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耿新 陳其樹

雁洋是葉劍英元帥的故鄉,同時,又是梅縣抗日戰爭時期抗日救亡運動的中堅力量。
東三省淪陷后,梅縣掀起了抗日救亡的熱潮。1937年2月,根據潮汕工委的指示,松口、雁洋、丙村、梅城、南口等地相繼建立了“抗日義勇軍”。參加雁洋抗日義勇軍的有李展新、李文藻、陳琥秀等人。
在梅縣歷史上兩次有重要意義的代表會都在雁洋召開
1937年1、2月間,為加強對全縣抗日救亡運動的領導,必須建立全縣統一的堅強領導機關,于是,由松口救國會倡議,經各地醞釀協商,由松口、雁洋、松源、丙村、梅城、南口各派出代表,在雁洋南福塘背陳卜人住家“護義軒”召開了梅縣抗日救國會代表會議。出席會議代表12人,其中雁洋代表有李展新、陳卜人、梁集祥等人。會議由陳曉凡作抗日救亡運動的形勢報告,各地代表交流了抗日救亡運動的情況和經驗教訓,決定成立“梅縣抗日救國會”,選舉陳曉凡為主席。會議決定將總部設在松口,并秘密油印出版發行《救亡周報》(后改為《救亡報》)。
1937年3、4月,在李碧山的主持下,松口、雁洋、丙村、松源、梅城、南口等地抗日義勇軍代表,在雁洋松坪李展新家里召開會議,出席的雁洋代表有李展新、李文藻、陳琥秀等。會議決定成立“梅縣義勇軍大隊”,選舉松口義勇軍代表李顯云為大隊長,會議研究部署了今后的工作,決定大隊部設在松口。
以小學為據點,積極開展抗日救亡運動
1937年7月7日,抗日戰爭全面爆發,雁洋的抗日救亡運動,熱火朝天地開展起來,《抗日義勇軍進行曲》的號角響遍雁洋山村的每一個角落。
中共雁洋黨組織及時廣泛地發動了廣大的婦女,參加婦女夜校的學習,松坪、添溪、大坪、南福、棠愛、懷新、春山、民化、布里、田心等小學都辦起了婦女夜校,參加學習的婦女達千人以上。婦女夜校在提高婦女文化知識的同時,還結合婦女的切身問題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激發廣大婦女的革命熱情,大批婦女夜校生,在黨的培養教育下,提高了覺悟,走上了革命道路,為掩護黨的地下活動和后來的武裝斗爭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此外,中共雁洋黨組織,還在有條件的學校如南福、大平、中村、民化、松坪小學加辦了青年文化補習班,吸收失學的男女青年入學,進行戰時義務教育,課程設置除學習文化知識,提高文化水平外,每周還開設時事講座和戰時救護知識講座、軍事體育訓練課。年紀較大的學生還參加戲劇、歌詠等宣傳活動。
許多小學為了加強對兒童進行抗日救亡教育活動,還成立了“兒童團”,教唱抗戰歌曲,抗戰兒歌,有時利用星期假日參加宣傳演出。
廣泛開展宣傳,掀起抗日救亡運動高潮
1936年春,張孤梅回到三鄉老家,點燃了抗日宣傳的篝火。張孤梅原名張琪元,是張文將軍的六弟,1933年夏在察哈爾參加抗日同盟軍,1934年在上海團中央工作,因叛徒出賣,被國民黨逮捕,在南京監獄關了一年多,后經營救獲釋出獄。出獄后,他得到兄長的鼓勵,回到家鄉開展發動抗日救亡工作。
張孤梅回到了三鄉,先在三鄉公學任教,步入校門后,首先緊緊團結本校的老師,同時充分利用星期假日和晚上的時間,到其他小學串聯青年教師,共商如何在三鄉開展抗日宣傳活動。滿懷愛國豪情的教師們,有如火山爆發以無限的熱情投入工作,在三鄉燃起了抗日救亡的熊熊烈火。張孤梅以其豐富的歷史知識和演講才能,激起了廣大師生和農民大眾的抗日救國的熱情,他成立了“同樂社”,組織三鄉各學校音樂教師教授學生大唱抗日歌曲,大唱“延水謠”、“松花江上”、“義勇軍進行曲”等抗日歌曲。
此外,大演抗日白話戲和慰問抗日將士家屬,也成為宣傳抗日的主要形式。在石樓崇正學校,三鄉公學、小都中和學校、黃沙小學成立了戰時宣傳隊,曾為村民演出“送郎上前線”和“群魔”等節目。有一段時間,每逢星期六下午,師生們集中到小都中村延齡庵背后的大松樹下,表演各校的節目。
“冒著敵人的炮火前進,前進……”,在隆隆的炮火中,許多優秀的雁洋青年紛紛投筆從戎,奔赴前線,英勇殺敵,抗擊倭寇,捍衛民族獨立。其中比較突出的有張孤梅,1938年他在福建參加了新四軍,作戰非常勇敢,參加過著名的“黃橋戰役”、“孟良崮戰役”和“淮海戰役”,在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抗美援朝中屢建功勛;還有陳卜人、陳琥秀、陳珍如、張國光等人,均為抗日救國立下了不巧的功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