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璇+曹婷婷
摘 要:少數民族地區經濟落后,資源匱乏,而身處這一地域中高職院校院校貧困生,是值得重點關注的特殊群體。這一群體在擇業與就業中,表現出不同的特征,需將幫扶工作與職業指導結合。本文以廣西少數民族地區高職院校貧困生為例,分析其就業特點,提出就業幫扶措施,幫助貧困生增強就業信心,提高就業實力,端正就業心態。
關鍵詞:職業指導;幫扶;少數民族;高職院校;貧困生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12-001-01
2016年我國高校畢業生達765萬人,比去年增加了16萬人。日益嚴峻的就業形勢,持續增加的就業群體,增大就業壓力,而少數民族地區高職院校貧困生這一特殊群體,凸顯的就業問題不容忽視。由于貧困生在心理、經濟、家庭成長環境等方面的特殊性,在就業指導工作中應當重點關注,構建幫扶新框架,幫助貧困生充分實現就業,提升畢業生就業質量和就業滿意度。
一、職業指導的涵義
職業指導是指圍繞職業發展過程提供的指導、輔導、咨詢等服務。為求職者就業、就業穩定、職業發展和用人單位合理用人,提供咨詢、指導及幫助的過程。職業指導出現僅30多年的時間,卻己成為職業生涯中不可或缺的一個環節。
二、廣西少數民族地區高職院校貧困生群體的就業特點分析
貧困生,即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在廣西的高職院校學生中占據著很大的比例,他們往往來自比較落后的少數民族地區,憑借自身努力考上大學之后卻要面對更大的就業壓力。他們在文體特長、興趣愛好、英語口語等方面的能力有所欠缺,這樣在面試求職的過程中很容易暴露出自卑的缺點。同時貧困生在家庭人脈以及社會交往的中往往處于劣勢,也易導致其在求職的中屢遭失敗。
1、在就業心理上,敏感易挫,缺乏自信
廣西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發展滯后,很多家庭人居純收入較低,增幅緩慢,甚至溫飽問題未能解決,造成許多民族學生基本需求無法滿足。在就業過程中一旦遇到挫折更易產生不穩定情緒,家庭經濟的貧困與嚴峻的就業形勢,加之不合理的薪酬期望,現實與期望之間的落差,不斷刺激他們的內心,造成心理的自卑、孤僻、焦慮、抑郁、人際關機緊張等問題。
2、在就業能力上,綜合競爭力不強
貧困生多數在較落后地區接受基礎教育,在外語、計算機、音樂、美術等方面接受的訓練和培養較少甚至沒有。進入大學后為緩解經濟壓力,努力獲取獎學金和兼職收入,把大量時間用于文化知識的學習和課外兼職工作上,無暇參加有益的學生社團活動、校園文體活動,在人際交往、溝通協調、組織領導、靈活應變、實踐創新等方面的能力沒有得到鍛煉與提高。由于個性沒有得到發揮,綜合素質較欠缺,個人整體競爭力大打折扣。
3、在就業期望上,薪酬要求較高,有家鄉地域偏向
經濟的窘迫使很多高職院校的貧困生在就業時存在顯著的補償心理,希望通過薪酬較高的工作來改善家庭經濟困難情況。薪酬水平成為貧困畢業生衡量職業價值和進行就業選擇的重要因素。在對廣西36所高職院校的貧困生調查中發現,有近60%的學生期望薪酬在3500至4000元之間,明顯高于廣西2015年大學畢業生的平均薪酬水平。有74%的貧困生在就業地域選擇上偏向家鄉,由于家庭環境、文化差異、社會關系、生活習慣等原因,廣西高職院校的貧困生,選擇在異地就業的較少,充分體現了在家鄉工作的期望。
三、廣西少數民族地區高職院校貧困生就業幫扶措施
1、針對具體情況,實施精準幫扶
不同的貧困生個性特征、個人需求、成長環境等都有所不同,過去灌輸式的職業指導方式,已不能適應學生多樣化的就業需要。采取精準幫扶即根據每一位學生的具體情況,制定個性化的指導方案,實行一人一策,提高幫扶實效。對于就業定位不準、就業觀念有偏差的學生,教師在職業指導過程中,應幫助學生剖析自身優勢與劣勢,結合自己的特長、愛好、性格,揚長避短,樹立就業信心,找到適合自己的工作。只有做到“人職匹配”,充分發揮個人優勢,無論在任何崗位都能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2、加強職業訓練,提高就業實力
盡管很多高職院校與區內外的很多企業建立緊密合作關系,提供大量的就業崗位,但仍有一些貧困生沒有實現就業。除了文憑學歷不高、專業知識不過硬以外,部分貧困生在求職面試時缺乏應聘技巧。因此,高職院校應當建立內外結合的就業指導方式,在《就業指導》課堂中強化求職面試模擬演練;在校企合作中,結合專業課程開展實訓,并優先給予貧困生崗位鍛煉的機會,使他們在業余兼職、頂崗實習中,提高實踐能力。通過職業測評,幫助學生了解自身的性格、長處、能力、價值觀等,明確職業發展的目標和方向;通過指導學生進行簡歷制作,提高自我概括、書面表達、設計排版的能力;通過禮儀形體訓練,提高學生服裝搭配、儀容儀表等能力;通過個人與團隊管理方面的學習,提高自我發展能力和團隊建設能力。
3、提倡基層就業,端正就業心態
面對就業壓力的挑戰,除了提升自己綜合實力外,還應理性看待社會現象,擺正就業心態。一方面,加強貧困生就業觀、擇業觀教育。大力宣傳畢業生到基層去,到西部去,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施展才華,建功立業的主流就業觀念。另一方面,幫助貧困生擺正就業心態。引導貧困生把個人愿望和自身的實力與用人單位需求相結合,發揮吃苦耐勞、勤奮上進的優勢,形成合理的就業期望。在就業選擇時,不盲目地選擇大企業、大公司,排斥小企業、西部就業。同時,善于總結求職中的失敗經驗,更多地挖掘自身潛能,正確面對求職與就業。要充分認識到做好貧困生就業工作不僅關系到每一名貧困生的切身利益,更牽系千家萬戶,維系社會的穩定,也事關高職院校的長遠發展。
參考文獻
[1] 劉春瑩,陳晚云.比較優勢理論視角下貧困生就業指導研究[J].當代教育理論與實踐.2013,(5).02:58-60.
[2] 周 華.高職院校少數民族大學生就業質量調查研究[J].貴州民族研究.2013,(34).153:219-222.
[3] 曹愛萍.試論如何做好就業困難群體的職業指導[J].品牌.2015.07:2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