速度快了,但使口、耳缺少了鍛煉,對語感的培養也大大削減了。
由此,從誦讀這一原理來看,誦讀不僅可以使學生加深對古詩文內容的理解,更好地感知、發掘文章中的美學因素,從而增強文章原有的感染力,也可以有效地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學生的思維能力強了,他的概括能力、表達能力、組織語言的能力也就自然而然地強了。這些能力作用于語言表達上,學生必然會說得趨于簡明、流暢、連貫、得體、有條理,學生口頭表達能力也通常比較強,這也驗證了誦讀能夠促進學生說話能力的提高。
二、古詩文誦讀的困境
1.古詩文的學習目的存在古今差別
對于古人,從隋唐兩代確立科舉制度以后,學習古詩文成了千千萬萬讀書人改變命運、實現自己遠大理想的一把鑰匙,因為關乎到自身的前途命運,所以不敢絲毫馬虎。借以此,耗時長、節奏慢、堅持下去效果十分明顯的古詩文誦讀,在古人的學習中得到了充分的運用。而對于當今的學生而言,學習古詩文無非是了解傳統的古代優秀作品,傳承民族文化,增強自身文化底蘊,為做人做事奠定基礎。而且如今的科目繁多,又由于語文學科所具有的容量大、課程設置緊等一些特點,往往導致古詩文誦讀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或干脆被講解、做題取代了。
2.古詩文的學習與運用的不同語境
古詩文在古人的生活中無處不在,因此誦讀也順理成章的被人接受。但是反觀我們現在的學生,古詩文的學習和應用的比重可以說微乎其微,已經缺乏了學習古詩文的語言環境。就猶如在外國學英語與在國內學英語的效果是不同的,如果周圍人都在說英語,自然而然便會輕松學好了;而在國內學英語缺少一個語言環境,即便是學了也由于沒有交流的環境而會在一段時間內遺忘。可見,如果沒有一個良好的語言環境,即便是以誦讀為主體的教學法主導古詩文教學,但是最終的效果依然令人質疑。
3.我們現在的古詩文教學處于一個十分尷尬的狀態
目前,教師不能完全擺脫應試的壓力,不敢放手讓學生誦讀,很多老師在教學中提倡“字字落實,句句清楚”的原則,把古詩文進行分解,重字詞的解析,輕誦讀和感悟。“滿堂灌”的教學方法充斥在古詩文教學的課堂中,沒有個性的閱讀必然導致學生學習興趣的喪失和能力的降低。而作為學生而言,在古詩文方面的積累少,缺乏基本的審美和想象能力,難以感受古詩文的魅力,所以學習的興趣不高,學習很被動、效率低。從而導致教得不順暢(教學目標與學生的學習實際效果存在著一定的距離)、學得不快樂(古詩文的背誦與機械理解加重了學生的負擔),造成了古詩文教學的低效。
三、古詩文誦讀的突圍
在文化環境、課程結構己經發生了重大改變的今天,如何充分發揮誦讀的作用,擺脫誦讀的困境,提升學生古詩文學習的水平和提高學生學習古詩文的興趣,必須要有所突圍。
古人對“讀”也有經典概括和詮釋——“讀書百遍,其義自見”,“文章不厭百回讀,熟讀精思子自知”,“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等等。可見,誦讀是提高古詩文教學有效性的關鍵。如何誦出層次,誦出韻味,誦出精神,真正的從誦讀的困境中擺脫出來,我認為須從以下五方面抓起:
1.誦讀,要事先設計
誦讀,一種訓練活動,一種閱讀活動,一種文學活動,也是一種情感活動。它是讓同學們認知文字、感受韻律、體味詞句、領會情感、品味意境、發展語感的充滿情致的語文實踐活動。我們可將誦讀作為一種課型來設計,可將誦讀作為一種教學線索來設計,可將誦讀作為一種欣賞過程來設計,可將誦讀作為一種教材處理的手法來設計,也可將誦讀作為一種信息提取的活動來設計等等。
2.誦讀,要讀出語感
古詩文是我國古代的書面語形式,在時間和空間上都與現代的人有一定的距離,尤其是農村初中的學生,由于種種因素的制約,在閱讀和理解古詩文方面存在不小的難度,我們需要通過“誦讀”來打破這種局面。多誦,一定能誦出它的韻味。因為古詩文語言高度凝練,講究聲韻和諧。要誦出語感,首先要讀準字音,讀懂大致的文義;其次,要讀出節奏,讀出語氣;再次,要讀出感情。誦讀的方式多種多樣:
①賞讀:可以聽錄音跟讀、教師范讀;②學生試讀;③集體誦讀:小組合讀、全班齊讀; ④分角色有感情朗讀(深層了解文本)。
3.誦讀,要讀出情感
教師只有找準每篇古詩文的動情點(這是突破重點的關鍵),引導學生加以體味辨別,引領學生進入文本的場景之中,使學生有身臨其境的感覺,學生自己的情感才會與作者的情感共鳴,迸發出火花,促使學生展開一定的聯想和想象。除了樹立范讀的模仿對象之外,教師要對一些難讀出感情的句子做一些分析,并且反復地帶領學生誦讀。只要學生愿意開口,讀個三五遍,再加上老師的合理、適度的調節,感情就慢慢得以加深。當然,學生的程度不同,效果也不同。
4.誦讀,要讀出美感
我們知道音樂是以其特有的節奏旋律來打動人心,感染聽眾,從而顯示藝術魅力的。好的音樂,總給人余韻裊裊,繞梁三日的美感。古今好的詩文莫不如此。在漢語中,漢字有四種聲調。由漢字組成的文章只有通過誦讀,學生才能直觀體味到漢字鏗鏘有力,抑揚頓挫的獨特魅力,感受到文章的音韻美。同時,文章還有急切舒緩、起承轉合的律動的特點。學生也只有通過恰當地誦讀,才能從語調的高低、節奏的急緩、語速的快慢感受到文章的旋律美。中學語文課本中編排了的古詩文一般都句式整齊,節奏鮮明,好似高山流水的特點。教師在教學古詩文時,只有指導學生反復誦讀,才能讓學生直接體會到古詩所具有的音樂美,增強學生對古詩文美的感染力,進一步激發學生學習古詩文的熱情。
同時我們還可以運用美術的審美方法,通過背景圖、聯想畫等方法讓學生直觀了解詩文所表現的意境,進一步加深對古詩文的理解,達到了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效果。
總之,誦讀要求讀者把自己的心放到文章中去,要和作者想在一起,把作者的思想感情表達出來。教師要精心設計誦讀的訓練過程,科學合理地選擇好每一環節讀的形式,讓它們各盡所能。只有如此,誦讀教學才能體現出其美感的一面。古詩文教學要關注文本的作者情懷,要挖掘文本的人文素養,對文本進行充分鑒賞,充分利用文本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才能突破古詩文教學的困境,找到科學、高效、獨特的古詩文教學之路,逐步實現學生學習古詩文從想讀,到會讀,最終實現讀好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