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東興
摘要:村落文化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工業文化、商業文化的沖擊下亟需保護與傳承,而民間組織可以大有作為。在對村落的公益性幫扶活動、地方文化建設、互利共贏的發展中,民間組織從不同層面發揮保護村落文化的作用,同時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破壞力。在村落文化保護與傳承中,對民間組織的力量要有針對性的借助,同時要對其破壞力保持警惕并極力規避。
關鍵詞:村落文化;民間組織;幫扶;文化保護;動力
中圖分類號:G1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621X(2015)03-0112-06
遍布中華大地的形態各異的傳統村落既是農耕文化的誕生地,也是農耕文化賴以生存和傳承的空間??墒亲越詠恚袊膫鹘y村落卻呈現出破壞的跡象,尤其是在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的“三化同步”進程中,傳統村落以驚人的速度消失。中國文聯副主席馮驥才因此痛心地指出:“在2000年,我國自然村總數為363萬個,到了2010年銳減為271萬個,僅僅10年時間就減少90萬個。”我們要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如果占全國人口大多數的村民失去了家園,那么中華文化就沒有了根基,“守住鄉愁”就變成一句空話。
在今天,“守住鄉愁”“保護傳統村落”已經迫在眉睫,已經成為廣泛共識,它不只是文化精英的事,不只是村民的事,全社會都有這一份文化擔當,村民、政府和民間組織都應該而且可以發揮自己的作用。
一、民間組織是保護和傳承村落文化的重要力量
在很早的時候,民間就有修橋梁、建寺觀、立碑亭、記錄神話故事、傳承歌舞和民間技藝、制定村規民約等文化活動,但嚴格說來,行為主體通常不是民間組織或社會團體,主要是家族、村褰聯盟或者寨老、族長、鄉紳。民間的戲班、樂隊、舞龍隊或舞獅隊等,其實只是一種很松散的或臨時性的聚合,自我娛樂和提供娛樂才是其主要目的。有些商幫、行會也發揮了文化傳承的作用,但他們的文化傳承只是客觀結果而非主觀愿望。只是到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弘揚各民族優秀文化的思想上升為國家政策之后,保護和傳承民間文化才成為自覺行動,而從組織形態看,劇團、學校、文物保護機構都是公有制的國家機關或事業單位。進入20世紀80年代,黨和國家的正式文件中明確了“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為主體、多種經濟成分并存”的表述,很多民營機構和民間組織紛紛參與到文化保護和建設中來了,村落文化的傳承也多了另一種力量。2013年,國家文物局局長勵小捷在考察貴州村寨保護工作時,對吸引社會力量參與村落保護給予了正面評價,認為堅持開放的理念,向社會開放,向體制外開放,吸引各方面的力量關注和支持傳統村落的保護和利用是可取的,有效的。
村落文化的主體是當地的村民,村民理當是文化傳承的根本力量。但我國當前卻普遍出現一種現象,首先提出對傳統村落和村落文化加以保護的不是村民,往往是村落之外的“他者”,最早的倡議者和呼吁者幾乎是文化學者,最初的保護是外部力量的置八?,F在保存很好的村落文化幾乎都不是只靠村民自己的力量,“他者”為此提供了物質援助和保護方案。這主要是因為村民所享有的區域性文化屬于傳統文化和民間文化,處在時尚文化和官方文化的邊緣,而經濟發展的滯后又導致村民自認為其文化也處于弱勢。由于在經濟實力上不具備足夠的話語地位,因此在文化上缺少充分的自信,對村落文化發展的價值和面臨的危機往往缺乏自覺性的認識,同時也缺乏獨立保護和發展的能力。
相當一部分村落直到進入21世紀還處在深度貧困之中,他們的文化保存得比較完好主要是因為地處邊遠、生活封閉、社會結構沒有發生重大變化而造成的,而并非村民對傳統文化采取了自覺的保護措施?,F在國家提出2020年全面進入小康社會,正在大力開展“三化同步”建設,鄉村必須改變貧困面貌,必將改變封閉的生活環境,可是貧困村落還不具各自力更生走向富裕的能力,還沒有保護本地區傳統文化的“主體自覺”,也沒有獨立實現文化保護與傳承的能力,因此“他者”必然是驅動村寨經濟發展、社會文明、文化傳承的重要力量?!八摺辈恢皇歉骷壵?,還應該包括一切有志于推動社會全面發展、促進各民族共同進步的團體、組織和個人。
在目前中國的貧困鄉村,單靠政府力量發展經濟和保護文化不可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國家提倡社會力量參與扶貧工作和文化建設,民間力量也有志于參加社會各項建設。當下民間力量為保護和傳承村落文化做了大量工作,從村落實情和自我利益出發采取了多種措施。
二、民間組織的公益活動助推村落文化保護和傳承
有很多民間組織一直熱心公益事業,致力于幫助貧困地區實現生活富裕,他們在發展貧困村落生產和改善村民生活的同時,發揮著文化保護與傳承的作用。例如聯臺國教科文組織、國內一些慈善機構、民營企業、社會團體等無償為貧困鄉村提供物質援助,幫助鄉村建立希望小學、愛心醫院、敬老院等,盡管他們直接做的不是村落文化保護和傳承工作,但這些工作為村落文化奠定了物質和文化基礎,提高了村民對村落文化的認識。
因為出于公益目的,所以不會計較自己的得失,對幫扶對象具有愛心,保持應有的尊重,但通常把注意力集中在改變鄉村的貧困現狀,絕大多數措施都圍繞溫飽、健康等生存問題以及基礎教育問題,難免對村落文化保護和傳承有所忽略,也會對幫扶過程中損害傳統文化的事情沒有引起注意。另外,出于公益動機幫扶的村落幾乎部是深度貧困,村民最需要的就是改善生存環境和生活水平,村民不僅現代教育落后,而且對傳統文化保護缺少自覺,因此提不出對幫扶的實施具有重要參考價值的意見和措施。
當今最鮮活、最生動的民族民間文化不在城鎮,也很少在經濟發展、生活富裕的鄉村,而是在地處邊遠、經濟落后、信息閉塞的山村。公益動機幫扶的村落生存化境大多非常惡劣,傳統文化大多非常脆弱,幫扶措施在改善村民生活的同時,顯著地改變了村落的生存環境、生活方式和文化面貌,村民在擺脫貧困之時,只要對傳統村落文化稍加重視,就能收到成效。
正因為民間組織在公益動機下的幫扶沒有強烈的私欲,其對傳統村落文化的傷害是不自覺的,只要有人提醒其幫扶措施要充分考慮村落文化保護,通常能虛心接受,一旦發現存在著損害傳統文化的問題,就會真心糾正。
三、民間組織的文化責任為村落文化保護和傳承施加壓力
國家從政策層面鼓勵民間組織投入文化產業,參與文化事業。很多學術機構、文化協會、企業出自對民間文化的熱愛和對傳統文化的尊重,自覺地投身于村落文化保護之中。中共十七屆六中全會專題研究了文化大發展和大繁榮,將文化事業建設和文化產業發展上升到國家戰略高度,更加激發了民間組織從事傳統文化保護和民間文化傳承。
學術機構和文化協會對村落文化保護最常見的方式就是通過學術研究提煉文化內涵,通過宣傳報道擴大社會影響,通過實地調查制定保護規劃,通過資助建立文化保護區或博物館。企業在村落文化保護方面,一種方式是把民間工匠組織起來,或者把熟稔傳統民間技藝的村民集中起來,按照傳統的生產流程和方式制造產品,由企業給這些從事生產的村民支付工資。公司購買材料,提供廠房和機器,統一安排食宿,員工按照自己的構思自由的創作,生產的產品為公司所有,企業綜合員工提供的產品數量和表現的技藝支付報酬。村民的創造力不受約束,還能夠在一起互相學習,不僅感受到了傳統的技藝可以轉化成商品賺錢謀生,還努力在傳統的基礎上大膽創造,增強了技藝傳承的意識,把核心的工藝和人文價值保存了下來。另一種方式是采取“公司+農戶”的生產模式,或者由公司提供材料,村民在家中生產,產品由公司統一收購,或者是村民按照公司的要求,用自己的原材料進行生產,公司根據產品的質量和數量支付工資。公司對產品形制提出要求而不干涉產品制作技藝,村落傳統技藝得到發揚光大。這種經營模式最大的優點是村民不脫離家庭,不改變原來的村落人際關系,只是把原來的自產自用或自產自銷改變為統購統銷。
盡管有人指出:建立的民族文化保護區或文化生態博物館抗拒不了外面的沖擊,不可能使村落文化得到根本保護;將物質文化送進博物館,導致物質文化離開了它的環境;開辦文化傳習所,非物質文化缺少了生活氣息;建立學校、醫院只能解決個別村寨一部分人的文化教育和身體病痛,沒有從整體上和根本上實現文化的保護。但是這種指責顯然太苛刻,對有志于文化保護的民營機構愛心人士,首先應看他們所做的這一切是否有實際效果,然后再看有多大效果,最后再追求更大效果。誰都不能否認,建立民族文化生態博物館的村寨,其傳統文化流失的速度更惺一些,程度更輕一些。這些村寨并沒有限制村民的發展,只是在選擇更適合民族文化保護的發展之路。固然有些物質文化被搬進了博物館后離開了它的“生境”,但是如果它不進博物館將會是什么樣的結局昵?在學?;騻髁曀鶄鞒写_實不同于生活中的傳承那么生動和富有情趣,但是肯定比不傳承好得多,畢竟得到了傳承。民間力量無償地為民族文化保護與傳承所做的公益事業,固然有些方法還有待在今后的實踐中改進,他們也沒有能力單獨完成文化保護與傳承的事業,但是村落文化的保護與傳承需要這股力量,它對村落文化保護產生一種無形的壓力,監督著村落的改造。與其求全責備,不如共同參與,在參與中發現問題并及時改正偏頗。
四、民間組織保護和傳承村落文化的互惠動力
不可能所有的民間組織都無償地為貧困鄉村奉獻,也不可能指望所有的民間組織都把精力投入到村落文化保護與建設。很多民間組織在尋找一條與村落互惠的發展道路,實現共同富裕。為了達到這個目標,鄉村旅游業成為很多民間組織的首選。
民間組織希望和鄉村互利互惠,源于對財富的追求,他們從村落文化中看到了市場前景。目前互惠的鄉村旅游有幾種模式:一是民營企業在村落發展旅游業,村民可以在該公司打工,或者從事小商品經營、餐飲服務,或者按照公司的要求表演歌舞和民間習俗。一切旅游活動由該公司承攬,從村落的景觀設計到旅游事項都由公司確定。二是民間組織在村中成立歌舞隊,該歌舞隊既在本村的旅游中完成表演任務,還按照該組織的安排到其他地方從事商業寢出,歌舞隊的成員屬于該組織的員工,每月領取工資。三是旅游公司不進入村落,但要村民承諾不破壞原有的環境和不改變原有的生活方式,公司以村落的環境和村民的生活方式作為經營旅游業的重要賣點,另外在村落附近新建商業街或休閑娛樂場所,把在村落旅游的客人吸引到商業街或休閑娛樂場所去消費。前兩種形式非常盛行,第三種尚在探索之中,它充分注意到了村落文化的真實性、完整性和原生性,村民也能繼續原來的生活。
民間組織在村落施行互惠旅游的前提,是村落文化可以成為旅游經營的資本,而旅游業興起之后可以促進村落文化保護。整個村落其實就是一個旅游消費的文化產品,村落的建筑、服飾等物質文化和傳統民間文學、歌舞、曲藝、手工藝等非物質文化在旅游消費中不可或缺。村落的物質文化在鄉村旅游中雖不直接進行交換,但它對游客具有魅力,影響著游客對旅游目的地的選擇。村落非物質文化通過表演等形式直接參與了旅游生產,在參與生產之中煥發生機,體現其價值。村落中的非物質文化也只有參與到“生產性保護”之中,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如果只在幾個村民之間互相把玩,那么其消亡就是必然。
整個村寨就是一個綜合的旅游產品,旅游公司在利用村落的自然要素和文化內涵吸引游客,同時也應該承認,民間組織也對村落中的自然景觀、傳統建筑和歌舞、特色飲食、民間信仰和風俗等采取了一定的保護措施,從而使旅游業可持續。
所以,民間組織對村落旅游資源的開發利用,能夠對村落文化保護和傳承產生驅動作用。鄉村旅游者對村落文化的旅游資源價值的認同,使村民充分認識到自己文化的價值,從而找到了文化保護和傳承的動力,并進一步催生村落文化的自豪感。很多人對貴州省雷山縣郎德上寨做過深入調研,認為民間力量介入,完善了村寨人居環境,發掘了村寨的人文資源,在旅游開發中使當地村民對本民族傳統文化有了整體性的重新認知,民族意識增強,民族認同強化,傳統優良價值觀得以發揚,傳統物質文化也得到保護。
五、民間組織對村落文化保護和傳承潛藏著破壞力
民間組織只是村落文化建設和保護的參與者,村民才是村落文化形成和傳承的主體。因為只是參與者,無論出于何種動機參與村落文化保護與建設,都有可能成為村落文化傳承的異己力量,哪怕主觀動機多么單純和充滿善意,都有可能對村落文化產生破壞力。
第一,改變村落的自然環境有可能引起村落文化空間被破壞。村落文化既作用于自然環境,又受自然環境制約。很多民間組織為了幫助村民脫貧致富,首先便是修路架橋,改變村落的封閉環境。村民非常需要這種幫助,政府非常歡迎這種善行。而從村落文化傳承而言,它很有可能會造成負面影響。并不是說民間組織不能這樣做,更不是說村民就只能永遠守著貧困,而是在鄉村建設中要樹立整體思維,要有長遠眼光。由于貧困鄉村當下的要務就是脫貧致富,因此很多人形成了習慣思維和固定的行為模式,在幫助村民的時候只想到發展經濟,或者在幫助村民發展經濟的時候不自覺地就忽視了、淡化了其他方面。村落文化在漫長的歷史中形成,與當地的生態環境相適應,與村民的生活狀態相一致。村落自然環境的改變,很可能損傷村落文化的根系。所以,在發展鄉村經濟的時候要特別警惕傷及其文化血脈,在改善鄉村生存環境的時候要避免破壞了傳統文化的生存系統,在幫助村民發展經濟改善生活的時候還應該遵守“文化常道”,文化建設特別不適宜“大生產運動”。村落的發展一定要控制速度與規模,推進村民脫貧致富需要循序漸進?!皾u進的、適度的發展是一種和諧、持續的發展,不要過度追求經濟效益的增長……慢一點的發展對村寨生活的延續性可能更有好處,村民有機會去消化變遷帶來的沖擊和問題”。自然環境不是村落的附屬物,村落文化包括著對自然環境的認識,也是在自然環境中形成、發展、豐富和傳承的。發展過快就有可能破壞村落原來的自然環境,斬斷了深植于自然環境之中的文化根系。
第二,改變村落的產業結構有可能導致村落傳統文化受沖擊。村落傳統的產業結構往往很單一,這是其長期貧困的重要因素,因此調整產業結夠也就成為近幾十年來中國農村發展的方向和建設美麗鄉村的主要選項。保護和傳承村落文化固然不應該反對村落產業結構調整,很多農作物適合在貧困鄉村種植,貧困鄉村傳統的單一產業結構很有必要調整。但是在改變產業結構的時候,有些問題需要注意。其一,村落在經營傳統的產業中形成了與之相關的文化,如種植文化、灌溉文化、飲食文化、服飾文化、工具文化等;其二,傳統村落的生產儀式、節日時間和內容也與產業結構密切相關。這都成為村落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應盡量避免因為產業結構調整而導致其消失。所以,首先要注意的是對待傳統產業結構的態度問題:改變產業結構并不是放棄或否定原來的產業結構,傳統的產業結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其次是對新的產業結構設置問題:注意新的產業和傳統產業在文化上的關系,盡可能使兩種產業文化相銜接,盡可能避免兩種產業文化的矛盾沖突。
第三,改變村落人文環境有可能導致村落傳統的差序結構解體。傳統村落之間大多存在自然邊界和文化邊界,住宅布局、森林管理、土地耕種、資源分配、社會組織、人際關系、風俗習慣都和自然空間相對應。正如費孝通《鄉土中國》所言,家庭擴大之后就會出現分裂而形成家族,家庭核心成員居住在原來的地方,其他成員分裂出去之后圍繞原來的家庭建立新居,形成新的家庭。當新的家庭擴大后,同樣會在他的周圍再建立新的家庭。家庭因擴大而分裂,分裂后的各成員建立的家庭再度壯大而又分裂。很多村落就是這樣形成的,在建筑布局上也因此呈現出差序格局。家庭分裂會帶來財產、山林、田土的分配,新的家庭也可能會在住房、山林、田土等方面進一步增加或再度重新分配,因此山林、田土的空間也表現為差序格局。所有這一切,其實是人際關系的差序格局,村落之中有血緣的親疏差序、輩分差序,進而在敬祖儀式、人際交往、社會管理上也存在差序。村落的和諧以差序格局為基礎,村落文化處處包含著差序內涵。村落的差序結構制約著人文環境,村落的人文環境反映著差序結構。
民間組織以“他者”身份進入村落,習慣性地用“他者”眼光看待村落中的布局,并用“他者”思維對村落人文環境加以改造,拓寬村民門前的場壩,硬化連接各個家庭的小道,轉移房前屋后的小塊菜地,調整居屋布局,改變建筑結構和功能。這一系列措施使村落變得更加干凈、整潔、亮堂,使村民居住更舒適,出行更方便,也會使村落文化發生微調。而在村落中額外增添的有些人文景觀如大型廣場、圖騰柱等就未必妥當,未必合理,它不是村民對外部文化的自覺吸收或迫切需要,而是外部力量將不屬于村寨的文化硬性植入,造成了差序結構的混亂,和諧的村落社會秩序遭到破壞。村民被動接受這些景觀,傳統村寨文化被迫對異己力量妥協。
第四,新角色出現有可能憑借經濟實力重新建構村落文化。村落文化的內涵由一代代村民積累,由時間和生活環境構筑出其結構,在其結構中反映著歷史演進的軌跡和環境特征??墒?,民間力量在市場經濟時代進八村落,“他們大多從市場觀念出發,緊盯投資的回報與利潤,從某種意義上講,這是保護文化遺產的異己力量”。村落傳統文化有許多難以進行價值轉型與提升,不能進入市場謀取利潤,而投資者總想使所有的傳統文化都實現價值轉型,都引入市場獲利。為了讓村落傳統文化實現其價值轉換以獲取利潤,就會對其進行再建構。雖然歷史上的村落文化因為移民、通婚、經商、械斗、仇殺、作物或生產技術引進、宗教輸入等催生出再次建構,但是建構的主體是村民,基礎是傳統,過程是循序漸進。而近年來,些民間力量在開發傳統村落時,沒有把保護村落文化放在應有的位置,甚至把村落的自然資源、文化資源、勞動力資源作為自己賺錢的工具,其文化建構缺少科學理論指導,缺少對文化主體應有的尊重。有學者在研究中國傳統村落文化保護與傳承時發現,旅游公司對“鄉土建筑的開發利用無序,維修質量粗糙低劣,隨意改變原生態文化的真實性,甚至擅自進行遷建、移建,新建‘仿古街‘假遺存,嚴重破壞傳統村落原真性文化特征和原生態自然環境”。這種現象不是個別,也非只一日。
如果說因為村落原來的建筑布局不合理、設施太陳舊、村是生活不方便而做一些改善,這只是對村落文化的物質層面建構,那么完全為了追逐自己的利潤而無視村民的情感,把村落文化視作自己用金錢購買的工具,并像工具一樣隨意地組裝、拆卸則是顛覆性建構。這種建構表現為對傳統的村落民俗、信仰儀式的商業化包裝,突破了對原有儀式的時間性、空間性和心靈的禁忌,無論是情侶間的纏綿歌唱、驅邪禳災活動中的念咒畫符、掃寨時的巫師事神,還是出生儀式、婚嫁儀式、喪葬儀式,都成為天天上演的劇目。又例如,在向游客講述某個物質文化或非物質文化遺產時,作為文化持有者的村民卻被剝奪了闡釋權與話語權,僅成為被動的文化產出者。
在市場經濟作用下,某些民間組織把村落文化完全作為產品生產和銷售,它已經完全被物化了。為了迎合市場,村落文化被資本所有者不斷地再建構,開發其消費功能,以滿足不同的文化消費者需求。最先進八旅游市場的是民族民間原生態歌舞,使之從村落走進劇院或廣場;然后將村民的生活和生產活動舞臺化,如戀愛方式、結婚場景、勞作場面、手工藝制作過程等被藝術化處理;最后將肅穆的祭祀儀式、宗教活動等也改頭換面,打造成文化產品,置于游客觀賞的開放環境。村落文化被“他者”一次次再建構,無視村落文化自身的發展進程和內部結構,而是資本運營者根據自己的好惡和文化消費者的趣味。村落變成了巨大的商業舞臺,村民變成了商業漁出者,世俗的或神圣的、開放性的或封閉性的文化都被置于攝像機的鏡頭之下和一切觀賞者的視野之內。無論是村民、游客,還是政府部門和民間組織,一起列隊上演著村落文化的集體狂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