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澤艷+周天美
摘 要 傾聽是一種能力、一種素質、一種思維習慣。傾聽作為學生語文素養的首要因素,很多時候都被我們所輕視。而學生不會傾聽制約著課堂效率的高低。要讓學生明白傾聽的重要性,我們不能靠硬性灌輸,應在和諧的氣氛中潛移默化地滲透,讓學生了解,讓學生頭腦中有一種“傾聽是重要”的表象。
關鍵詞 傾聽 習慣 興趣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5)21-0066-02
傾聽是一種能力、一種素質。人際交往成功的一個重要因素就是學會傾聽。正如湯姆·彼得斯在其《追求優秀的熱情》一書中所說:“傾聽是禮貌的最高形式。”古希臘先哲蘇格拉底也曾經說過:上天賜人以兩耳兩目,但只有一口,欲使其多聞多見而少言。寥寥數語,形象而深刻地說明了“聽”的重要性。仔細想想,現在的課堂上,學生的活動多了,討論多了,可仔細“聽”的卻少了。這樣的課堂教學,不僅導致了學生學習效率的低下,而且也違背了全員參與的原則。那怎樣才能培養學生的傾聽能力呢?
一、養成良好的課堂傾聽習慣
習慣的力量是巨大的。只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才能內化為學生的素質,對學生的一生產生深遠的影響。如果稍稍留心一下,我們就會發現,現在的課堂上,時常會出現這樣的現象:老師講解時,一些孩子不是埋頭做小動作,就是與同學小聲講話;同學發言時,很多學生要么不聽,要么很著急地插嘴、搶著答;做練習時,有的學生因不能靜心聽老師讀題釋題,而審錯題意,或作業不按老師的要求做。看似熱鬧的課堂,卻好像少了些什么?因此,良好的傾聽習慣是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前提,學生這方面的習慣能得到有益的培養,也為他們的后續學習打下亮麗的精神底色。那么如何才能讓學生在課堂上養成認真傾聽的好習慣呢?
1.培養良好的聽課習慣。由于低年級學生的自我控制能力還較差,注意力容易分散,經常會發生聽課“走神”的現象;還有的學生往往只注意聽老師講,同學發言時卻漫不經心。教師如果不加注意,及時提醒,把學生的注意力引導到認真、仔細聽上,既不利于學生掌握所學知識,也會使學生逐步養成不認真聽課的壞習慣。正如前蘇聯心理學家西?索洛維契克說的:“要想在課堂上集中注意力,我們還是從一年級就學會做簡單的事情開始吧:身體坐正,振作起來,做好聽課準備……對于低年級的學生我在平時課堂上經常使用一些口令:“小耳朵,認真聽!”“手放平,身坐直!”“小眼睛,看過來。”等等,進行師生對答。在一開始的語文課上,我就對學生聽的姿勢給予指導。如:在聽老師、學生發言時,要求學生眼睛看著書上或老師出示的教具,不看發言同學的臉,做到神情專一。在必要的時候我也會用眼神、手勢、動作來提醒個別走神的學生。低年級的孩子,無論言行還是舉止,都是那么稚嫩,但他們模仿能力非常強,具有可塑性。所以一些良好的行為習慣正有待我們做老師的耐心、正確的引導,讓他們逐步鞏固并養成。
2.多用激勵評價,讓學生產生傾聽愿望。即使再平淡的課堂,課堂上總是會有部分學生在某些環節表現出傾聽的態度,這時,老師就應牢抓這一契機,真誠而熱情地給予孩子肯定與贊賞——“你可真會聽”“你有一雙靈敏的耳朵”“你把別人的話都聽懂了,真了不起!”“你聽得最認真了,這可是尊重別人的表現呀!”“你聽出了他的不足,可真是幫了他的大忙”……一句贊揚,一個微笑,不花時間,不費力氣,卻能收到明顯的效果。這樣的激勵性語言表現出的是教師對學生言行的關注,對學生的表現發自內心的欣賞。雖然這評價簡短,它卻使發言者在全班學生前感受到了自己的進步,體驗到了成功的快樂,更體會到了老師的愛。激勵評價不光只局限于學生對于學生之間的傾聽,同樣更適用于學生對老師的傾聽。有些時候我會故意在某個地方講錯,有個學生立刻指出來,于是我就會很開心地獎勵那個學生,這讓其他學生都很驚訝,由此也激發了其他學生也想認真傾聽的動機。在我的課堂教學中,我從不吝嗇對學生傾聽的獎勵。當然,關于激勵贊賞的評價遠不止這些,老師可根據具體的情況做出不同形式的評價。有時可以用面部表情、各種手勢等肢體語言來表示感情,都可以把肯定、賞識和關愛的信息傳達給學生。在這種欣賞、激勵、贊美的評價形式之下,學生無疑會產生仔細傾聽的不竭動力,變得更注意傾聽了。同時,獎勵要注意及時性、公正性和頻繁性。我就在班級里定期舉行“金耳朵”評選活動,如此一來學生就有了比較的對象,學習的對象,在互相學習、互相競爭的基礎上,才能促成學生傾聽習慣的養成,才能保證學生傾聽能力的可持續發展。
二、強化能力訓練,讓學生掌握傾聽技巧
培養良好傾聽習慣的最終目標是提高學生的傾聽能力,不僅要使學生想聽、愿聽,而且要會聽、聽得明白。而學會傾聽,需要良好的指導。教學生學會傾聽是老師的重要責任。我們的課堂教學中該如何培養學生傾聽的能力呢?我主要結合語文課堂教學談談對學生傾聽能力的培養。
1.讓學生在傾聽中欣賞。要想把一篇課文讀好,對于學生來說并不是一件那么容易的事,所以老師不要過高要求于低年級的孩子。在引導學生進行朗讀評價時,應當更偏重于欣賞。如問學生:你覺得他哪里比你讀得好?你還想他再讀哪一句給你聽聽?當然也可以適當提一點建議:讀得夠不夠流利?有沒有多字、漏字?
2.讓學生在傾聽中自豪。教材中某些新知識有的學生已經掌握,這樣的內容,我們就可大膽放手,讓學生當“小老師”給同學們講解,當學生的角色發生變化時,常會因新鮮感而引起學生極大的興趣和關注。在教學生字的過程中,我時常讓學生換位當“小老師”,帶領大家讀生字、詞語。由多名學生充當“小老師”,對于讀得認真的學生優先考慮。一些原本基礎差且注意力不集中的學生就顯得尤為認真。這時“小老師”領得開心,其他學生讀得認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3.讓學生在傾聽中品評。在每次的小練筆后,我先就一位學生的習作進行講評,接著讓學生大聲讀自己的習作,其余同學認真聽,聽后發表自己的觀點。這個過程學生不單是用雙耳傾聽,更重要的是要用心去傾聽,用心去思考,也在不知不覺中讓學生知道小練筆中存在的問題。
總之,學生認真傾聽的習慣不是一朝一昔養成的,在平時的教學中,只要我們每節課都有意識地重視學生傾聽習慣的培養,從細微之處入手。學生傾聽能力的培養方法也是多種多樣的,但是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讓學生學會傾聽。在實施新課程的今天,每一個教師都應該為這個目的去思考、去實踐、去探索。
(責任編輯 全 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