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姣
云南省麗江市位于滇、川、藏三省區交界,擁有10個世居少數民族,他們在歷史長河中創造了璀璨的民族文化。2004年,麗江被列為全國文化體制綜合改革試點城市,成為了全國文化體制改革的“先鋒部隊”。2015年7月17日至23日筆者在麗江進行了為期一周的社會實踐調查,調查以文化體制改革前后麗江市演藝文化的發展狀況為重點,主要通過訪談調查和現場觀看演出兩種形式展開。
7月17日,筆者與原麗江市民族歌舞團團長和占強進行了訪談交流。和占強圍繞麗江市文化體制改革的情況進行了詳細介紹。2004年4月份,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長春同志來到麗江進行了考察,并將麗江列為全國文化體制綜合改革試點城市。隨后,麗江市開展了一系列高效、有序的改革工作。和占強所在的麗江市民族歌舞團正好被麗江市政府列為了文化體制改革的7家試點單位之一,率先開展了改革工作。麗江市民族歌舞團在改革之前屬于依靠政府財政供養的事業單位,產權比較模糊,多位公益性資產,員工的工資較低,工作積極性不高。麗江市政府采取的改革策略是建立起“產權清晰、權責明確、政企分開、管理科學”的現代企業制度。通過體制改革,麗江市民族歌舞團從事業單位變成了企業,自負盈虧,自由參與市場競爭,成為了真正意義上的獨立法人實體。在改革之后,麗江市民族歌舞團的實力更加強大,產權得到明晰,員工的工作積極性大大提高,其相應的收入也得到提高。可以說,這次改革使得麗江市民族歌舞團的發展更加充滿了活力,這些年來推出了多部深受觀眾喜愛的演出作品,獲得了極大的市場效益。和占強目前擔任麗江市文化市場綜合執法支隊副隊長,據他介紹,麗江市文化市場綜合執法大隊也是在2004年的文化體制改革浪潮中成立的,其作用是改變文化市場多頭執法、管理越位或不到位、執法寬嚴失衡的狀況,加大對文化市場的管理力度。
7月20日,筆者來到玉龍納西族自治縣民族歌舞團,對團長和漩進行了訪談。和漩團長介紹了玉龍納西族自治縣民族歌舞團在麗江市文化體制改革之后取得的喜人成果。玉龍納西族自治縣民族歌舞團成立于1965年2月20日,隸屬于麗江市玉龍納西族自治縣文化體育廣電新聞出版局下屬部門,是全國唯一的納西族自治縣民族歌舞團,目前共有職工32人。在完成了文化體制改革之后,歌舞團煥發了新的光彩,在全體職工充滿活力的共同努力之下,歌舞團多次取得驕人的成績:“納西姐妹花”組合在第十三屆全國青年歌手大獎賽中榮獲原生態組銀獎;歌舞團組建的“納西田野之聲”原生態組合,在2010年6月參加第十四屆CCTV“天之藍杯”全國青年歌手電視大獎賽中榮獲原生態組別的優秀獎,2011年歌舞團精心打造的大型家園音畫歌舞《依古納西》獲得云南省第十一屆新劇目展演歌舞類金獎。此外,近年來歌舞團多次應邀參加省內外及中央電視臺的文藝節目錄制,并先后獲邀代表麗江出訪新加坡、澳門、日本、美國、比利時、澳大利亞等國進行文化交流活動。在提到文化體制改革的紅利時,和漩團長舉了歌舞團下鄉演出的例子進行說明。在改革之前,歌舞團如果要進行下鄉演出,必須要先寫申請,然后一層層經過上級的審批,才能拿到下鄉演出的經費,非常麻煩。而在改革之后,情況大大好轉,現在是政府每年撥給歌舞團適當的錢作為下鄉演出的經費,這樣大大促進了歌舞團的下鄉演出工作。僅去年一年,歌舞團就完成了下鄉巡演42場,走遍了玉龍縣的16個鄉鎮,還到了麗江市其他地區。
此外,筆者還觀看了麗江當地代表性的兩臺大型演出《印象·麗江》和《麗江千古情》。這兩臺演出都讓筆者感受到心靈的震撼,盡管這兩臺演出都是每天上演兩到三場,但幾乎場場爆滿。可以說,文化體制改革之后,麗江的演藝文化產業得到了飛速發展,取得了極大的成功。筆者在進行一番總結和調查之后,總結了麗江市演藝文化產業取得成功的幾個要素:現代化的舞臺效果、注重與觀眾的互動、多樣的宣傳渠道和可貴的品牌意識。《印象·麗江》《麗江千古情》代表了麗江演藝文化產業的成功,而麗江演藝文化產業又為全國其他地區的演藝文化產業的發展樹立了榜樣。
深化文化體制改革面臨著“三加快”、“一加強”的重點任務:第一,加快構建有利于文化繁榮發展的體制機制;第二,加快構建覆蓋城鄉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權益。第三,加快發展文化產業推動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第四,加強對文化產品創作生產的引導。根據筆者在麗江為期一周的社會實踐結果,自2004年以來麗江市很好地完成了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所面臨的 “三加快”、“一加強”的重點任務:第一,在文化體制改革中麗江的文化單位建立起了充滿活力的文化體制,更有力于發揮其創造力,增強了文化單位的市場競爭力,而麗江市文化市場綜合執法大隊的建立更是促進了麗江健康、有序的文化市場秩序的形成。第二,在文化體制改革之后,麗江市對文藝演出下鄉的扶持力度更大,為歌舞團等單位提供了資金保障,促進了文化演出下鄉的發展,建立起了兼顧城鄉的公共文化服務網絡。第三,文化體制改革之后,麗江市精心打造了《印象·麗江》《麗江千古情》等大型演藝文化產業,這些大型文化產業實現了跨越式的發展,成為了麗江新的經濟增長點。第四,文化體制改革以來,麗江市積極鼓勵各文化單位進行創新,推出新穎優質的節目。現場觀看三臺大型演出的筆者也的確感受到了演出中隨處可見的創新元素,這些創新既迎合了現代觀眾的審美需求,同時又不失民族特色,因此獲得了大量觀眾的喜愛。正是這些充滿創意的優秀節目推動了麗江文化市場的繁榮發展。
同時也應看到,雖然麗江十余年來的文化體制改革碩果累累,但也存在一定的問題。以文化產業的發展為例,雖然《印象·麗江》《麗江千古情》大獲成功,但卻大大沖擊了成立于2002年的大型民族舞蹈歌舞詩畫《麗水金沙》。《麗水金沙》曾是麗江最受歡迎的演出,但卻被2006年成立的《印象·麗江》和2014年成立的《麗江千古情》憑借其巨大的財力搶占了很大的市場,業績不斷下滑。此外,代表麗江當地納西族音樂的大研古樂會也受到了這些大型商業演出的沖擊,逐漸受到冷落。麗江當地的文化產業市場雖然火熱,卻也殘酷,如何引導不同文化單位之間良性競爭,是政府需要解決的問題。由此可見,我國文化建設同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還不完全適應,同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的要求還不完全適應,同我國的經濟體制的要求不完全適應.同不斷擴大時外開放的新形勢還不完全適應。
通過一周的實地調查,筆者見證了自2004年以來麗江市推動文化體制改革十余年來取得的輝煌成果:文化單位煥發了新的活力,藝術創造力得到提高,市場競爭力得到增強;麗江市的城鄉文化事業實現統籌發展,建立了兼顧城鄉的公共文化服務網絡;麗江演藝文化產業得到飛速發展,并同時帶動了旅游業的發展,成為麗江市新的經濟增長點。這些成果都是文化體制改革的紅利,體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優越性。同時,麗江市的文化建設還存在一些問題,如文化市場競爭體制仍有待完善等,這需要政府加大對文化市場的監管力度,進行合理規劃和引導,盡快實現文化市場的良性競爭和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