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家強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5)21-0071-02
小學生的思維受成長所限,認識感知實際知識需要一個過程。而數學是一門抽象性、邏輯性、應用性非常強的學科。由于學科本身的特點,對于理解力和想象力尚未成熟的小學生來說有時會難以理解,甚至望而卻步。基于此,培養其興趣,尤其重要。因為“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美國心理學家布魯納說:“學習的最好動機,乃是對所學教材本身的興趣”。可見,濃厚的學習興趣可激起強大的學習動力,而數學課堂是教師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學習參與意識的主陣地。因此教師應牢牢占領這塊陣地,想方設法使數學課堂激情四射、學生興趣盎然,增強課堂教學活力。既然學生的積極性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起到如此關鍵的作用,那么怎樣做才能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呢?
一、建立融洽的師生關系,營造和諧的課堂氣氛,是激發數學學習興趣的源泉
朱小蔓曾說:“離開感情層面,不能鑄造人的精神世界。”師生關系直接影響和制約著學生的情感和意志,影響學生的認知活動。因此,教師就需要有一顆博愛和寬大的心,去體貼和關心他們的學生。讓學生覺得老師是最值得信任的人,學生就會逐漸喜歡老師,“愛屋及烏”, 就會愛上你所教的這門課程,其課堂氣氛就會顯得活躍,學習興趣就會油然而生。特別是成績較差的學生,他們往往很自卑,為了消除他們這種強烈的自卑感,教師就需要在教學中努力去尋找他們的閃光點,并及時對他們進行表揚和鼓勵,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在課堂上要認識到教師和學生在人格、地位上是平等的,使學生覺得教師和藹可親,容易接近,在這樣一個自由、寬松、和諧的課堂環境中,有助于消除學生的緊張感和焦慮情緒,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和學習興趣,從而使學生能最大限度地發揮自身水平,釋放潛能。隨著時間的推移,他們的自信心逐漸增強,就會在不知不覺中對這門課程產生興趣。
二、創設操作性情境,讓他們感受到成功的喜悅,是激發數學學習興趣的動力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創設探索性的、游戲性的或操作性的學習情境,設計一些以學生活動為主的教學形式,對一些實際問題通過自己動手測量、演示或操作,既能提高操作能力、培養創造精神,又能滿足學生的成功感,有力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教學“梯形面積的計算”時,我引導學生用兩個完全一樣的梯形, 通過旋轉和平移的方法推導出梯形面積公式后, 向學生提出:“同學們是否可以把梯形轉化成其它學過的圖形來推導它的公式?”由于在“三角形面積”的教學中已滲透了“轉化”的思想,于是學生紛紛動手操作探究,有的剪, 有的拼, 經過不斷地嘗試、交流和歸納,結果學生又發現了三種推導方法。這一操作過程,不僅培養了他們主動探索的精神,而且滿足了他們的成就感,有效地激發了學習興趣。
三、保持好奇心,抓住學生的注意力,是激發數學學習興趣的活力
強烈的好奇心是引發興趣的重要來源,它將緊緊抓住學生的注意力,使其在迫不及待的情緒中去積極探索事情的前因后果及其內涵。因此,在數學教學中,教師應巧設問題,一個恰當而耐人尋味的問題可激起學生思維的浪花。如在教學《能被3整除的數的特征》時,先提問:“能被2、5整除的數的特征是什么?”當學生輕松回答后,教師再問:“能被3整除的數的特征是什么呢?”有的學生可能受前者的影響回答:“個位是3、6、9、的數能被3整除。”是這樣嗎?讓同學們通過動筆試一試,像13、16、19、23……都不能被3整除,顯然這不是被3整除的數的特征。然后,教師再讓同學們說數字,自己不用動筆試一試就能很快地說出它是不是3的倍數。接著讓學生檢驗老師的判斷是否正確,從而讓學生產生強烈的好奇心。當學生問及原因時,教師先不告訴他們,讓他們把剛才檢驗的幾個數的數字的位置調換一下,看看還是不是3的倍數,學生經過檢查驚奇地發現它們仍然是3的倍數,這說明能被3整除的數與其每個數字所在的數位無關。“那么這里邊有什么奧秘呢?”不等教師提問,學生自己便會積極思考起來,迫不及待地想知道答案。這樣導入為新課的學習創設情境,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欲望,使學生一開始就處于一種積極思考的狀態中。
四、教學內容盡量生活化,讓學生感到數學就在身邊,從而激發數學學習的興趣
數學來源于生活,也必須扎根于生活,并且應用于生活。《數學課程標準》指出:“要重視從學生的生活實踐經驗和已有的知識中學習數學和理解數學。”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從生活實際出發,把教材內容與生活實際有機結合起來,符合小學生的認知特點,可以消除學生對數學知識的陌生感,同時增強數學的應用意識,喚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如在教學“用字母表示數”時,可以創設這樣一個情景:慧慧拾到一個錢包,發現里面有人民幣120元,交給了李老師,李老師寫了一個“失物招領啟示”,以便失主認領。同學們,如果你是李老師,你準備怎么寫“失物招領啟示”呢?學生的興趣一下子提起來了,紛紛發言,有的說:“這簡單,可以這樣寫:今拾到一只錢包,內有人民幣120元,請失主速來認領。”有的說:“不行,有人冒領怎么辦?”有的說:“應該這樣寫才對:今拾到一只錢包,內有人民幣若干元,請失主速來認領。”我馬上說:能否將“若干”換成字母“a、b或c”呢?學生齊聲說“行”。這樣,學生會感到數學并不抽象,它們就在身邊,繼而增強學習數學的信心,同時生活中的一些事例會使學生產生好奇心,通過教師啟發性的問題,就會產生解決這類問題的欲望,在這種好奇心的驅使下,積極地探索,興趣也就自然形成了。
五、運用游戲情境,使游戲的玩點與知識的要點緊密結合在一起,激發學習數學興趣
數學是一門嚴肅、邏輯性很強的學科,學起來枯燥、乏味。而游戲是一種直觀的、趣味性很強的活動, 玩游戲是學生的天性,教師要學會把游戲的玩點與知識的要點緊密結合在一起,讓游戲活動引入課堂,不失時機地將數學知識“趣味化”,以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讓學生能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鞏固學到的數學知識。如教學生認數到 8 、9 時,學生對數的相關知識已經了解得差不多了,再從數的順序、數的來源、基數、序數 …… 從頭講起,學生肯定不喜歡聽。于是這里教師可以設計一個“小動物套圈”比賽的游戲。用多媒體課件演示:美麗的大草原上有 7 只小動物聚集到了一起,他們要參加套圈比賽,“等等我”,一頭大黃牛也跑進了畫面。“現在是幾只動物?”一幅生動的畫面出現在學生的面前,大黃牛的聲音、動作把學生的目光吸引了過來。于是在同學們的參與下,小動物的套圈比賽開始了。在這節課上,多媒體課件演示的數學游戲在動態中呈現了8 、 9 的來源、大小、組成等知識,把機械、呆板的教學內容變得妙趣橫生、賞心悅目,為學生的思維提供生動逼真、色彩鮮明的聲像素材,學生很快產生了學習的興趣和求知的欲望。又如在教學“百以內的加減法”時,如果教師把枯燥的計算情趣化,采用了富有兒童色彩的“小貓釣魚”“摘蘋果”“幫白兔收蘿卜”“小鳥回家”等游戲形式,讓學生在“玩”中學,“趣”中練,引領學生思維達到最佳狀態。這樣,既可以讓教師從苦口說教中解脫出來,又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達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托爾斯泰曾說過:“成功的教學所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興趣。”可見,讓學生在愉悅的氣氛中學習,喚起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望是教學成功的關鍵。興趣是學生入門的向導,是吸引學生樂學的內在動力。作為一名數學老師,在實際教學過程中一定要注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調動起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才能出色地完成教學任務。
(責任編輯 曾 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