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柳笛 劉佳璇

2015 年7 月26 日,沈陽一影院海報墻
截至10月23日,2015年全國影院共投放1349部電影,其中有63部影片票房過億元。截至9月底,國內票房總額已達330億元。
以上數據由國家電影事業發展專項資金管理委員會辦公室(以下簡稱“專資辦”)發布。專資辦是經由國家廣電總局授權,對全國電影院進行規范化管理的一個重要機構,國內每張電影票票款的5%都由該機構收取掌管,用于扶持電影產業發展。
伴隨國內電影票房的高漲,市場不規范現象迭出。比如最近的一個新詞“幽靈場”——午夜時分由院線放水,排出場場爆滿的場次,實則影廳內空無一人,其目的只為沖高票房。國慶檔期的大熱影片《港囧》就被指利用“幽靈場”票房造假,引起熱議。
“我們摸索發現了很多影院偷漏瞞報的手段,我張口可以說出10種以上。”專資辦副主任李東在中國電影博物館2015學術年會上說。
李東向《瞭望東方周刊》介紹,專資辦將通過技術手段加強對市場的治理,“要做的事千頭萬緒”。
專資辦最近的一個動作,是于2015年10月1日上線了電影票房當日數據發布平臺,作為總量位列世界第二的中國電影市場的第一個官方票房數據平臺,這是目前國內唯一精準的電影票房數據來源,幾乎覆蓋了全國100%的影院。
此舉被認為是中國官方對票房數據透明化管理的一次嘗試,將最大程度地限制偷票房等市場亂象。
你違規,我就關
《瞭望東方周刊》:“幽靈場”存在已久嗎?類似偷漏瞞報票房的現象是否普遍?
李東:影院偷漏瞞報現象我們早已發現,全國各地都有。幾年前光線傳媒出品的《阿童木》實際票房是2000多萬元,但卻報了4000多萬元。
《瞭望東方周刊》:《港囧》和《捉妖記》也被曝出有“幽靈場”現象,專資辦對此有調查嗎?
李東:確實有很多人舉報《港囧》,舉報信息甚至包括作弊者和作弊手段,但目前還沒有足夠的證據證實。我們和《捉妖記》的出品方也溝通過,他們說是為了讓更多沒有條件進影院的觀眾來看《捉妖記》,做了公益場,不是“幽靈場”。
我們要求的是影院售票系統必須與影院播放器的播放日志相對應,賣了多少票就有多少人去看,以此界定是否偷漏瞞報。所以《捉妖記》的公益場還不能算是惡意注水,只能說是出品方公開花錢買票房,因為有觀眾進了影廳,所以這個數據并不能說是違規。
《瞭望東方周刊》:怎么檢查和治理“偷漏瞞報”?
李東:我們收到舉報后把信息交給監察公司進行篩查,來界定是蓄意偷漏瞞報還是工作失誤。從2014年1月起,專資辦聯合制片人協會、發行協會以及各大監片公司,前后處理了4批近50家影院。
我們主要處理了采用雙系統售票的影院——影院有兩套售票系統,一套與國家票房監控系統聯網,而另一套則是私下設置的,一樣能出機打電影票,但票房卻被影院私吞。

不過,目前對于挪移票房(將某一部影片的票房挪到其他影片上)的治理力度還不夠。2015年底廣電總局可能會公布一項技術手段,重拳治理偷漏瞞報和票房注水。
其實影院偷漏瞞報票房的手段,影院或院線的從業人員可以說出20種以上。比如漏報,現在市場上售賣一種程序,插到影院的本地服務器上,就可以自動把每張票的票房分成兩半,一半進票房一半進影院。一些信息公司在幫助影院開發這種技術手段。對這些公司和影院,我們都會加強制裁。
《瞭望東方周刊》:治理偷漏瞞報難度在哪里?有沒有辦法能普遍解決問題?
李東:市場治理比較復雜,全國有2800多個縣,對大量縣級影院,如果都派人去監片,成本太大。
我認為總體治理需要三個方面:加強政策法規的制定;加強新技術手段的應用;加強人工監管。三者缺一不可。
我們有一種新的監片技術,把影院售票系統作為鏈路,在放映廳安裝數字計數器,觀眾進出放映廳都會計數,與影院的售票系統進行比對。一旦數據不符就指揮監片人員進行監片,如果違規現象坐實,罰款10倍。
過去中國電影曾經歷困難時期,為追求發展規模和速度,政府曾避免過重、過大面積地打擊偷漏瞞報。但如今產業發展到一定程度,應該說具備了治理偷漏瞞報的條件——每天都有十幾家影院開業,即便同時關閉幾百家影院,也不會在電影市場上造成太大震動。所以,你違規,我就關。
但實際上,中國電影市場的規范不能單靠法律,更要靠行業人自律。
用大數據庫估票房、定身價
《瞭望東方周刊》:最近專資辦的電影票房實時數據平臺上線,讓市場數據透明化。在你看來,“中國電影大數據”具體指什么?
李東:我們正在著手建立中國電影大數據庫,涵蓋電影制作端、發行端、放映端的所有數據——從導演、演員、化妝、道具、燈光,甚至演員助理,所有人所創造的產值數據都在這個數據庫里。
比如說某一個燈光助理曾經跟張藝謀拍過兩部電影,創造的票房有8億元,同時又跟寧浩拍過一個電影,創造產值4億元,那么他創造的產值是12億元。這個數據為他下一步加入劇組確定身價提供了一個準確的參照。
《瞭望東方周刊》:數據庫的建立對影片發行又有什么益處?
李東:在發行端,我們會把近10年來各種投資體量、各種類型影片的宣傳模式和宣傳投資等數據,全部納入數據庫。比如今年的《命中注定》,就可以借鑒前兩年的《北京遇上西雅圖》,看這類題材如何路演,宣傳費多少,帶來多少票房,從而為市場提供參考。
《瞭望東方周刊》:這個數據庫會對影片市場進行分析評估嗎?
李東:會。比如在市場放映方面,我們通過近12年的海量數據,對不同體量的影片進行估算。比如一部投資1.2億元的影片,首映當日票房1億元,那么通過數據計算,就能預估它在30天后下片時,票房必然超過6億元。這種數學模型我們正在建立,專資辦正在中國電影市場上牽頭做這種大數據分析,這件事由我們來做是最合適的。
電影靠口碑而起說明發行商無能
《瞭望東方周刊》:國家電影事業發展專項資金自1991年成立至今已經24年,做了哪些工作?
李東:自1991年5月起,我們從每張電影票中收取5分錢建立這個基金,1996年起改為提取電影票房的5%。這些資金扶植了很多優秀影片的創作生產,在那個艱難時期,為穩定電影市場、帶動優秀電影人才成長都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電影專項資金始終堅持取之于電影,用之于電影。截至2014年,電影專項資金累計收入55.47億元,從1991年的1400萬元,躍升至2014年的14.43億元。今年如果電影票房超過400億元,那么電影專項資金將超過20億元。
《瞭望東方周刊》:電影專項資金近年來在扶植國內電影產業方面有什么方向上的變化?
李東:電影專項資金原來主要資助電影產業鏈的末端環節和硬件投入,比如對3D電影從硬件到發行、播放的種種支持,但今年我們要調整方向,扶持優秀作品,尤其是鼓勵優秀電影劇本。中國電影要在中國市場上占主導地位,必須扶持產業鏈前端。我們要核定具有“雙價值”(藝術價值和商業價值)的好作品,進行獎勵。
《瞭望東方周刊》:具體用什么樣的標準去核定值得獎勵的作品?
李東:票房高的,就重點關注其藝術價值。比如去年在柏林獲獎的《白日焰火》,票房過億元,同時又有藝術價值,就會給予獎勵。而創新型的電影,我們就關注其票房。
《瞭望東方周刊》:有一些影片藝術價值高,卻可能票房號召力有限。比如最近上映的《心迷宮》《家在水草豐茂的地方》,雖然口碑好,但票房窘迫。這些影片是否更需要政府的扶持?
李東:這個問題比較復雜,我更建議這些優質文藝片去找合適的發行商。我想,真正對這些影片有幫助的未必是攥著十幾部國際大片的大的發行機構,而應該是中小民營機構。它可能人脈比較差,但會兢兢業業地把你的片子做好。
為什么這兩年我們發現很多影片是靠口碑而起的?實際上,影片單靠口碑獲得票房,是電影發行商的失敗——發行商在前期發行時沒有找到觀眾喜愛的點,是靠觀眾看完后口口相傳才帶起來的,這是發行商無能。
讓進口影片繞著國產片走
《瞭望東方周刊》:根據專資辦公布的數據,截至2015年10月23日,全國電影觀眾人次超過10.3億,其中國產影片的觀影人數占六成,你怎么看這個數據?
李東:國產影片的創作生產又達到了一個新高峰。今年上映的《捉妖記》《西游記大圣歸來》《夏洛特煩惱》《智取威虎山》《百團大戰》等國產影片,共有39部票房過億元,而且創作精心。
其實今年全國各地受理的國產影片申請已經達到4000多部,比去年增加了1000多部。也就是說,國產影片的生產體量越來越大,對市場的貢獻自然也就大了,因此帶動了國產影片票房的增長。所以這個六成的比例也是合理的。
《瞭望東方周刊》:2015年就剩最后兩個月了,11月是好萊塢大片扎堆的一個月,12月又是傳統的國產片賀歲檔。你對全年票房中國產片與進口片的占比如何預估?
李東:國產影片票房占比保持在50%以上肯定沒有問題。我們跟一些電影公司交流過,他們對11月、12月投放的國產影片很有信心,特別是12月,大家都在發愁如何安排檔期,因為每一個檔期都躲不開與很有分量的國產影片同場競爭。國產影片今年的強勢已經顯現出來。
《瞭望東方周刊》:這會不會只是2015年的暫時現象?未來有沒有一些針對國產片的布局?
李東:2014年基本上是進口影片先定在中國的放映檔期,先埋下“地雷”,國產影片則跳著走、躲著走。今年政府主導,先確定國產影片的檔期,未來兩年國產影片會盡早確立檔期,讓進口影片繞著我們走。這可能是未來保住中國電影市場、中國影片主導地位的最好方式。
我們電影人首先要有這種自信去應對進口影片的競爭。很多人說,無限量的進口影片進來以后,會不會把中國電影打垮?我非常肯定這不可能,因為我們早已經有所準備。