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西勇
摘要:近年來,兒童音樂教育形式豐富多彩,總體呈多元化蓬勃發展趨勢。2014年,筆者帶領課題組成員開始探索音樂教育的新形式,即發掘將西方文藝復興和巴洛克音樂應用于兒童教育,尤其是在性格培養和智力開發方面的手段。近一年半以來,課題組通過大量的實踐和研究,證實了這個時期的音樂對于兒童教育是有益、可行的,且具有獨到的優勢。在此基礎上,課題組初步設計了一整套結合文藝復興和巴洛克音樂特點和兒童欣賞習慣的課程體系。對有意向進一步從事音樂學習的兒童而言,使用這套方法進行早期訓練對奠定音樂基礎,發展音樂感覺將起到一定程度的幫助作用。
關鍵詞:文藝復興音樂 巴洛克音樂 兒童 性格培養 智力開發
隨著社會的發展,越來越多的人注重對孩子的早期教育,而且在知識灌輸之外也愈發注重性格的形成與心智的成長。隨著現階段我國家長知識水平的普遍提高,他們可以接受多種有益的教育觀念和方法,其中音樂作為人類普遍的精神食糧,永遠受到家長的歡迎。在教育過程中,音樂有利于挖掘兒童的想象力和創造力,豐富其感性經驗和審美情趣,激發兒童表現美、創造美的意愿。正由于此,無論是國內還是國外,將音樂應用于兒童教育已經非常普遍,且積累了大量的經驗和研究成果,例如兒童適合欣賞何種旋律、節奏、風格的音樂,應該如何引導兒童參與音樂欣賞和音樂活動,怎樣設計適合兒童的音樂游戲和課堂,欣賞和學習音樂會帶來兒童大腦結構的哪些改變,培養兒童的哪些性格,等等。然而,運用西方文藝復興和巴洛克時期音樂對兒童進行性格培養和智力開發的范例卻非常鮮見。但是之前學者對文藝復興和巴洛克音樂的研究又啟示我們,這種音樂毋庸置疑是適合兒童,而且非常有益的。為了驗證這一時期的音樂在兒童性格培養和智力開發方面的效果,筆者成立了專門的科研創新課題組,對此進行了探尋和研究。
一、文藝復興與巴洛克音樂的藝術特點與審美風格
文藝復興與巴洛克時期,涵蓋了歐洲從1450年到1750年之間的三個世紀。這兩個時期音樂的藝術特征,從總體來講可以歸結為以下四個方面:第一,節奏強烈、短促,律動頻繁,富于流動性;音量宏大,氣息寬廣,在樂曲大段落間有鮮明的力度對比;聲部之間的競奏有著明確的強、弱對立特點,使得音樂靈活明艷。第二,旋律精致,結構嚴謹,風格莊重且連綿不斷;低音旋律聲部流暢,伴奏織體簡潔,演唱風格抒情。第三,在音樂結構上,復調音樂占據主導地位,間有一定的和聲性。第四,音樂的旋律主要為層層遞進,歌唱性強;歌詞與音樂的起承轉合有很大關系,將歌詞中的一些詞語用圖畫來比喻,并通過協和與不協和表現情緒。
在審美風格方面,文藝復興與巴洛克音樂在追求雄偉、莊重、輝煌的效果,熱烈華麗的裝飾和表現性的同時,又有著清晰的音符和真誠的感染力,旋律平穩流暢,音響純凈和諧,具有清晰、含蓄、均勻、均衡之美,同時具有較強的運動感和變化的張力。
基于上述的藝術風格和審美特征,筆者與課題組認為文藝復興與巴洛克時期音樂是十分適合兒童教育的音樂類型,原因如下:
首先,該時期音樂情緒、節奏平穩,旋律柔和,沒有過分、激烈的變化,適合陶冶情操;第二,這一時期的音樂作品正值西方科學曙光初照之時,其立體復調結構猶如繪畫透視,各個聲部呈現出清晰的模仿、平行、對照等邏輯關系,對兒童的理性思維、邏輯思維以及對兒童的性格培養和智力開發都能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
二、文藝復興與巴洛克音樂用于兒童教育的實際課堂案例
第一部分:課堂導入,調動兒童興趣。
兒童階段的音樂教學是以培養兒童的音樂興趣為主要目標的教學,因此調動兒童的興趣是音樂課堂首先要做到的。因此,筆者與課題組在進行音樂教學前編寫了一個適合兒童聆聽的小故事來引出當天要學的曲子,以此來引起兒童的關注和興趣。以巴赫的《小步舞曲》為例,可編寫故事如下:
在很遙遠的巴洛克時期,有一個和藹可親的老爺爺叫巴赫,巴赫老爺爺胡子和頭發都全白了,牙齒也不好用了,但是當時的人們還是都很喜歡他,因為他會寫好多好多好聽的小曲呢。有一次國王宴請賓客,大家都很高興,也很快活,于是國王就說:“尊敬的巴赫先生,大家都知道你是一個非常有才華非常厲害的音樂家。那么,你可以為我們寫一首曲子來讓我們跳舞用嗎?”巴赫先生說道:“哦,尊敬的國王殿下,當然可以?!庇谑前秃諣敔斁蛯懥艘皇住缎〔轿枨?。大家想不想聽聽巴赫爺爺寫的《小步舞曲》?。?/p>
在講述這個故事時,教師的語氣可以略帶詼諧童真,這樣更容易提高孩子們的興趣,讓孩子的注意力更加集中。故事講完后,教師用鋼琴彈奏一遍《小步舞曲》。這個環節用講故事作為課堂導入,提高了孩子們的興趣和注意力,使他們的想象力更加豐富,也可使課堂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二部分:教唱歌曲,引導兒童欣賞美。
音樂最大的目的是給人以美的享受和感染。我們不能只滿足于教兒童唱會一首歌,更重要的是要啟發兒童準確地表達出歌曲的感情和藝術形象,進入歌曲的意境,用自己的真情去演唱和體味。只有這樣,才能進入表現音樂的最佳狀態,使唱出的歌聲真摯動聽,從而具有強烈的感染力和生命力。兒童對周圍事物的認識還比較單純,因此,教唱的歌曲篇幅應當短小精巧,結構應當單純而不復雜。兒童好動,又處于學習語言,提高語言表達能力的階段,因此富有音樂感、節奏明朗、生動活潑的歌曲可以引起幼兒的美感、愉悅感,激發他們學習語言的積極性,從而進一步陶冶兒童的性情,變化兒童的氣質,使其養成活潑、爽朗、優雅、天真的性格。而文藝復興與巴洛克音樂正因其明朗、生動、單純的特質而成為兒童教育的絕佳材料。
以《小步舞曲》為例,我們首先將曲子填充了歌詞(見譜例1)。歌詞的用語是簡單而直白的。因此,兒童就更易懂其含義、情趣和意境。這些生動、優美、簡潔而富于情趣的語匯,以及它們和音樂結合所產生的韻律,對兒童的品德教育,無不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
第三部分:情緒啟發,理解音樂的特點和風格。
歌曲的理解不能僅靠教師抽象的語言去引導,還要將其與兒童的生活交織在一起,運用兒童所熟悉的人和物等來打比方配合講解,將歌曲的藝術美和豐富多彩的感情深度挖掘,來激發起兒童的興趣,帶領他們全神貫注到歌曲的演唱中,且教師對歌曲的情感和藝術美需要正確和創造性的去表達。例如,筆者在教學生唱《小步舞曲》時,只按節奏帶領大家朗讀了兩遍歌詞,學生就學會了。然而學生由于不懂歌詞含義,表達不出唱歌跳舞的喜悅和歡快的心情,使歌曲死氣沉沉。于是筆者便啟發學生誰知道唱歌跳舞時候的心情。小朋友們瞬間興高采烈,爭相回答。于是筆者引導學生用這種興高采烈的感覺伴隨《小步舞曲》的音樂來歌唱。音樂一起,同學們便高興地唱著、笑著、跳著起來,跟著剛剛的旋律歡歌樂舞,歌聲中充滿了真摯的情感,浸染著美的色彩。
第四部分:游戲模式,以音樂為載體開發智力。
這一節介紹基于《小步舞曲》設計的幾個音樂小游戲,目的是讓兒童除享受音樂藝術所帶來的快樂的同時,達到開發智力之功效。
1.節奏變化類游戲。
(1)動動手,感受音樂的強弱。老師告訴小朋友拍手表示強拍,握拳表示弱拍。并引導小朋友們伴隨老師鋼琴彈奏的《小步舞曲》,一邊仔細聆聽一邊感受音樂的強弱走進音樂課堂。
(2)動動腦,表示音樂的強弱:
a.請小朋友們用不同的動作來表示強拍和弱拍。
b.如何表示變化的強弱(強拍拍手,弱拍點手心)。
(3)動動嘴,一邊唱一邊拍強弱節奏。復習歌曲《小步舞曲》。
2.變形式結構唱歌。
(1)卡農式的追逐模仿(見譜例2)
“卡農”是文藝復興與巴洛克時期音樂的典型形式之一??ㄞr的原意是“準則”,意思是一個聲部以另一個聲部為準則,相互模仿和追逐。為了便于卡農追逐的進行,筆者在實際教學中把孩子們分成兩隊,一隊孩子由一個老師帶領先唱第一句,并繼續唱完整,另一隊的學生由另一個老師帶領,在前一隊唱到中部時模仿著唱出來。這一部分是最難的,需要老師帶領,并且需要反復練習才可以完成。然而經過這個環節的訓練,兒童的注意力,反應力和模仿的準確性都有相當程度的提高。
(2)速度變形:
在文藝復興和巴洛克時期的音樂中,速度變形是音樂發展的重要手段,體現了統一中的變化,變化中的統一。將這一技巧應用到兒童音樂教育中來,對兒童的邏輯思維發展有極大的幫助。例如《小步舞曲》,教師按照原速度唱一遍(譜例3),然后引導學生速度唱快一倍(譜例4)或唱慢一倍(譜例5)。熟練之后,則由一個或者幾個學生給出一個速度,其他學生加快或者放慢一倍演唱。
三、結語
對于可愛又活潑的孩子們來說,“游戲課堂”無疑是最好的學習方式。我們以文藝復興和巴洛克音樂為藍本將抽象的音符和枯燥的知識傳授變成了好玩又簡單的游戲活動,既滿足了兒童愛玩愛動的天性特點,同時也遵循了音樂藝術運動特性的規律。課堂一開始,就使孩子們沉浸在充滿童真的故事之中,以形象思維導入對音樂結構和音樂邏輯的認知,運用拍手游戲在歡快活潑的《小步舞曲》歌聲中引入,使快樂的氛圍始終貫穿整個課堂中。從用聽覺認真感受音樂強弱到用動作大膽表示音樂強弱,再到改編節奏表現音樂強弱,整個過程遵循由簡到繁、由易到難的原則,慢慢對學生提出更深的要求,帶領學生將視覺、動覺和聽覺感知相結合在一起。讓孩子暢游在音樂的游戲海洋中聆聽、感知、發現和表現。此種課堂模式可謂是師生同樂、趣味無限、充滿活力,最終達到性格培養與智力開發之目的。
最后,希望本文能引起更多讀者的興趣和關注,將這一整套結合文藝復興和巴洛克音樂特點和兒童欣賞習慣的方法體系進一步發展完善。本文的目的還在于拋磚引玉,啟示兒童教育和藝術教育工作者打破常規,放寬眼界,將更多的音樂風格和音樂類型運用到兒童教育中來。
基金項目:
本文為廣西高校大學生創新創業計劃項目《文藝復興與巴洛克音樂在兒童性格培養與智力開發中的應用》的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T3170098201。
參考文獻:
[1]許卓婭.學前兒童音樂教育[M].重慶: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2]樓必生,屠美如.學前兒童藝術綜合教育研究[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7.
[3]尹愛青,曹理.外國兒童音樂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4]管建華.音樂人類學導引[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2.
[5]余丹紅.音樂教育手冊[M].上海: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2006.
[6]廖乃雄.論音樂教育[M].北京:中央音樂學院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