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玉輝
摘 要 在英語學科的教學過程中,學生的上進心的培養對于學生具備良好的心理品質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它能夠促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積極進取,不斷地克服困難、完善自我,擁有自信心、成功感并具有抗挫折的能力。
關鍵詞 英語教學 上進心
中圖分類號:623.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5)21-0043-02
上進心是人所具有的一種進取精神和積極向上的心理狀態,是形成健全人格的重要條件,也是成功者必備的心理品質。在英語學科的教學過程中,關注學生的上進心的培養對于學生具備良好的心理品質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它能夠促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積極進取,不斷地克服困難、完善自我,擁有自信心、成功感并具有抗挫折的能力。
一、在英語學科教學中,培養學生上進心的意義
英語是一門記憶與實踐緊密結合的語言學科,也是一門包羅萬象、涉獵廣泛的知識學科,同時它還是一門把人生哲理與人類成長經驗融于一體的文學學科,因此,要取得教育、教學的時效性,筆者認為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的上進心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有利于產生學習的興趣
心理學認為興趣是人們力求認識某種事物和從事某項活動的意識傾向。它表現為人們對某件事物、某項活動的選擇性態度和積極的情緒反應。英語學習的過程是一個在聽說讀寫的實踐中積累詞匯,提高語言的綜合運用能力的過程,是一個循序漸進,考驗毅力的過程。有上進心的學生具有好勝心,成功的意識強烈,他們從不輕言放棄,具有持之以恒的精神。通常他們容易接受學習的內容并對其產生興趣,他們相信“興趣是學習的最好教師”。
(二)有利于獲得學習的成就感
中學生的意志力薄弱,自控能力差,情感因素左右著他們的學習態度和學習動機,影響著他們的學習效果,培養上進心就是從情感上激勵他們,改變他們被動學習的狀態,讓他們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活動。有上進心的學生時常能根據自身需要制定學習計劃,確定學習目標并在學習的過程中不斷地改變學習態度、完善學習方法,克服懈怠情緒,積極地展開語言的操練。他們在實踐中不斷地掌握詞匯,提高語言的綜合運用能力,取得學習成績。成就感的獲得進一步使他們感受到了學習的快樂。
二、在英語學科教學中,培養學生上進心的實踐
(一)創建融洽的學習環境,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
教育實踐證明,融洽的學習環境可以讓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下產生學習的欲望,樂意與他人合作學習、提升自我。
1.利用上課前的兩分鐘,使學生“活”起來
“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學生課前兩分鐘的精神狀態決定了他們對這堂課的興趣,低年級的大多數學生活潑、好動、愛表現,在英語教學中我就利用上課前的兩分鐘讓他們自選主題,進行兩兩對話交流,或者根據主題進行情景劇或者脫口秀的表演;而在高年級他們變得含蓄、內斂但內心依舊好表現,我讓他們進行演講或者新聞播報,活動的內容能夠讓他們high起來,積極地情緒被調動起來,他們對課堂充滿著激情。
2.利用合作學習,使學生“動”起來
合作學習通常是由2-6名能力各異的學生組成一個小組,以合作和互助的方式從事學習活動,共同完成小組學習目標,這種學習方式有助于驅動積極學習。在這樣的學習方式下,內向的學生或者基礎薄弱的學生可以得到其他成員的幫助,消除恐懼心理,而那些幫助他人的學生,在討論或提供幫助時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學習內容。教師在布置合作學習的任務時要給不同的學生不同的要求,使他們在一起學習,又互助互學,促使成員在活動中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獲得成就感。
上海版《牛津英語》6B Unit 11 Controlling fire是一篇拓展型課文,我根據組間同質,組內異質的原則把學生分成6個學習小組,把尋找消防設施的位置和了解它們的性能作為一個Project,以Poster的形式展示學習的成果。在探究的過程中,他們相互協作、共同努力,把教學樓中消防設施的位置都清晰地平面圖上進行了標注,同時圖文并茂地在Poster上展示出他們的性能。每個成員在活動中都有事可做,體驗到了學以致用的成就感,提升了參與度,活動給他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二)營造競爭的學習氛圍,調動學生的學習情緒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教學效果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學生的心理狀態,“情緒高昂,則效果倍增;情緒低落,則收效甚微。”營造競爭的學習氛圍,讓學生的情緒高漲,讓學生在“爭”的過程中大膽地探索、積極地思考,爭取最大的收獲。
英語的教學常常是在合作學習過程中完成的,我利用學生的好勝心,在課堂上進行組間的比賽。比如:8AUnit5 Encyclopaedias中Dinosaurs的部分,我根據學生的學習能力設置了跟讀單詞、知識點的歸納、討論《侏羅紀公園》中John Hammond的夢想是否能實現等任務,每個學生都有機會參與比賽,每完成一個任務他們就獲得一分。
學生們通過得分情況及時地了解自己的課堂表現,關注著小組的獲勝的幾率,他們竭盡全力相互幫助,相互鼓勵,爭取發揮出最佳水平;通過比賽我也能清楚地了解學生的課堂表現、知識的掌握情況以及團隊的協作情況,及時調整教學策略,最大限度地提升學生參與課堂活動的比例,調動他們的學習情緒。
(三)優化學習的評價機制,提高學生的學習信心
教學離不開評價,在評價中“積極的鼓勵比消極的刺激來的好”,威廉﹒詹姆士曾說過,“人性中最根深蒂固的本性是渴望受到贊賞。”來自同伴和教師的褒獎是學生前進的動力,因此,我們必須優化學習的評價機制,激發學生的上進心,使評價成為提高學生自信心的催化劑。
在英語教學中,我們用得最多的是教師對學生的評價。我們常常會在活動中用“Excellent!”“Well done!”“A good job!”等等來給與學生積極的鼓勵,讓學生在贊譽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悅。
除了教師單向的評價,我還建立起多元的評價方式,讓學生在生生評價、自我評價中獲得更多。在日常的教學活動中,教師可以發揮同伴的激勵作用,幫助學生在自卑、無助、彷徨中度過難關,樹立信心。在寫作課上,我常常展開同伴互評,全班點評,指出作品中的可取之處,給出改進的建議使學生能完成一篇較為滿意的作文。
在教育實踐中,多元的評價方式通常是相互交織在一起的。比如在英語的單元教學活動前,教師可以讓學生通過預習制定學習合同,明確學習的目標、任務,擬定學習活動等,然后小組討論學習合同的適切性,最后教師確認。單元任務完成以后,教師指導學生對學習合同進行自評,如:學了這個單元,我在__________方面提高了;我學到了____________;我對這個單元的學習情況___________(1.非常滿意,2.滿意,3.不滿意,4.非常不滿意,5.不確定)等。每個組長負責對成員的學習狀態、合作情況等方面的互評并推薦出最佳學習者,由教師給與其表揚。
通過優化評價機制,學生始終處于自我競爭或同伴競爭的氛圍中,他們不僅僅擁有了與人合作的機會,豐富了學習經驗,而且還得到了他人對自己的肯定和幫助,這都有效地促進了學生上進心的培養和提升,提高了他們學習的信心。
三、在英語學科教學中,培養學生上進心的幾點感受
(一)要全面了解學生,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也是教學活動的主體”,教學活動要面向全體學生就需要掌握學生的生理、心理發展的規律和個體的差異。英語教學需要關注學生的語言潛能,了解學生學習英語的能力傾向。在學習過程中,他們帶著不同的學習動機和學習態度來完成學習任務,同時還受著各自外向或內向性格的影響,他們在個體知覺、記憶、思維等認知過程方面也就存在著差異,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們需要充分了解學生的個性差異,了解學生的心理狀態,根據他們的語言潛能、認知風格和情感狀況因材施教,使之針對不同的學習任務在不同的學習場景中發揮各自的長處,以獲得理想的教學的效果。
(二)要加強師生溝通,確保學生的積極狀態
學習的過程是一個成功與失敗相伴的過程,我們教師要做學生的堅強后盾,在知識和學習方法上適時地給他們幫助和指導,必要時進行個別輔導,消除他們學習的障礙。在情緒上我們也需要時時關注,了解他們的心理狀況,做好他們的心理導師。總之,我們要盡可能地在第一時間幫助學生樹立信心,擺脫不良情緒,確保他們擁有積極的心理狀態,保持一顆上進的心。
(三)要延伸課堂活動,保持學生的學習熱情
學生練習英語的時間是有限的,要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讓有限的時間能夠發揮最大的價值,那就要調動起學生的積極性。教師不僅要設計形式多樣的課堂活動,讓學生在課堂上“high”起來,還需要將教學活動延伸到課外,圍繞課文主題,設計一些聯系生活實際的活動,比如:do a survey,make a project等等,讓課外活動成為語言實踐的載體,給學生創造機會在生活中進行語言的操練,感受到學習的樂趣,保持持久的學習熱情,讓他們“樂”在課外活動中。
綜上所述,英語學科的學習與學生的上進心息息相關,學習的好壞都受著學生上進心的影響,他們的上進心同樣影響著教學活動的展開。因此,在教學活動中,我們要關注學生上進心的培養,重視上進心對英語學習的益處,注重發揮上進心的促進作用,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積極地學習,讓英語學習成為他們美好生活的一部分。
(責任編輯 楚云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