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勝文 胡金輝 徐珍珍

豐順縣埔寨鎮埔南村坎頭山上矗立著一座抗日戰爭軍民烈士紀念碑,這是埔寨群眾于1995年冬為紀念在坎頭山與日軍戰斗而犧牲的軍民自發所立的石碑。
坎頭山戰斗是抗戰期間在梅州境內爆發的第一次抗日戰斗。據《豐順縣志》記載:1944年12月10日凌晨,日本田中部隊步騎兵兩個中隊由偽軍配合,從揭陽分兩路進犯湯坑:一路沿公路線進發,一路經湯南新樓沿內嶺山龍崠向湯西包抄。
“兩路日軍分別進駐湯坑保屋祠堂和潁川學校,搶劫民財,強奸婦女,無惡不作。”據豐順縣盧先生介紹,因豐順與潮汕相鄰,日軍在汕頭登陸后進攻揭陽等地時的槍炮聲遠遠傳來,湯坑及周圍群眾就恐懼不已,紛紛逃離家鄉到偏遠山區的親戚家躲避日軍,俗稱“走日本”,而留在當地的群眾不少被日軍迫害。“我曾聽母親講過,當時為了躲避日軍,外婆連夜背著母親,手拿著燃燒的竹節,沿著崎嶇的山路離開家,深一腳淺一腳逃往20公里遠的親戚家,背后炮聲不斷,母親嚇得口不能言。”盧先生說。
1944年12月12日下午,駐潁川學校的日偽軍200多人經湯西大羅、萬安,向五里亭、埔寨進犯,當晚在塔下村宿營。國民黨保安團當晚進駐埔寨,在南門橋坑邊、坎頭山一帶設防,準備伏擊日軍。當時,原湯坑中學校長張國鈞獲知消息后,與鄉會所商量,發動埔寨張姓群眾給部隊送去物資,并號召埔寨百名青年人參與戰斗。
在坎頭山上,筆者看到山的一邊地形陡峭,山腳向外延伸處地形較為平坦的地方便是埔寨,另一邊是一處緩坡,野草剛剛及踝,高大的樹木分布其中。82歲的埔寨鎮村民張致光告訴筆者:“當時軍民就在這里的緩坡上伏擊,可能是因為害怕,日軍在剛一出村、距離伏擊處還有三四百米左右,就有士兵開槍了,當場打死日軍3名,隨后日軍就退回村子利用民房作掩護,朝我方炮擊,雙方展開激戰。”在這次戰斗中,擊斃日軍3名,打傷11名,保安團有37名官兵陣亡,其中,營長林鶴松在指揮所遭日軍炮擊中彈犧牲。另外,埔寨民眾犧牲21名。
坎頭山發生激戰時,當時年僅11歲的張致光就在對面的山頭與當地村民觀望。“當時日軍一炮就打死了國民黨保安營長,部隊就慌了,一下就四散開來朝著半嶺村方向逃跑。日軍在后面追擊,見到村民就開槍,和我一起站在山坡上觀看的一名婦女就被山下日寇看見一槍打死了。”張致光回憶道,半嶺村有4個村民當晚被打死,當時人們逃到了冷水坑,那里的地形險要,呈“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當地群眾就在那里設防,日軍看到地勢險要,埔寨民眾又團結、勇敢反抗,就不敢久留,立即撤往揭陽。
日軍撤走后,當地群眾把被打死的村民埋到坎頭山上的橄欖樹下。戰后,一八六師師長張澤深表彰埔寨軍民抗日有功,賜給“特建奇功”牌匾。
1995年冬,埔寨群眾在坎頭山立碑紀念。近年來,每年農歷十月十五,當地各界人士、群眾及中小學師生都會到此舉行紀念活動,讓紅色記憶代代相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