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孫磊
中圖分類號:G63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5)21-0087-01
初中科學是一門理性思維很強的學科,如何把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這種具有人文關懷的感性思維滲透在科學課堂教學,且使之成為學生主動學習的動力呢?這是我一直在探索的問題。初中科學教學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滲透主要包括:課前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滲透、課堂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滲透及課后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滲透三大環節。只有這三個環節緊密相聯才能達到真正意義上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教育。
一、在課前滲透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浙教版《科學》教材中,對學生獲取知識的通道做了重新的調整,學生不僅僅能夠在課堂中獲得知識,而且課前的準備學習如器材的準備、知識的搜集、資料的匯聚、實踐的體會,也是學生獲得知識的重要途徑。
如在教學《生物的適應性和多樣性》這一課時,教師課前提出:什么是生物的適應性?選擇一種你熟悉的生物,描述它是如何適應環境的?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能為保護生物的多樣性做些什么?要求學生提前準備,了解生物適應環境的方式,并記錄下它們的名稱和特點,以備課堂中討論使用。學生得到教師有趣的問題后,因為充滿好奇和興趣,主動以實際行動追求真實、美好目標,尋找答案,完成課前準備活動。學生主動尋找了日常生活中的各類生物,并將它們適應環境的方式統統記錄下來,也會利用書籍、網絡等工具查找和搜尋。經過這次課前準備,他們真切地感受到科學就在身邊,激發了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培養了他們實事求是、樂于發現的科學情感。
二、在課堂滲透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我們教學的場所是課堂,如何在課堂內繼續有效地滲透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關系到學生學習興趣的保持、STS的實現與否、優秀探究品質的形成以及團隊合作精神的養成,因此,課前的一切準備,都必須服務于課堂教學,同學們交流自己心得的心情應該是急切的、積極的。在課堂教學中應該注意以下幾點:
1.培養善于與人交流和合作的精神
在上課之前,就要教育學生學會分享自己的成果,首先拿出自己的發現,互相交流,至少讓師生、生生互相交流,最后討論出共同的研究目標、方案,切入主題。在這一方面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滲透在交流中,學生的成功感、被幫助感和團隊精神得到了充分的體現,他們交流著且快樂著,討論著且成功著……如在《物質的溶解性》一節知識中,我們讓學生們充分討論交流,他們從各個方面都涉及到了,互相補充、互相促進,再經教師的指導,形成一個較為完善的框架,此時,一節科學課才真正意義上開始了,同時也開始了同學們品德教育的又一層次。
2.培養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觀察和實驗是進行科學研究最重要的方法,也是學習科學的重要方式,許多實驗出現的實驗現象有可能與理論上實驗現象有出入。當實驗現象不同時,教師一定要指導同學們培養實事求是的良好作風,尊重實驗事實,不更改實驗數據,不違背實驗步驟、實驗要求,要和同學團結協作,勤于交流,形成生生、師生之間良好的教學氛圍。
除了上面兩點之外也可以利用科學史,全面滲透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以科學家的優秀品德來影響學生的思想、情感和行為。如英國物理學家法拉第,出生貧寒家庭,只受過一點點讀、寫、算的啟蒙教育,便沒有機會上學,但他經過自己的努力,登上了科學的最高峰,對人類做出了巨大貢獻等等。
三、在課后滲透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在科學課后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滲透是更加的重要和持久,如何把握好這一教師無法全程加入且完全屬于學生自己的時間環節呢?教師應該找到大量的實例能證實教師安排的真人、真事、真物,這樣學生在課后也不會“自由”得無頭緒了。比如在學習了《水的利用和保護》這一課后,教師要求同學們課后通過訪問找到水污染的原因,并找出解決問題的初步途徑——實例:大量的魚乃至其它生物因為水污染而死亡,造成了人類及自然界的慘劇。學生如同耳濡目染,深深感觸,那日本的“水俁”災害、變異了的危險生物、人類的痛苦遭遇……學生就會覺得自己的研究真是太有意義了!
任何一名教師都必須要重視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作用,它的地位并不比知識技能的學習的地位低。因此,只有教師重視了,才能實現素質教育,使學生成人成才,實現國家新課程標準的宏偉目標,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責任編輯 曾 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