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汝麗
摘 要 加強人格教育,培養青少年學生的自主意識和創新精神,使他們成為滿足時代迫切需要的富有鮮明個性的、充滿創新性的人才,是教育在新時代所應肩負的偉大使命。教育的本質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人的生命發展呼喚教育教學中的人文關懷。然而當下小學生中存在著人格不健全,不能健康發展的種種現象。學生缺乏遠大而正確的理想、缺乏良好的意志品質,冷漠、自私、任性,無論對家庭、對社會都缺少責任感等。而小學語文教學憑借自身的優勢能在傳播文化、思想的過程中來感動學生,使學生形成健全的人格。
關鍵詞 小學語文 人格塑造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5)21-0025-02
新課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關注某一個人,一切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關注每一位學生,關注學生的情緒生活和情感體驗,關注學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的形成,而小學語文教學非常好的實踐了這種理念,將豐富的人格教育因素融入在其教學過程中。小學語文教學在對人格教育實施上有著的明顯優勢,對塑造小學生人格提供了有力的幫助,為塑造良好的人格墊定了基礎。
一、利用小學語文教材中情感因素塑造學生的完美人格
當我們的小學語文教學還在理性說教的征途中苦苦掙扎,當我們的小學語文教學在人們的批判指責聲中無處遁形時,作為小學語文教師的我們,不得不重新思考如何在語文教學中體現人文關懷,把學生作為活生生的體驗個體,而不是接受機器來培養,真正做到教書與育人的和諧統一。面對新課程改革的腳步,我們由衷地發現,“理性說教”這種方式已經到了盡頭,“人格塑造”“感化心靈”“情感體驗”將在新課程改革的語文教學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1.充分發揮語文教學的思想教育功能,培養小學生完美品質的健康人格。良好的道德品質是健全人格的重要體現。優良的道德品質的熏陶和培養,應在小學語文朗讀教學中就開始進行貫穿。小學語文教材選有許多反映民族英雄,愛國志士、革命先烈和愛國科學家的優秀詩文和關于他們悲壯史詩般的傳記或評論文章,對青少年學生能起到極大的鼓舞和激勵作用。例如,“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人外有人,天外有天。” “車到山前必有路, 船到橋頭自然直。” “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 “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課文中許許多多的文學形象及優秀作品,通過朗讀學習會給學生以真、善、美的啟迪與熏陶。語文教學只要充分挖掘和展示教材中的各種道德因素,用心朗讀將會獲得心靈深處最直接的觸碰,傾心傾力,感同身受地教,學生就會受到震憾、感染和熏陶,久而久之,潛移默化,就可以變為自身道德進步的強大動力。這樣就潛移默化的塑造了學生完美品質的人格。
2.充分發揮語文教學的審美教育功能,培養小學生審美的健康人格。《語文教學大綱》明確指出要培養學生健康高尚的審美觀。語文教材中相當一部分課文是文學作品,這為進行審美教育提供了便利條件。我們可以充分發揮作品的審美陶冶功能,引導學生體會作品的語言、形象、感情,指導學生辨別真假、是非、美丑、善惡,提高鑒別欣賞能力,以飽含情感的“可講因素”誘發學生感應的心靈,使之在美感共鳴中得到凈化,達到人格塑造的目的。
二、通過閱讀引領學生“求真”,感受人間真情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經說過:“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一語道出了教育的真諦。語文教育要引領學生求真,即認識世界之“真”。語文教育為小學生認識世界打開了一扇美麗窗口,春夏秋冬,雨雪風霜,花鳥蟲魚,鶯飛草長,展示的是自然風物之真;四海九州,中外古今,朝代更替,盛衰興廢,刻畫的是社會歷史之真;人情冷暖,嬉笑怒罵,長歌當哭,悲極而笑,呈現的是人間情感之真。語文教育要通過領略自然風物之真,讓學生認識自然,形成愛護自然,保護環境,與大自然和諧相處的意識。通過學生對社會歷史之真的學習,形成尊重歷史,實事求是,勇于負責,敢于擔當的品質。通過感受人間真情,形成關心他人,關愛自身,尊重生命等美好情感。例如,《找春天》一文,教師不僅可以通過對課文有感情地朗讀,帶領學生認識春天到來時氣候、環境發生的變化,還可以利用課外活動,到田野、公園,通過學生的實地感受,讓學生認識春天,感受春天的氣息,從而產生對大自然的熱愛。
三、引領學生“求善”,形成良好品質
《中小學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應為提高學生道德品質和科學文化素養,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增強民族創造力和凝聚力,發揮積極的作用。”“在語文學習過程中,培養愛國主義感情、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和健康的審美情趣,發展個性,培養合作精神,逐步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良好的道德品質是健全人格的重要體現。優良的道德品質的熏陶和培養,應在小學就開始。例如,講《別餓壞了那匹馬》時,教師應著力突出殘疾青年有愛心,樂于助人的精神。又如,講《為人民服務》時,教師可突出張思德同志為人民服務,不怕犧牲的精神。這些課文,對小學生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會起到很好的作用。對塑造學生的人格有著重要的意義。
四、引領學生“求美”,提升精神境界
審美能力的培養也是語文教學重要的目標。小學語文教師應在語文課堂上著力營造美的情境,給學生以美的陶冶。學生可以通過對文學作品的細讀、背誦,體會漢語言之美,如詩歌的簡潔凝練、散文的形象優美、小說的豐富蘊藉。教師可以通過激發學生想象,使學生體會形象美和意境美。如一首小詩就是一幅畫,一篇散文就是打開的畫卷,我們可以帶領學生去欣賞,去感受。學生還可以通過理解,體驗課文中的人情美與人性美。例如,通過對《草》《望廬山瀑布》等古詩詞的朗讀和背誦,能夠使學生體會到漢語古典詩詞的魅力,不僅語言凝練簡潔、音韻和諧,而且畫面精彩、意境優美,從而使學生能夠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同時,通過教師對作品內蘊的挖掘,學生可以體會到小草頑強的生命力和大自然的宏偉壯麗。語文教師就應該在教學中深入挖掘其中的內涵,并通過恰當的教學行為,引導學生探求美、感受美。
在語文朗讀教學中對學生進行健康人格教育,塑造學生的完美人格,需要借助語文教材中豐厚的知識資源,借助一幅幅動人的語言畫面,增強教學的感染力和吸引力,熏陶激勵學生,培養學生愛國愛家愛周圍的人以及積極上進的真摯感情,明確人生職責,達到塑造學生健康人格和心理的目的,讓健康而理性的光輝映射每一位學生情感的天空。教育是為了每個學生的發展,教育必須注重對學生健全人格的塑造。當然對學生健全人格的塑造不可能在短時間內就達到最佳效果,學校教育也只是培養學生健全人格的途徑之一,它還需要社會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共同配合。但小學語文教學憑著它自身的優勢,在學校教育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1]王松泉,王柏勛.語文教育心理學基礎[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
[2]韓雪屏.語文教育的心理學原理[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3]杜時忠.人文教育論[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9.
(責任編輯 全 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