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志霞++葛陳勇++劉萍
自2001年起,兵團開始大規模推廣機采棉。作為當初兵團確定的最早試種機采棉的第一師,歷經近20年的試種和推廣,在機采棉種植、采收、加工和質量保證等諸多關鍵環節都已取得重大突破,機采棉技術日趨成熟。目前共有采棉機241臺,其中國產32臺、進口209臺。采棉機操作人員已達750余人。機械采摘棉花面積2015年達82萬畝。占師市棉花種植總面積的51%左右。
機采棉種植
機采棉品種選擇總體以品質高、豐產性好、抗逆性、抗倒伏、早中熟優質品種為基本條件。近幾年,一師主要種植的機采棉品種(和手摘棉品種一致)有: 新陸中28、新陸中36、新陸中37號,瑞雜816、中棉所49號、抗1、抗3、德農0908、德農0905等。播種采取適期早播:當膜內5厘米地溫穩定持續通過14℃時,開始播種。最佳播種期4月5日—15日,播種采用精量播種,膜寬2m或1.2m,一膜兩帶,株行配置為(10+66)×10.5~13cm,平均播種株數在1.5萬~1.7萬株,保證收獲株數在1.3萬~1.5萬株。
主要栽培技術以“良種良法與土地選擇”為基礎,采取精量播種技術與膜下滴灌、精準施肥技術相配套,在此基礎上做好病蟲害的綜合防治工作。盡管機采棉的種植技術和田間管理日趨成熟,但沒有專門適合機采的品種和品種雜亂、播種株數繁密、黃萎病頻發等問題,仍是一定程度上制約一師機采棉發展的重要瓶頸。
機采棉采收拉運
噴施脫葉劑作業前兩天,組織相關農業技術人員調查棉花吐絮率、上部鈴成熟情況。調查棉花高度、第一果枝高度、行距、接行和倒伏狀況是否滿足機采要求,以確定可否噴施脫葉劑。當夜間最低溫度不低于12℃、棉田自然吐絮率10%以上時,選擇合適的脫葉藥劑,采取機械的方法進行噴霧脫葉,保證工作液,提高脫葉效果。噴施脫葉劑后,要求7天左右的日平均氣溫不小于20℃,夜間最低溫度不小于12℃。噴藥后24小時內若遇下雨等氣候變化影響,應當重噴。從9月20日開始,當棉田棉株脫葉率達到90%以上、吐絮率達到95%以上時應組織機力進行采摘,嚴把機采質量,采摘干凈,杜絕混雜和浪費,做到朵絮入場,確保豐產豐收。
目前,大部分企業實現了機采棉不落地采收方式,即機采棉采收后直接拉至棉花加工廠或籽棉儲備庫存放,減少棉花在田間地頭堆放,避免了棉花在采收后的污染及異性纖維的混入。部分企業現用機采棉“三模”系統,即打模、運模、開模機械。把采棉機采出的籽棉,在地頭用打模機打成棉模,用運模車直接運到加工廠,在加工廠進行開模喂入加工系統。減少人為因素的影響,也是確保機采棉質量的有效措施。
貯存的每個籽棉垛要求占地面積應不超過14m×20m(棉模參照此面積堆放),垛高不應超過8m。4~6塊為一組,組內每塊之間留4m通道,組與組之間留10m消防通道。貯存的籽棉垛和機制棉模要用篷布遮蓋,防止風吹雨淋和火災。籽棉應有明顯的標示牌,標明垛號、品種、含水、堆垛日期、貯存期等內容。
機采棉加工
機采棉加工的基本任務是:認真貫徹“安全、優質、高產、低耗”的方針,在強化管理基礎上,選用優質的清理加工設備和先進的加工工藝,把安全生產和提高產品質量放在首位,把由采棉機采收的機采籽棉加工成符合國家和市場要求的高質量皮棉。力爭以最小的消耗取得最大的經濟效益。
怎樣才能做到既保持棉纖維自然性狀,不損傷纖維、不軋斷纖維,又能使機采棉的外觀形態更接近手摘棉呢?這一直以來都是一師棉花加工專家們探討和深究的問題。打造一師的“雙30”品牌棉花,三年內80%皮棉質量達到美棉、澳棉標準。這是一師棉花夢,是一師一心想要提高棉花質量的目標和決心。近年來,各團場為了顏色級、軋工質量的考核指標能達標,為了除雜干凈,加工過程中過度烘干,開2道籽清、2道皮清,再加1道氣流皮清,這雖是機采加工的正常程序,但就是這樣的正常加工程序造成了對棉花強力、長度、短纖率等內在指標的損害,破壞了棉花的自然性狀,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機采棉花的市場競爭力。
根據表1機采棉和手摘棉6項內在指標比對可以得出結論,機采棉5項指標都差于手摘棉,只有馬克隆值一項指標略好于手摘棉,說明機采棉成熟程度一致性較好。根據2015年棉花銷售情況統計,相同質量指標的機采棉比手摘棉銷售價格少1200元/噸左右。
影響機采棉質量的因素主要有:
1.等級標準不明確。目前,我國沒有出臺明確的機采棉等級標準,現行普遍的做法是沿用手采棉的標準來確定機采棉等級,由于采摘和加工方式的不同,機采棉與手采棉在質量指標上的細微差異是客觀存在的,按照我國現行的棉花收購標準,機采棉比手采棉等級低、品質差。再則,由于機采棉回潮率和含雜率偏高,棉花加工企業降級收購,這直接影響到農民應用機采棉的積極性。
2.地膜污染嚴重。新疆是率先在棉花生產中推廣地膜技術的,這一技術的推廣對棉花增產效果十分明顯,但同時也帶來了越來越嚴重的地膜污染問題,地膜殘留量高的地方已經達到了30kg/畝,近年來,一師在秋翻、冬灌、接膜和復收地膜上做了嚴格的要求,但地膜殘留問題仍然比較嚴重。棉田的殘膜碎片在采棉機采收的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混入棉花當中,使機采棉的異性纖維含量大幅提高,極大地影響了棉花的品質。
3.主栽品種不明確。目前仍然沒有一個明確的機采棉主栽品種。由于沒有主栽品種,各品種生育期不一,品種特性存在較大差異,給機采棉的栽培管理帶來了一定的難度。機采棉在品種選育和種植中應該做到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品種特性必須符合機采棉采收。二是根據土壤性狀,選擇1~2個品種作為主栽品種。三是要以條田為單位,不能插花種植。
4.脫葉催熟技術掌握不到位。脫葉催熟是影響機采棉產量的一個重要環節,脫葉效果的好壞很大程度上影響著采收時間、采收進度、采凈率及棉花品質。主要存在的問題有:一是脫葉劑品種選擇不對,脫葉劑應選擇含量50%的噻苯隆。二是脫葉劑與乙烯利配比不科學。乙烯利配比用量應根據用藥的時間、溫度、品種、密度來確定,不能籠統的一個標準。三是脫葉劑噴霧方式不正確。噴灑脫葉劑的噴稈與噴藥的噴稈有所區別,噴灑脫葉劑應從上中下全方位進行噴霧,噴霧水平直接影響脫葉效果。四是脫葉催熟時間有誤。棉花脫葉催熟時間應該按照棉花品種、天氣和棉花成熟程度來確定,以確保棉花的脫葉效果和棉花的內在品質。
提質增效的相關建議
1.制定適應機采棉的標準體系。根據機采棉的特性,機采棉品種確定后,影響機采棉質量的因素主要集中在田間管理、采收和加工上,應盡快制定相應的國家標準和作業規程,使全國的機采棉質量在一個統一的標準評定下競爭以此加速提升機采棉質量。另外推進機采棉標準的制定、規范收購環節以使棉農與企業的利益得到保障。
2.高度重視,盡可能地解決地膜殘留問題。地膜問題是一個系統的工程,棉農在播種選地膜時要選質量過關的和便于回收的地膜,采棉機在采摘時對已經接膜和還沒接膜的條田選取不同的方式,要最大程度地避免殘留地膜和棉花一起被吸入采棉機。棉花加工企業在籽棉收購環節要做到每車檢查,遇到殘膜超標的情況不予收購并要進行責任倒查,根據相關規定進行責任追究,從源頭上遏制殘膜超標問題。
3.棉花品種混、亂、雜,是制約機采棉發展的重要瓶頸。應盡快建立政府、企業、科研單位“三位一體”的科技攻關獎勵機制,選育并推廣適宜一師種植的機采棉品種。機采棉品種應該滿足以下條件,陸地棉株型要求非零式果枝或有限果枝,果枝始節距離地面18 cm以上,株型筒形或塔形,果枝I、Ⅱ型分枝,比較緊湊,自然封頂,結鈴性好,集中在內圍,吐絮集中,含絮力適度,不夾殼,抗風不掉絮,葉片略小,光合能力強,對催熟劑敏感,能在吐絮后自然落葉則更好;霜前花率90%以上,并且棉纖維各項內在質量指標要滿足市場需求。
4.正確地使用脫葉劑進行催熟。一是施藥時間選擇方面,兼顧氣象條件的同時,更應該考慮棉花的生育進程,特別是棉鈴的成熟度,以至少10%以上的棉鈴出現吐絮及開裂為宜,否則施藥過早造成減產,過晚易造成打藥時碰落棉絮,加大無謂的勞動強度。二是生長期不同的棉田施藥應區別對待。針對棉花營養生長,生長勢較強的晚熟棉田,建議在使用脫葉劑時,施藥時間宜適當延遲,不宜過早。晚熟棉田因營養生長較強,普遍存在,葉片茂盛、光照效果差、結鈴較晚,如施藥過早,或盲目加大用藥劑量,容易引起棉花中上部鈴養分積累不足而形成畸形鈴及干鈴,而嚴重減產。三是施藥量的選擇。對于棉花生殖生長已完全轉化過來的老熟棉田來說,棉花的生長已步入衰老階段,基本無營養生長、生長勢,對使用的各種催熟藥劑及脫葉劑的敏感度極高,為此施藥時完全可以降低施藥劑量。四是施藥后遇雨情況。從藥效上來看,施藥后4小時以上遇雨,進行補施的棉田表現出不同程度的用藥過量的現象,為此在運用脫葉劑,如遇到下雨情況建議酌情考慮補施藥量不宜過大。
5.控制好籽棉回潮率,提升皮棉質量。籽棉回潮率過低,雖然纖維蓬松,分梳效果好,但由于纖維的強度相對減弱,易造成纖維的斷裂和損傷,影響皮棉的長度、長度整齊度等指標,同時會影響打包過程,增大打包機負荷,甚至造成崩包,影響生產和運輸。籽棉回潮率過高,棉纖維與所附著雜質的摩擦力增大,致使清雜效果降低,同時棉纖維變軟、彈性差、不蓬松,一經打擊就易變形,加工時分梳作用降低,棉纖維容易纏繞、扭曲,產生較多的棉結、索絲,直接影響皮棉的質量。另外,還會使棉纖維與加工機械接觸面的摩擦力增大,造成機械堵塞,工作效率低,產量降低,能耗加大,成產成本增加。因此在加工過程中對回潮率的調控至關重要,要使用控干和加濕工藝使籽棉回潮率控制在6.5%~8.5%時最適宜棉花加工。
參考文獻:
[1] 趙峰.兵團機采棉發展背景、現狀與發展前景[J]. 新疆農墾經濟,2011,(1):40-41.
[2] 劉俊浩.新疆兵團農業經濟體制改革回顧與展望[J]. 石河子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12):10-13.
[3] 張茂蘭.影響機采棉采凈率的原因及提高措施[J].中國種業,2011,(2):50-51.
[4] 祝宏輝.兵團農業現代化進程中組織動員的方式與制度分析[J]. 石河子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8):12-16.
[5] 王志堅,徐紅.新疆機采棉的調研與發展建議[J]. 中國棉花,2011,38(6):10-13.
[6] 韋全生,張益忠.機采棉發展狀況及存在的問題[J].中國棉花加工,2003,(5):33-34.
(作者單位:新疆阿拉爾纖檢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