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小東
中圖分類號:G718.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5)21-0007-02
職高階段的學習對于絕大多數職高生來說主要是一種以訓練專業技能為主和兼顧個性發展的學習、生活、交際的過程。在這樣的環境里學習與生活,與社會現實自然存在著一定的距離,所以在結束職高生活,踏上社會之前,必須要讓學生有相應的就業心理準備。所謂就業心理就是人們在就業前的心理活動和心理體驗的過程,是一個人為了能找到自己就業的最佳位置而準備的心理承受能力,是就業的心理基礎。
在現階段社會的就業群體中,因為學歷和工作經驗等原因,高職畢業生處于相對劣勢的地位,另外由于年齡、知識、經驗、社會、家庭等多方面的因素,也影響著學生的就業心理。職高生畢業時的年齡一般在十九歲左右,其心理正處于獨立性和依賴性并存時期,此時他們的世界觀、人生觀尚未定型,而這種心理往往對他們的就業觀影響很大,在就業的過程中往往存在著眼高手低、心理自卑、技能不熟練、知識匱乏、對社會不了解、對人際關系存在畏懼等一系列因素,影響著他們的就業。在具體的就業過程中往往表現為:對就業期望值過高,對工資待遇、工作環境等有著不切實際的要求;缺乏超前意識和發展眼光,目光短淺,只顧眼前利益;就業的主動性心理差,依賴心理強,等待學校推薦就業,等待父母找關系就業,很少有學生憑借自己的能力在就業市場上尋找就業崗位的,而且一些學生對就業缺乏自信心,認為前途渺茫,不知所措;部分學生過于以自我為中心,缺乏大局意識,團隊精神,在單位中處理不好人際關系;在實際工作中存在畏難怕苦心理,很多學生對工作時間長、經常出差、加班或三班倒等情況不能接受;缺少自主創業意識,不敢自主創業。
針對學生上述的就業心理,為了讓學生形成相對較強的就業心理能力,在指導學生就業的工程中,我們提出應對職高生進行相應的就業心理指導,引導學生做好就業前的角色轉變。讓學生由一個具備初步專業技能的職高學生,轉變為一個現實的社會求職者,認識到自己所處的真實地位和“嚴酷”的社會現實,實事求是地面對就業這樣一個現實。我們引導學生要先擺正自己的位置,然后認識社會,了解社會,再以自身的實力,積極主動地去適應社會需要,在選擇社會職業的同時,也接受社會的選擇,正確地邁出人生這關鍵的一步。因此結合長期的就業指導工作實踐,我們提出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來提高學生就業能力。
首先要幫助學生認清自我。當局者迷,學生往往對自己很難有一個清醒的認識。因此在就業前,我們認為有必要從職業規劃的角度,引導學生全面認識自己,分析自己的能力、專業特長、習慣、性格和氣質類型,客觀尋找自身優勢。一般來說職高生與大學生相比,工作態度比較踏實,動手能力強,對用人單位的工資要求不高;與高中生相比,職高生有較強的動手能力、較強的專業水平與實際操作能力,社會交往能力和團隊精神比較好。其次,要正確認識自身條件,了解自己可以做什么,適合做什么,充分認識自己的能力、素質與心理特點,不夸大缺點,也不抹殺自己的長處,實事求是地作出自己的職業定位。
其次幫助學生正確定位。面對激烈的就業競爭,作為中職畢業生,要立足現實,不好高騖遠,做到先就業、后擇業。不要這山望著那山高,要有就業后站穩腳跟的意識,要有在崗位上學習、進步、鍛煉、發展的意識,將自己正確定位為從事生產第一線的實用型人才。把握角色轉換,盡快從一個學生轉化為一名社會勞動者。在工作中要學會自我調節,自我激勵,逐漸培養自己的創業意識、開拓意識、推銷能力和合作能力,做好“不怕轉崗、不怕改行、不怕失業”的心理和能力準備,盡快適應新的職業環境,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增強抗挫折打擊的心理承受能力,在激烈的職業競爭中站穩腳跟。
再次要幫助學生更新觀念。引導學生既要看到我國就業的嚴峻形勢,同時更應看到我國就業的結構性矛盾。一個社會正常的人才需求應是正金字塔形,基層是數以億計的高素質勞動者,中間是數以千萬計的專門人才,上面是一大批拔尖的創新人才。基層和中層的勞動者大都來自職高生,這就為職高生的就業提供了廣闊的前景。另外,隨著我國科技水平的不斷提高,社會急需一批高素質的技術工人,近年來,各地高薪招聘緊缺技術人才就是一個明證。所以,職高生要改變好高騖遠、不切實際的就業觀念,樹立腳踏實地從基層做起的職業理念,選擇適合自己、有利于自身發展的職業,哪怕辛苦一些,薪酬少一點,條件差一點,地方遠一點也在所不惜。要有先站穩腳跟,充實和打造自己,再展翅飛翔、謀劃未來的戰略目光。
最后要引導學生調整心態。隨著競爭的加劇,人們都面臨著擇業、就業、失業、再就業的問題,因此具有健康成熟的就業心理,保持奮發向上的心態,克服浮躁情緒,避免速成心理,養成務實作風是職高生應該倡導的心態。切莫“大事做不了,小事不想做”,瞻前顧后,互相攀比,心存僥幸,錯失良機。使學生明白在當前就業嚴峻的形勢下,想輕而易舉地找到滿意的工作是不現實的,必須有良好的心態,樹立“先就業、后擇業、再創業”“不求對口先就業,先求生存后發展”的思想,用新觀念去指導就業實踐,有“好事多磨”的耐心,有不等不靠、不抱怨的思想,以積極的態度投入到市場經濟的大潮中去,在競爭中磨礪,在奮斗中成熟。
參考文獻:
[1]楊進.中國職業技術教育教學改革與課程建設[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7,(15).
[2]陳志陽.淺談職業指導工作[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8,(16).
(責任編輯 曾 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