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吉輝
棉花檢驗體制改革在第六師及五家渠開展幾年來,很好地發揮了保證棉花質量、穩定棉花市場交易秩序的作用。如何更好地通過使用好公檢數據提升棉花質量,對當地經濟的發展有著重要意義。
影響棉花質量的因素
近幾年來的檢驗結果表明,影響年度棉花質量變化的因素主要包括:
1.自然條件:棉花生長期間,地理位置、氣候、土壤、水肥、品種等條件對棉花生長發育和產量起決定性因素;田間管理、化控、采摘、棉花收購、加工起輔助作用。
2.市場形勢:2011—2014年度,棉花產業呈現成本漲、產量增、價格降、收益減的特點,棉花生產的成本普遍上升,棉紗和棉布增長大幅回落,服裝消費呈現“價漲量降”局面,產棉豐收的同時棉花進口大幅增長,新棉價格高開低走、持續低迷,棉花質量也隨市場形勢波動。
3.政策影響:一是臨時收儲政策,2011年,國家建立了棉花臨時收儲制度,綜合考慮棉花生產平衡、有效遏制了棉價的大幅下滑、避免了“賣棉難”,同時皮棉收儲價格與籽棉價格掛鉤的機制,保護了棉農利益,維護了市場的穩定,較好地發揮了市場調控的功能。二是棉花直補政策。由市場供求形成價格,政府不干預市場價格,保障種植者基本收益。
提升棉花質量的建議
1.繼續完善直補調控政策,穩定流通秩序。國家直補政策調節可以有效緩解市場因供求價格波動帶來的周期性問題,起到穩定生產、保障供應的作用,完善直補政策調控,指導棉農和棉花經營者預先做好生產和經營計劃,對保障棉花生產供應、穩定市場流通秩序將有積極的作用。
2.繼續深入推進棉花質量檢驗體制改革。在已取得的成果之上,進一步改變粗放型外延經濟增長模式,往精細化內質方向發展,規范企業經營行為,增強企業質量競爭意識,提高企業質量管理水平,鼓勵棉花加工企業采取多種形式與紡織、營銷等部門掛鉤,形成產供銷一體化棉花產業運行模式。
3.加大科技興棉力度,穩定棉花農田生產,提高產業水平。加大機采棉育種工作,提供高品質機采棉棉種,繼續推進機械化、集約化生產,從播種、化控、采摘等環節采用高效機械化作業,從源頭提高棉花質量。
4.完善棉花在流通領域的需求,為棉花加工和紡織等多方搭建多種方式的供需平臺。在供需缺口過大、資源緊缺的市場形勢下,棉花經營者往往把爭搶資源作為首要目的,而忽視質量管理,從而對棉花質量造成沖擊。
5.繼續發揮棉花質量監督檢查的作用,防止市場形勢波動對棉花質量造成沖擊。受目前棉花產業鏈整體水平所限,棉花質量變化與市場形勢走向的相關性較強,因此要繼續加強棉花質量監督檢查,積極實施棉花加工企業分類監督管理;督促棉花加工企業落實各項質量義務,減少因市場波動造成收購、加工、流通過程中的棉花質量的損失和人為破壞;密切關注棉花市場質量狀況,加強棉花質量安全風險分析和隱患排查;繼續加強對重點地區、重點企業監督檢查,防止發生區域性、系統性質量風險,防止棉花可紡性降低情況出現。
(作者單位:五家渠纖維檢驗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