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萌
摘 要:為了提供更好社會公眾服務,在財力暫時達不到要求的條件下,政府會采取向社會融資的方式解決資金問題[1]。隨著我國經濟建議地持續發展,政府融資成為常態。但從實際情況上看,政府融資遇到了一些問題。為了更好開展以政府為主體的融資行為,本文從經濟法的角度對政府融資做了分析。
關鍵詞:政府融資;經濟法;公益性
一、政府融資行為目的
政府融資的目的是并不是贏利,而是為了更好的為社會提供公共服務職能,解決資金不足的問題,擔保上以政府作為信用主體,這一點是與普通商業行為主體最明顯的區別。
政府融資時已經具備了獨立法人的資格,但在實際運營上,政府會設立單獨的營運主體,由政府指派專人管理,獨立負責融資、投資、運營和管理等各項業務。在市場競爭過程中,政府既扮演了市場的參與者,同時,又扮演了經濟政策的管理者和引導者角色。在股權結構,為了更好的服務社會,保持政府的決策執行性,政府的股權占有絕對的比例[2]。融資的部分主要靠向商業銀行借貸,重大項目則會有可能得到國家投資銀行的資金,在借款和利息的償還上,依靠國家和地方的財政撥款。公益性是政府融資的根本目的,可以將其歸結為特殊法人一類,平衡好市場性和公益性之間的關系。具體經濟行為上,融資的資金主要用到基礎項目上,這一類需要的資金數量大,占用的時間長。
二、經濟法規制
成立專門的融資平臺,采用市場化的公司管理。政府的融資平臺以國有控股的公司形式存在,從當前實際上看,也多采用公司化的運營管理[3]。公司應該完全遵循市場的運行機制,政府放棄不合理的約束,在公司保證實現原有目的的前提下,自主管理,擁有獨立的資金使用權,對于出現的問題,也應由公司獨立承擔。公司本身只是政府服務職能的社會化延伸,在當前的社會現狀下具有歷史的合理性。但從長遠的發展下,會出現若干問題,如擾亂市場經營秩序。因此,在制度設計上,定義為以公益性為目的的市場化運作。
完善財政支付制度。現有的貸款償還途徑主要為財政資金的專項轉移。現行的支付制度具在立法不清晰,程度模糊等問題。隨著融資規模的逐年擴大,公共服務領域的絕對數量增多,應該規范政府財政的支付手段,對于貸款的支付主體必須明確,對于逾期不還,要給予必要的懲罰手段,保證財政支付的法律可行性。支付制度要注意與推行的政府分稅制相配合,在保證地方政府有一定財政自主權的前提下,確保中央政府的統一協調。政府融資中,必須有公共財政的理念,所有未來的支出,都必須在公共財政的范疇內完成。
預算管理。在《預算法》中,應明確對于地方政府的解釋。由政府的預算部門,對本地區現有的財政收入和可預見時間段的收入做科學的評估。在政府融資前,把融資的目的,融資的金額,償還期限,對于社會的影響性等指標上交專門的審計機構和人大審議。整個過程要保證在期限內有足夠的資金償還債務。建立償還資金準備金制度。如土地出讓金,財政收入,行政事業撥款等。
加強管理。細化預算的每一個細節,減少不必要的環節,提高監管的力度,將實時檢查和不定時抽查結合起來。對于超過預算的融資行為,堅決制止。對于預算的合理性,融資對象的利息,整個融資期間通化膨脹的影響,是否存在違規融資都應考慮當中,尤其是要杜絕不必要的面子工程。融資公司是政府融資的直接經營管理單位,應建立嚴管的授權管理制度,對其的經營范圍,業務考核,業務方面做出全面統一的管理。與借款的商業銀行協商,對于信譽差、沒有足夠資金還款能力的公司要堅決不給予放貸。對于融資時的低押合同,應包含《物權法》、《擔保法》等法律規定的各種法律要件,對抵押公司必須嚴格進行專業機構的認證。同時,為保障質押權利對應的未來收益能有效落實到被擔保債務的償還,應當要求融資平臺公司在銀行開立專門的托管賬戶,作為出質人收費專用賬戶,以確保未來該類收入均能被債權人銀行所有效管控,銀行能夠對該賬戶進行日常監管。
三、回歸公益性
政府融資必須回歸公益性,不能與其他類型的商業實體做過多的競爭,如果不這樣,有可能擾亂市場秩序。必須過度的融資,導致政府的收支不能及時償還債務,出現債務違約的現象,給銀行帶來大量的不良貸款。嚴管管理從事資金管理的公司,嚴格杜絕政府官員以商人的身份從事市場行為。政府的融資目的是提供給整個社會更好的經濟發展環境,政府是為整個社會服務的[4]。
政府在經濟行為中不能超過法律的范疇,不能干擾法律,政府是引導者,決策的執行者,必須符合經濟法的本質。在宏觀層面上,必須廣泛聽取各方面的建議,接受來自社會各個層面的監督,確保融資后資金的合理使用,對市場干預的正確性,保障市場的經濟自由,競爭活力。
建立嚴格的資金管理制度。作為主要的資金借貸方銀行強化資金的管理。對于政府的償還能力做詳細的評估,對于償還能力弱的政府,限制資金的借出,避免由于財政能力差而出現的債務積累的情況。在法律層面,通過有條文在經濟法新修訂中加入對于政府的債務限制明細,避免出現某屆政府不顧實際情況,盲目過度融資,債務拖欠,本屆政府借貸,下界政府還貸的情況發生。條件滿足的前提下,可以發放地方債券,解決債務償還的問題。這樣可以有效地轉移市場的風險,減少大量利息的產生[5]。
積極吸引民間資本。政府融資相當重要一方面是修建公共工程,為社會資金的進入提供了良好的市場環境。充實的民間資金需要新的投資渠道,給政府融資提供了新的對象。這樣,既拓寬了民間資本的渠道,又不會與其產生競爭,避免了資金的擠出效應。
強化債務管理。首先要對于政府的債務進行透明化管理,建立定期的公開制度,讓政府管理者清楚認識到自己的債務負擔數量,避免盲目的融資舉債。建立與各地政府債務統一管理的系統,對于所有的融資行為統一管理,設立監控級別制度,當達到最高級時,中止融資行為,避免債務規模的無限制擴大。根據各級政府的財政收入能力,設定科學的融資比例,協調好融資總量與經濟規模的關系。
參考文獻:
[1]羅慧明. 地方政府融資平臺的經濟法規制[J].遼寧行政學院學報.2014, 16: 79-81.
[2]裘雪婷. 地方政府融資平臺公司債務融資風險的法律控制[D]. 上海. 華東政法大學, 2013.
[3]陳驍. 經濟法視角下的地方政府融資問題研究[M]. 法律出版社, 2015.
[4]戴傳利. 我國地方政府債務融資監管法律問題研究[D]. 安徽大學, 2014.
[5]孫云. 地方融資平臺去行政化法律制度研究[D]. 安徽大學, 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